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艺术活动因为常常在课外开展,很多学校便置之于课程规范之外,以致难以达成审美素质高质量培养目标。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变革中,必须让艺术活动回归课程生态。立足实践基础,提升育人价值,要把艺术活动建成项目课程生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艺術活动项目课程具有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校本育人的价值特征,通过教材、校园、地方、生活、网络等路径开发资源,建成类型体系和内容体系。组织开展具体项目的艺术活动则要建构教学模式、建立活动过程思想和行为规范,作为项目活动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的基本遵循。
关 键 词 小学艺术活动 项目课程 综合育人 艺术实践 审美体验
引用格式 戴轩辕.小学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及教学模式创建[J].教学与管理,2023(17):59-63.
小学艺术活动因为常常在课外开展,很多学校便把它置于课程规范之外,甚至把它异化为追求虚荣和功利、作秀素质教育的应时应景活动。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变革中,必须让艺术活动回归课程生态,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规范。课程是学校教育之根基,实践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体验。立足实践基础,提升育人价值,必然要在充分利用规定教材(课本)前提下,放开人文视野,广泛整合资源,把艺术活动建成项目课程生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这样做有利于艺术活动教学的逐项实施、有序推进,以及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完美养成。
一、艺术活动项目课程价值特征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的本质是艺术综合活动课程。“项目”有具体的名称,表明活动的旨意。它既与艺术学科课程相对应,有衔接、补充、拓展的联系,又别开生面,自主开发和整合价值资源,确立适应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的艺术活动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中学”[1],在实践锻炼中发展能力,在审美体验中提升素质。
1.综合育人价值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具有综合育人价值特征。建设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是从哲学视域,遵循“质的构成关系”[2],发掘艺术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艺术活动的审美取向不是艺术“解构”,而是艺术“结构”,重在综合审美。如音乐节奏、旋律、声调或美术色彩、线条、透视等学科知技训练,课堂教学往往将之分解开来,逐项进行,虽然也有关联性体验,却难以化解学生学习难点,达成有机综合,因而也就难以实现艺术综合审美体验;而在艺术活动教学中,遵循项目课程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则要融合相关的艺术元素,并整合其他价值资源,形成整体内容逻辑结构,适应艺术综合审美体验。综合审美体验需要多方面的有效资源来支持,艺术活动项目课程资源整合按照构成要素之间价值意义的关联性和审美通感的有效性,构建活动内容逻辑体系[3],催生育人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运行过程完整的艺术活动综合育人价值功能。项目课程综合资源包括艺术学科专业资源、其他学科适用资源、社会生活有益资源(精神和物质),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个性条件等主体资源,既是学习内容,又是活动凭借。
2.实践育人价值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具有实践育人价值特征。新课标从两个方面将艺术实践推向育人新高度:一是将创意实践纳入核心素养,突出艺术实践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二是按艺术实践类型体系以任务驱动组织内容,彰显艺术课程的实践育人价值[4]。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及教学集实践育人之大成,让学生围绕活动项目,将课堂学得的艺术知技置于活动情境加以实践应用,实现巩固、提高、拓展之目的,增强审美感知,深化情感体验。另外,其实践育人价值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推进艺术活动有序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步积淀审美感受,增强艺术学习乐趣,产生主动学习、积极锻炼的动机,提升艺术认知和表现能力;其次,推进艺术活动深入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敏锐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和思维碰撞,获取解决路径和方法;再次,推进艺术活动创新开展,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和成功信心,激活变异思维,促成审美变形,锻炼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智慧,获得个性审美体验,领悟艺术无穷美妙。
3.校本育人价值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具有校本育人价值特征。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体、为根本。对于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来说,学校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本体,是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之根本。校本价值反映学校艺术活动“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有效运作”[5],彰显教育创新智慧和素质培养特色,体现“开放课程资源”的新课标精神[6]。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快速推进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校本特色建设,这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求,也是艺术活动进阶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学校从教学管理到教学组织人员,都要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端正美育文化价值观,增强艺术活动课程意识和以美育人教学自信,发挥师资艺术特长,形成校本教学优势,从校园内外深入发掘艺术文化育人资源,建成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校本体系。
