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现状及应对

2023-06-14 17:49王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鲜感刘伯承天窗

摘要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很多教师对要素设定的用意理解不准以及教学理念滞后,落实语文要素存在处处着力、充斥始未照单全收、遍地开花等问题。因此,落实语文要素要把握契机,适时而动,真正将要素高效、自然地转化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关  键  词 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 关键句

引用格式 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现状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3(17):47-5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的语文要素,包含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切的语文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推动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抓手[2]。统编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改变了传统教学训练点模糊不清、训练轴线混乱的尴尬。但有了语文要素,就能万事大吉吗?从教学实践来看,并非如此。实际教学中,语文要素的渗透还存在种种问题。那么,语文要素的落实究竟要如何开展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尝试和思考。

一、语文要素落实的现状

1.处处着力,要素成为无法探底的深井

语文要素是单元训练重点,理应成为每篇课文关注的核心,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分板块,不分环节,忽略目标,无视学情,不分青红皂白,就让“要素”粉墨登场,这绝不是统编教材设置语文要素的本意[3]。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天窗》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然是关键句,数量就不会多。但不少教师不以为然:只有一两句,如何能够体现对要素的关注呢?于是乎,关键句满课堂飞:比如第一到第三自然段,描写天窗作用的部分,“扇扇打开”“黑得像地洞”,成为关键;夏天关在屋子里,透过天窗看雨景,“卜落卜落跳”“猛厉扫荡”“锐利起来”,也成为了关键;晚上被逼上床,借助天窗看夜空,“闪烁可爱”“奇幻”“美丽神奇”,也是关键句……一节课下来,教师提到的所涉及的“关键”多达20处。如此解读和落实,语文要素俨然成为“无底洞”。

2.充斥始末,要素成为挥之不去的影子

更有甚者,从课堂教學伊始,到最后结课,全部都充斥着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成为课堂的唯一。事实上,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目标。这样的课堂,密度大、空间小,毫无学生自主思考的余地。语文课堂已经不是在教学课文,而是纯粹地练习“要素”。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位教师教学单元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拓展资料如下:鲁迅生平资料、作品的介绍;鲁迅不畏黑暗势力,与反动派斗争的轶事;作者周晔的介绍,以及与鲁迅相处的故事;鲁迅笑谈碰壁时所经历的迫害;鲁迅关爱穷苦大众的其他事例;阿累等描写鲁迅的其他文本……整节课,学生走马灯一般,左手一份资料,右手一份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但真正对课文的阅读和品味,却抛在了脑后。

3.照单全收,要素成为散布天空的星斗

统编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文本,可谓字字珠玑,与语文要素的对应点,也如颗颗星斗,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很多教师不分主次,无论轻重,全部一网打尽,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了零散的资源中,一场煞有介事的教学之后,看似处处关注、落实语文要素,但学生的收获甚少。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编选了《军神》一文,纵观全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多如牛毛,几乎满篇都是,从头到尾,深耕一遍课文,实在是一种煎熬。如此缺乏统整的语文要素落实,注定每一个环节,都只是在同一个层面滑行,无益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4.遍地开花,要素成为被赶上架的鸭子

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语文要素,很多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力“似乎”大涨。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语言,愣是能与语文要素牵涉上关系,但细细考量,这种关系只不过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解读,牵强附会的现象比比皆是[4]。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单元中《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则将“新鲜感”的范畴无限扩大,首次出现的生词(如穿戴、粗壮、招引)、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如凤尾竹、景颇族)等,都被视为有新鲜感的词句,完全背离了语文要素中“关注新鲜感”的真实用意。错把陌生当新鲜,最终使得课堂停留在解释生词、了解事物、吸收信息的肤浅层面,而对于真正的新鲜感词句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及蕴藏的表达智慧,则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只有信息资源的积累,而无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语文要素落实现状的透视

1.处处着力的背后,是重复滥用

落实要素,虽然不该追求一锤定音,但反反复复、喋喋不休、翻来覆去,甚至颠三倒四,肯定不可取。因为处处着力的背后,其实是理解的偏差、机械的重复和无休止的滥用。

如 《天窗》一文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语文要素”处处着力的现象?一是,解读定位产生偏差。对于篇章而言,关键句必定是直指文本内容、关涉主题性的语句。在课文中,或占据重要位置,如篇首篇未;或反复出现,形成前后呼应。《天窗》中“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分别出现在雨天孩子们关在屋子里的郁闷之时、晚上被逼上床后的无奈之时。此时,天窗成为孩子们的寄托和希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句”。二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并无效果。上述案例中,教师着力的所谓“关键点”,无论是从教师解读的视角来看,还是从这些所谓的关键句自身所承载的表达价值加以辨析,亦或是采用的教学策略,都采用同一种方法、策略,甚至教学模式。从第一个关键点,到最后一个关键点,学生经历了相同的思维历程,完全是方法和思维的机械重复,对于能力提升并无半点效果。三是,死揪救命草,教学偏了道。践行统编教材,关注语文要素是王道,但很多教师矫枉过正,视语文要素为救命稻草,怕背上“忽略要素”的包袱。于是,尽其所能,左一个语文要素,右一个语文要素。如此认知上的偏差,导致语文要素变了味,教学路径偏了道。

