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生命教育内容及其教学建议

2023-06-14 21:18董荧朱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科书教学资源法治

董荧 朱华

摘要 教育作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对生命的意义的探寻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生命知识”“生命关系”“生命意义”三个部分,呈现出“内容贴近生活,反复螺旋上升;板块设计丰富,线索明暗交织”等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理应率先扛起生命教育的大旗,基于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基于活动学习强化主体体验、基于多元评价强化知情意行、基于社会发展回应时代要求。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引用格式 董荧,朱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生命教育内容及其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17):68-71.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作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教育对于生命力量的传承及生命意义的追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此,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珍爱生命”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纳入“健康生活”的教育维度[1]。此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生命教育”更是首次与“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平等地位[2]。这不仅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突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更体现出一个契机——生命教育已逐渐在各教育层面中生根发芽。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指向性弱、包容性广,避免了生命教育论为学科知识“背景板”的现象,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能够促进主体追求生命发展,在帮助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澄明进程中扮演着“生命激励”的角色。本文基于生命教育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概括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特点,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从多元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1.涉及生命知识的内容

生命知识主要涉及自然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是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一切知识,生命知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是个体发展需要的踏板。对照2021年11月2日教育部制定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涉及的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对生命知识的呈现主要涵盖生命现象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命现象知识。生命现象知识通常涉及人类生存生活现象以及大自然生命知识,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生命最宝贵”中“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思考出生的过程,了解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事;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花儿草儿真美丽”中“大树有生命,花儿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他们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等等。其次是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在小学低学段主要关注学生的“社交与社会适应”和“情绪与行为调控”两个方面,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中谈及新生生活和学校适应问题;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学做‘快乐鸟”中的“快乐门诊部”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调试和控制情绪。中学段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多的是促进小学生同伴相处和集体生活的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同学相伴”中“不让一个人落下”。而高学段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强调社交能力和同伴关系的基础上,将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心理问题和心理支持援助方面,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学会沟通交流”。最后是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例如低学段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安全地玩”、中学段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上”、高学段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等课文中均涉及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

2.涉及生命关系的内容

每个个体都体现社会性的存在,每个生命都无法脱离社会,更无法独自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生命关系也是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主要从生命关系中的“人与自我”“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厘清社会关系,把握生命要义。

首先是“人与自我”的生命关系。低学段教科书中对于“人与自我”大多是融汇于其他主题之中,需要教师做出引导,如二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奖励一下自己”中“三年级的期待”栏目设计就涉及引导学生对自己展开期许和展望。但随着中高学段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开始单独组成课程内容,并且逐步从“认识自我”的层次升华到“反思自我”的层次,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我是独特的”中“我有自己的特点”,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学会反思”中提及“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都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厘清人与自我的关系。其次是“人与集体”的生命关系。教科书中“人与集体”的生命关系板块主要围绕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展开,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强化了学生主体体验,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大家一起来合作”强调集体之间的合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高学段中“人与集体”的关系更偏重于个人与社会方面——明确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了解社会运转的条件,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例如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谈及一个合格公民对家庭、社会、国家的义务。最后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統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主要是以“环保”为主题切入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如低学段教科书中“大自然谢谢您”,中学段教科书中“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高学段教科书中“地球——我们的家园”。

3.涉及生命意义的内容

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生命知识、厘清生命关系的基础之上,追寻生命意义,从而达到提升生命的境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主要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两个维度出发,二者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往往是融汇在一起的,且集中体现在高学段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案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新中国优秀榜样王进喜和李四光的事迹。教科书编写主要围绕祖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利用先驱的榜样案例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不同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生命教育的呈现特点

作为生命教育的“排头兵”,道德与法治课程背负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实现生命”等重大任务。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遵循,以“健全人格”为导向,保证生命知识的逻辑性和基础性,体现出“反复螺旋上升,线索明暗交织”的总特征。

1.内容贴近生活,反复螺旋上升

首先,与成人的生活相比,儿童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需要和特点[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选文中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基于学生生活体验,从内容的选择、插图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突出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设计了“环境污染大搜索”的板块,其中呈现了四张照片——池塘中的死鱼、稻田中的垃圾、农村秸秆焚烧和工地噪声污染。严肃鲜明的插图配上灵动的人物插画,不仅图文贴切体现儿童趣味,而且编排科学富有时代特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使得生命教育中人与自然生命关系的呈现跃然纸上。

其次,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不论是对于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还是教材编排的设计都凸显出“反复螺旋上升”的总特点。这种螺旋上升不仅体现在教材重点内容的呈现上出现反复,而且体现在教材内容编排的设计上遵循育人规律。以生命现象知识在教材中呈现为例,虽然教科书对自然生命知识的呈现一直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但是数量会逐步减少,到了高年级阶段,教材将重点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上。

2.板块设计丰富,线索明暗交织

生命教育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渗透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利用生命教育的常态性特点,将生命教育内容渗透至教科书各个板块。从小学中学段开始,教科书编排设计了众多在低学段中不曾出现的板块,如“阅读角”“知识窗”“相关链接”“小贴士”等。在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中阅读角板块提到:“壁虎的尾巴断了,隔一段时间,又长出新的尾巴。树枝被砍断,还能长出新绿枝条,萌发新芽。可是我们的身体不可再生。”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唯一性。正是多元板块的设计使得生命教育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呈现出内涵更多样、衔接更自然、融合更贴切的特点。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学建议