二、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开发路径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的育人目标应遵循新课标导向,既体现以美育人的学科特点,又坚持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聚焦艺术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以美强艺(技)、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以美激志、以美养性、以美导行,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以适应新时代提升公民素质的要求。实现全面发展育人目标,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建设就要广开路径,开发和整合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资源,构成意蕴深厚的价值内容,为艺术实践审美体验奠定基础。
1.教材路径
教材是贯彻课程标准精神的教学内容范本。在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艺术学科新教材建设要在艺术综合机制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放大教学目标价值,就必然要拓展教学活动时空,实现艺术教学课堂内外互动呼应。教材的基础内容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它是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生命基因。根据项目活动需要,对教材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综合,将之移入项目课程加以实践应用,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和育人价值。另外,教材内容蕴含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审美体验活动,衔接其已有的活动情境设计,创设项目课程新的活动情境,能够扩大资源效能,拓宽、加深学生审美体验。总之,面向教材路径开发项目课程,不是套用教材内容,而是根据艺术活动教学目标要求,遵循项目课程内容建设的机理,突破教材内容逻辑体系,适应学段(年级)递升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内容育人价值。
2.校园路径
校园是艺术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最能贴近儿童活泼的天性,放飞他们自由的心灵。因而,建设艺术活动项目课程,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历史和现实中挖掘本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闪光内容,整合校园中先进榜样、真实事迹等有益资源,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馨,激发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特别是彰显学校文化精神的艺术活动项目课程,能够生发艺术美育引领、辐射功能,增强学生校本艺术文化自信和自豪。在新课程环境中,围绕艺术核心素养培育,从校园路径开发资源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艺术融合,建成着重培养审美通感能力的项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建成着重培养多样思维能力和创新表现能力的项目课程;通过德育融合,建成着重培养审美思想和人格精神的项目课程;通过社团组织,建成着重培养艺术个性品质和行为能力特长的项目课程。
3.地方(区域)路径
开发地方人文资源,建设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地方艺术文化以乡音乡貌表现乡情乡愿,是家乡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劳动智慧的结晶和道德面貌、社会风采的反映,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浓郁的地域艺术风韵融汇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身影。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整合地方资源,能让学生不仅认知家乡美,而且领悟祖国美、理解民族文化美,从而积极投入艺术实践,审美、修德、冶情、养性。地方艺术文化多种多样、良莠有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思想健康、形象生动、技艺精美、特色鲜明的艺术内容纳入项目课程进行教学传承。
4.生活(社会)路径
儿童校外生活由家庭小社会到社区、行业、市场大社会,艺术活动可以无限拓展。应重视儿童艺术天赋,将艺术活动空间由小社会延伸至大社会,赋予学生艺术实践自由。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发掘生活艺术元素,建设艺术活动项目课程,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在锻炼艺术能力的同时了解人情世故、认识社会面貌、感受世界真善美。面向社会生活艺术,围绕兴趣培养,开发儿童歌谣、流行音乐、动画音乐、影视音乐等项目课程内容;围绕情感培养,开发亲情感恩、敬爱老人、伙伴友情、爱心传递、公益奉献等项目课程内容;围绕思品培养,开发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尊崇劳动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等项目课程内容;围绕能力培养,开发技艺技巧、个性创新等课程内容。
5.网络路径
学校本体资源条件客观上存在师资专业类型不全、设施设备标准不高、艺术资源体系不广等不足。要突破制约因素,收效最快的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建设开拓无限路径。应以科学、正确的艺术价值观甄别网络艺术资源,学习、借鉴思想健康、情感积极、技艺精湛的优秀、经典、先进艺术,吸纳有益资源,经过智慧加工,建成艺术活动校本特色项目课程。
三、艺术活动项目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是艺术活动常态运行、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推进的内容保障机制。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可以建成多种体系:微观上从单项课程的内部结构,建成目标体系、过程体系、分组体系、方法体系;宏观上从多项课程的主体特点,建成类型体系和内容体系。本文仅作宏观探析。