2.充斥始末的背后,是价值丧失

将语文要素充斥整个课堂是文本其他教学价值丧失的反映。统编教材的课文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语文要素置放于核心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应该让语文要素完全“包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一篇经典的记人类散文,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写作方法众多:如何紧扣中心,选择典型的素材;如何将众多素材,设置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紧扣人物的言行细节,展现人物特点……语文要素所涉及的“借助资料”,是编者出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学情而设置的。这篇课文,确实适合训练学生借助资料,消除理解障碍的能力,但教师万不可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而将其他语文本体性资源抛之脑后。

3.照单全收的背后,是缺乏统整

高效的课堂不该是线条状的,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在一个个的教学价值点上亦步亦趋,而应该呈现出鲜明的板块状结构,学生在具体板块中,拥有广阔的自主思考和活动空间,拥有对文本资源的支配权[5]。基于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自然也是如此。将语文要素的对应点,以“满天星斗”的方式找出来,反应出的是教师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性把握,未能对这些价值点进行必要的归类与统整,使得学生的思维认知,只能在一个个微型的价值点之间不断切换、跳跃,甚至是重复,但不管再怎么折腾,学生的洞察、理解和内化,终将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上,无法形成质的飞跃。

4.遍地开花的背后,是无中生有

要素之花到处开放是对要素无中生有的错误定位,更是丢失“生本”的典型错乱。什么是新鲜感?新鲜感,又是对谁而言的?新鲜感是基于学生原始认知对既已形成的储备,以一种别样化的方式加以表达的新颖独特方式。毫无疑问,新鲜感是对学生而言的。只有学生觉得新鲜,才是真正的新鲜。教师不能始终以自己的解读,或者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一厢情愿地解读,权威化地厘定课文中“新鲜感词句”的范畴和内容,而忽略学生的本位。由此一来,课堂中绽放再多的要素之花,也只是虚假的繁盛,无法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落实语文要素的建议

1.融入体系板块,伺机而“动”

落实语文要素,不是串联电路,平铺直叙,亦步亦趋,也不是打地鼠游戏,拿着锤子,哪只老鼠冒出来就打哪只。落实语文要素,需要明确课文层次,在层层递进中发展能力;需要明晰板块空间,在实在可感的平台中充分实践。因此,教师要构建体系化教学板块,将学生思维浸润于此,充分思考,深入探究,将语文要素自然地转化为对应的能力。

还以《天窗》为例,如何紧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关键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呢?教师设置了以下三个板块。

首先,激发共鸣,感知“慰藉”。雨天,正是孩子们玩耍的好时候;夜晚,正是孩子们探索的好机会,但却被“关在屋内”“被逼上床”,那份扫兴,那份无奈,现在的孩子怎会没有体会?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孩子的孤独、无聊、苦闷……唯有天窗成为了孩子们的玩伴。由此,关键句“天窗,成为了孩子唯一的慰藉”自然出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慰藉”帮助学生开辟了深入文本的渠道。

其次,精读品味,理解“慰藉”。利用“雨天”部分,从“卜落卜落跳”中感受雨点在天窗上跳动的轻快节奏;从“一瞥”中感受透过天窗看闪电的调皮;从“猛厉扫荡”中放大天窗外风雨的威力……读着,想着,屋内似乎比屋外更夸张、更可怕、更精彩。学生的内心,似乎也更紧张、更刺激、更好玩,从原本的孤独、无聊、苦闷,到现在的紧张、刺激、好玩,“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关键句,得到了印证。理解句意之后,学生才能体会文本的情感,语文要素得到初步落实。

再次,学法迁移,体会“慰藉”。教学“夜晚部分”,教师从扶到放,鼓励学生运用上述板块的方法,或理解感知,或想象再现,或品析语言,从透过天窗看到的那一颗星、一朵云,还有蝙蝠、夜莺和猫头鹰中,感受天窗赋予夜空的那份神奇和美丽。学法迁移之下,学生的理解感知更加多元化,语言品析更加个性化,想象补充更加情感化,那种沉醉其中的浸润感,让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关键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因此,关键句成为支架,撑起了三个板块;关键句成为线索,串联了整节课堂。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板块中,逐步为落实不同层次的语文要素蓄力,语文要素落实轻松、自然、高效。