1.基于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1)多元且有序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遵循但并非全部,就“生命教育”对个体影响的特点而言,对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应该在挖掘教科书生命内涵的基础之上,开发多元而有序的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的多元是指生命教育广泛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从社会日常生活和典型范例中寻找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生命本身也可以是十分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的有序是指教师在开发多元的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小学生,特别是正处于低学段的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往往一知半解,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小及大,逐步渗透。

(2)开放且有度

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生活开放,二是向其他学科开放。向学生生活开放是指教师对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切入学生生活,利用时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找好生活与教学的契合点,让知识的传授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将生命教育做到“无孔不入”强化生命教育的常态性。向其他学科开放既肯定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进行认知时体现出的整体性特点,也肯定生命教育是整全式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联结其他学科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生命的角度,在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体现生命教育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2.基于活动学习强化主体体验

(1)对话交流促进生命课堂

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中提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空间的形式存在,它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场域[4]。在该场域里的学生通过重组自身经验而获得成长,所以课堂上的活动拥有交往和合作性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当今,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对话交流还处于一种浅层次的状态[5],但是真正体现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不可停留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阶段,而是要增进生命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拒绝“生拉硬拽”式的课堂教学,就要做到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倾听与理解,达到互动与融合。这是生命课堂的要义,也是新教育理念的要求。

(2)活动设计强化生命体验

思想政治类课堂的活动设计——不论是小组研学还是情境展示,不论是课堂讨论还是问题辩论,都要强调活动设计对强化主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性[6]。教师想要利用多元活动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打通学生对生命体验感知的各个通道,活动设计可以采取“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听”生命故事、“说”生命体验、“读”生命素材、“写”生命感受,通过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体现道德与法治課堂教学的生命张力。

3.基于多元评价强化知情意行

(1)评价观念的多元

我国偏向“输入式”的课程评价观念一直饱受诟病,其倾向于将课程看作是一种目的,从而忽略了评价最具价值的三个特点——激励、发展和培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自身特点,其评价往往缺少可以量化的标准,为应对核心素养时代下的新要求,评价观念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

评价观念的多元首先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多元,生命教育的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差异性的理解和引导,避免忽略学生的多元个性,将其培养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要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学生生命的动态性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能从静态的角度审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自然生命到精神生命,从个体生命到社会生命,从“知”“情”“意”“行”等多个角度出发,以动态的眼光评价学生发展,提高生命质量。

(2)评价方式的多元

生命教育的过程体现长期且复杂的特点,这决定了对于生命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关注某一节课或某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结果,因此不能拘泥于如今盛行的结果评价。对生命知识的掌握、对生命关系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体现在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之中,这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能促进生命教育立体化,欲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效果,教师更需要强化过程评价,追寻增值评价,开发更多元的评价方式。

摈弃以往过分专注以“甄别”与“选拔”为核心要义的评价方式,基于学生生命发展,进行体现“多元”特点的评价。一是多元评价视角,将与学生生命发展相关的多方主体纳入评价过程,构建“个体—学校—社会”层层递进的评价体系;二是多元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跳出“知”的范围,面向“情”“意”“行”等多个维度,实现生命全面发展。

4.基于社会发展回应时代要求

(1)教学策略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验

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课题——不变的生命本质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多元的形式呈现。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可以运用教学策略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切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行走型的动态课堂。

以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为例,教师可以从正面切入,为学生介绍疫情来袭医护人员伟大的奉献精神,体现“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此次疫情期间的“平民英雄”;教师也可以从负面切入,指出不配合国家政策的行为,引起学生对不当生命行为的反思。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策略要贴切当代学生的生命经验,因为生命教育本身的价值意义与生命周遭的环境和时代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学生拥有新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教师自然也应当以同理与接受的态度看待生命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才能薪火相承。

(2)利用教联网构建生命教育新时代

有学者说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的生命进化,教联网时代可能面临生命异化的危机[6]。但从某种角度上而言,教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宽了人类的生命视野,可以给生命教育带来挑战,更可以碰撞出属于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火花。

首先,教师的备课资源更丰富。多媒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使得很多无法运用文字表达的生命情感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渠道完美呈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其他教辅资料,而是面向整个互联网的海洋,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生命教育课堂焕发新机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教师的评价工作更快捷。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评价覆盖全方位,贯穿全过程,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評价角度的多样化,联合家校平台对教学效果做出更好的反馈。最后,教联网帮助促进构建生命教育的共同体,超越单一的学校主体,联合社会和家庭构建全新的生命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冉源懋,赵婷婷.生命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5):9-14.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6):273.

[3] 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20-28.

[4] 钟启泉.课堂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2):129.

[5] 陆宏英.课堂深度对话:内涵、特征及教学建构——以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2):87-90.

[6] 周洪宇,齐彦磊.教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与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2020(08):1-7.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科书教学资源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