1.艺术活动项目课程类型体系
根据新课标的学科设置和学段规定,建构艺术活动项目课程类型体系。1至2学段突出低龄特征,围绕“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主体类型,建立活动项目体系(略);3至7学段以音、美学科为主体类型,有机融入其他艺术,建立活动类型体系;8至9学段适应选修要求,围绕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5种主体类型,分别建立活动项目体系(略)。示例如下:
(1)音乐主体类型——①“音乐表演”:声乐表演,器乐表演(包括“音乐演绎”:经典音乐、地方戏、民歌;“音乐编创”:音乐情景编创、音乐主题编创、校园音乐原创)。②“音乐舞蹈”:歌与舞、乐与舞。③“音乐戏剧”:情景剧、课本剧、纪实剧、生活剧。④“音乐影视”:影视乐曲、影视歌曲、音乐动画。⑤“音乐文学”:音乐朗诵、音乐填词。⑥“音乐体育”:韵律操、健美操。
(2)美术主体类型——①“平面绘画”:儿童画、简笔画、剪纸、水彩画、少儿国画、花草写生。②“儿童书法”: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艺术。③“立体造型”:彩塑(面塑、泥塑),积木创形,建筑设计。④“美术舞蹈”:舞蹈造型设计、舞蹈服饰设计、舞蹈色彩设计。⑤“美术戏剧”:戏剧脸谱设计、戏剧服装设计、戏剧舞台设计。⑥“美术影视”:影视美术欣赏、电脑画(动画)创作、摄影摄像应用。
2.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内容体系
艺术活动项目课程建设要面向校内外广泛整合有益资源,创新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要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内容价值,增强艺术活动聚合力,扩大艺术审美渗透力和辐射力,促进其他学科的课程实践活动、教学美育生态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生活经验实际和素质发展需求,建立项目课程内容体系。
(1)主题体系
“主题”是艺术活动的思想灵魂。艺术活动以主题为项目立意,围绕主题整合内容,达成德艺融合教育。适应小学生学习的项目主题主要有:①“表爱心”主题:表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思想内容;②“讲文明”主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行为规范等思想内容;③“学榜样”主题: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等思想内容;④“修品德”主题:反映尊敬老人、团结互助、热情奉献、参与公益、遵守公德等思想内容。
(2)问题体系
“问题”是学生在艺术活动中遇到的矛盾、疑惑、障碍等。艺术活动是学生在行为审美体验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過程。围绕普遍、突出、关键问题,整合项目课程内容,激发形象、抽象、灵感等多种思维活力,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锻炼和提高行为审美能力。艺术活动的主要问题有:①“艺术应用”问题:让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艺术知技、情感、表现等问题,巩固、强化重点内容,化解、突破难点内容。②“审美体验”问题: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生活美,从艺术实践中领悟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美,提高艺术生活本源问题认识能力。③“艺术交际”问题:让学生锻炼情感沟通、思想交流、行为协同等合作能力,提高解决社会交际问题能力。④“艺术辐射”问题:锻炼学生综合审美能力,打开审美视野,向其他学科、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辐射艺术贯通思维,提高化解艺术拓展问题的能力。
(3)任务体系
“任务”是学生艺术活动要履行的学习责任。在以任务引领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和质量观念,激发他们艺术实践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艺术活动的主要任务有:①“竞赛”任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展演、比赛,享受表彰、奖励等荣誉激励;②“庆祝”任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重大节日、纪念日、庆贺典礼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获取良好的评价;③“公益”任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项目、部门(行业、单位)表彰大会等献艺活动,体现志愿服务和奉献精神;④“展示”任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节、联欢会等演出,全面展现艺术风采。
(4)“校本”体系
“校本”即以学校为根本,彰显艺术活动个性特色价值。艺术活动创造空间比较大,但要在项目课程建设中孕育学校个性精神,体现校本特色价值。打造项目课程校本特色,就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四种校本资源。①“校本文化”特色:遵循学校教育理念,践行“一训三风”精神,面向校园生活,围绕师生先进事迹,建立文化育人特色项目。②“校本优势”特色:加强学校软硬实力建设,提升师资、设备、环境等条件优势,建立优势育人特色项目。③“校本方法”特色: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建立方法育人特色项目。④“校本精品”特色:对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活动项目进行加工、完善,建立精品育人特色项目。
四、艺术活动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建成项目课程类型体系和内容体系,是艺术活动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项目课程体系下,组织开展具体项目的艺术活动,则要建构教学模式,建立活动过程思想和行为规范,作为活动教学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的基本遵循。