2.尊重文本特质,该动则“动”

语文要素的设置,必然与单元所选编的课文相关。课文蕴含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决定要选编与之相匹配的课文。但,这并不代表课文的所有內容,都与语文要素相连,更不代表语文要素能够从每一处的字里行间找到映射点[6]。教师要尊重文本的现实内容,与要素相关,该出手时再出手;与要素无关,坚决不动,根据课文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资源,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还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由于课文内容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关联,借助资料实属必要,教师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相机拓展资料:比如导入之际,紧扣鲁迅葬礼,拓展鲁迅生平资料,让学生整体了解鲁迅;笑谈碰壁,儿时的作者尚不能理解,当下的学生自然更加难以领会,拓展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也有必要;升华人物形象,借助不同群体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立体化感受人物特点,同样也非常有必要;而其他与人物品质的理解无关,则属于画蛇添足,不要也罢。如此调整,课堂一如三秋之树,清简但仍旧充满勃发活力,语文要素才能在该立足处立足。

3.设置支架抓手,先谋后“动”

语文要素对应点如果太多,就如同捡起一个个微小的芝麻,其效果不难想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教师可以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入手,将具有共性的对应点,进行必要的分类、划分,在合理统整之后,搭建相应支架,有了统整深入的抓手之后,再落实语文要素。

还是《军神》一文的教学,作者以详实的文字,展现了刘伯承的言行细节,刻画了其钢铁般的意志,同时也借助沃克医生的描写,反衬出刘伯承的“军神”气质。文中众多的言行细节,如何以统整、重组、分类的方式落实语文要素呢?教师可以根据沃克医生审视刘伯承的角色变化为支点展开教学:

首先,受伤的病人。课文开篇就描写了两人的一组对话以及刘伯承的具体伤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沃克医生在对话时的“惊疑”之情,相机揣摩沃克医生此时只是将刘伯承视为一个普通的“受伤病人”,继而从侧面初步感受刘伯承的冷静。其次,发展为军人。从沃克医生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冷冷的态度”相机判断,此时的沃克医生已经判断出,面前这位原本普通的“受伤病人”,绝对是一名“军人”,以此反衬、体悟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忍。再次,被封为军神。这是文章的高潮,从沃克医生“愣住了”,“有点口吃”“双手颤抖”等反常行为,审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抓破床单”“七十二刀”等言行,深入理解刘伯承之所以拒绝使用麻醉剂,原来是需要在指挥作战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这一系列细节背后,相机感受刘伯承作为军神的惊人意志力。最后,还原刘伯承。从沃克医生“慈祥”“肃然起敬”等表情中,感受刘伯承当时在红军中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所有的要素价值点,都浸润笼罩在沃克医生不同的情感视角下,从惊疑到冷冷,从愣住到敬佩,相应地,刘伯承的身份也在这样的视角下发生着相应转变:从病人到军人,从军神到刘伯承。纵观整个教学,情节发展线、情感变化线、人物角色线,三线合一,将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琐碎的言行细节,全部指向于人物的内心,人物的形象特点也就更加鲜明地镌刻在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之中。

4.明确无关之处,按兵不“动”

教师要树立生本立场,紧紧依托学情借助于预习反馈单,了解并统计学生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这些词语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而对于其他则按兵不动。

还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上述案例中,教师将首次出现的生词(如穿戴、粗壮、招引)、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如凤尾竹、景颇族)等,都列为“新鲜感的词句”,完全错解了“新鲜感”一词。这些只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陌生对象,并没有在表达上有任何的创新和独特之处,不能列为“新鲜感”的范畴之中。从具体实践来看,学生会关注“从山坡上,从……,从……”这样反复呈现的排比句;会关注“同学们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这样逐层递进的语句;會关注课文中灵动而鲜活的排比句、拟人句;会关注动物与人相处的和谐画面……

虽然这一切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表达的形式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方式,鼓励学生将这些极具新鲜感的词句,与常态化的表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多辨析,感受新鲜感词句所形成的表达作用,为自身撰写出新鲜感的词句作准备。

总而言之,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不是唯一目标,遍布课堂,容易失去重点和根基,把握契机,适时而动,才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

[2]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特点 [J].课程.教材.教法,2022(03):28-37.

[3] 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转化的基本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20):68-70.

[4] 曹文兵,杭海.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教学的全学段实践[J].人民教育,2020(09):66-68.

[5] 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转化的基本定位[J].教学与管理,2022(08):29-31.

[6] 王军.让“体会生动表达”与“感受细致观察”并进——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语文要素的落实[J].语文建设,2020(20):46-4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新鲜感刘伯承天窗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天窗注射模浇注系统分析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新鲜感
2012款科鲁兹车天窗渗水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