1.确立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明确育人价值取向,体现教学质量要求。目标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①艺术知技综合应用。整合、提炼课堂教学的艺术知技,纳入艺术活动加以综合应用,让学生得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②艺术內容创新演绎。利用艺术活动,对已有作品内容进行个性化体验、理解和表现。③生活资源广泛发掘。原创性艺术活动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发掘艺术源泉,突出生活意义。④主体素质全面培养。围绕艺术核心素养,鼓励学生锻炼艺术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2.整合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分为主体资源和客体资源。只有充分激活主、客体资源,才能达成活动育人大美境界。主体资源包括师生双主体资源,教师应高水平发挥组织引导和行为示范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和特长。客体资源主要分为三种。①艺术资源。艺术活动要立足主体专业,先选定本专业适宜的艺术作品,再根据审美通感学习需要,吸纳其他艺术资源,合成综艺活动内容。不管是完整作品,还是艺术成分,都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审美变形感知体验,获得艺术编创个性“成果”。②配套资源。艺术活动配套资源包括环境、设施设备等物力资源,学校应建立配套资源保障机制。对于活动需要的道具和学具,也可以由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其本身就是活动内容的一部分。③其他资源。艺术活动还要按需吸纳非艺学科资源,面向社会撷取生活素材。
3.拟定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是艺术活动的项目标志,根据活动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它不宜直接套用艺术作品之题目;因为艺术活动虽然要采用具体作品,但还融合其他很多实践内容,素质培养的目标价值大于作品本身的教学价值。拟定活动名称,应在类型和内容体系下设计,既明确主旨,又具有美感,如“音乐舞蹈—歌与舞—飞向绿色的田野”。
4.运用活动方法
艺术活动方法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选用、创新学习方法,是艺术活动行为目标价值取向。有效运用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习形态和审美心智的自然演化。遵循学习心理特点,应着力培养几种方法能力。①通感方法。“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7]艺术活动不仅要运用与艺术类型相应的审美感知方法,而且要运用审美通感方法,增强艺术形象创新建构能力,达成审美融合体验。要根据艺术活动类型,确定审美通感中心力点,增强艺术类型审美特征感受。②思维方法。审美思维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对活动的主题立意、目标价值、审美意蕴等的理解,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对艺术形象的建构,如音乐旋律组合、绘画平面构图、舞蹈形态设计等,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对活动资源的整合,如音乐作品选择、绘画(写生)对象确定、活动环境选择,主要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③想象方法。艺术活动审美体验要让学生掌握想象方法,能够有效想象,创新建构艺术形象。对原有作品进行审美改造和创新表现的项目活动,运用再造想象法,在理解原有作品意蕴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主观表象,创新艺术形象。对自主探究、艺术编创的项目活动,则要运用创造想象法,建构全新的艺术形象。④情感方法。情感是艺术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激发情感的方法呈过程性变化:让学生先在新的活动情境中形成情感倾向,产生学习兴趣;次在活动目标创意理解中达成情感聚合,促进价值认同;再在任务执行中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审美感受;最后放飞个性情感,展现艺术风采。⑤行为方法。让学生根据具体任务,选择行为方法:对于审美创意,运用合作学习法,开展讨论和交流,达成审美共识;对于疑难困惑,运用问题探究法,积极思考,探寻化解之道;对于技能技巧,运用动作尝试法,进行模拟、创新。
5.推进活动过程
艺术活动有集体、分组、个体三种组织形式。根据任务分解和审美规律,有序推进活动过程。①感知整体内容,达成目标共识。引导学生认识活动目的和意义,明确艺术知技应用和审美体验目标内容,领会活动主题精神。②分组实施任务,开展问题探究。按兴趣、特长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工完成活动任务,同学之间互动合作。③个人深入体验,获得个性成果。学生在分组实践基础上,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生成艺术审美个性创意。④融合活动成果,激发艺术心志。活动成果由知情意行融合而成,是学生素质的体现。展示成果,能让学生展现艺术风采,体验成功乐趣。
6.开展活动评价
评价是对艺术活动的价值判断。价值审视涵盖目标达成、内容整合、过程运行、成果水平、素质养成等各方面,价值标准聚焦育人质量效益。首先,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体现活动目标要求,但仅以活动目标达成度衡定育人质量,存在价值判断风险;因为活动目标本身是否科学、正确,也要通过评价作价值甄别。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4个维度质量指标体系。所以,评价标准要体现其质量精神。其次,突出学生主体。评价是主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锻炼审美思维能力,形成新思想、新认识。对于常态活动,可以师生共同进行质量评价,以自我评价、互动评价达成统一评价。对于展示、观摩性大型活动,也可纳入第三方(专家、家长、社会人员)评价,但第三方评价意见也要让学生认同、自明。再次,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概括为两类:主体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艺术表现水平;客体内容包括资源整合和环境利用效益。最后,达成评价目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重在激励信心,定量评价重在区分层级。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形成学习自觉,以成绩强信心,以不足立决心,能够在坚持磨砺中实现艺术素质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健.活动课程[DB/OL].( 2022-07-18 )[2022-07-22].https://baike.so.com/doc/ 6035692-6248697.html.
[2] 斯宾诺莎.单一概念与复合概念[EB/OL].(2020-07-06)[2022-09-09].https://zhuanlan.zhihu.com/p/157122338.
[3]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5.
[4][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121,6.
[5] 徐洁.学校发展内生性动力机制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22-2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