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链”,科学的、严谨的“问题链”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优化“问题链”设计应做到“四个一”:紧扣“一核心”,指向学习重点;创设“一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围绕“一关系”,建构知识体系;服务“一主体”,坚持素养导向。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0-0057-04
【作者简介】蒋国生,江苏省海门中学教育集团(江苏南通,2261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思想品德特级教师,南通市初中思品学科基地(南片)负责人。
课堂教学是基于一个个“问题”的,这一个个“问题”既包括教师课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预设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问题链”就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实现课堂教学任务而设计或者形成的围绕核心知识点的“问题集合”。“问题链”是教师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而架设的“学习桥梁”,也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而搭建的“思维平台”。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链”?怎样才能让“问题链”符合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点?怎样才能利用“问题链”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紧扣“一核心”,指向学习重点
课堂教学是基于一定教学内容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核心知识点。这一个或几个核心知识点一般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即本节课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并理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设计“问题链”时,首先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那么,一节课的教学一般以一组“问题链”还是几组“问题链”设计为最优设计呢?一般情况下,有几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就设计几组“问题链”,且一组“问题链”应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来进行设计。
如结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下同)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深深浅浅话友谊”来设计“问题链”。通过通读教材内容、学习课程标准,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友谊的特质”,教学难点是“友谊的澄清”。因此,本课内容可以围绕“友谊的特质”“友谊的澄清”这两个核心知识点设计两组“问题链”。围绕“友谊的特质”这一核心知识点设计的“问题链”如下所示。
材料一:我最好的朋友是李鸣。每天上学、放学,我们总是结伴一起。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事,有什么心事也相互倾诉。
材料二:我们的友谊开始于这件事。开学不久的一节美术课,李鸣忘记带颜料,我看他急得满头大汗,就把自己的颜料分了一半给他,他向我表示感谢。这样一来,我俩成为好朋友。但有一天,我和李鸣在图书馆复习迎考,一道数学题难倒了我。李鸣是数学高手,我向他求教,他却不耐烦地说:“明天就要考试了,哪有时间给你讲解题目?自己看参考书吧。”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材料三:李鸣马上意识到我生气了,连忙说:“对不起,是我的错!让我看看是什么题,竟然难倒了我哥们。”李鸣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我感激地说:“谢谢,影响你学习了。”李鸣回答说:“没事,给你讲解,我也彻底弄懂了这道题,我还得感谢你呢!”我们会心地笑了。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我”心里是什么滋味?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材料三”中“我们会心地笑了”说明了什么?
(4)结合材料一至三,“我”与李鸣的交往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上四个问题都借助了创设的教学情境,紧紧围绕“友谊的特质”这一核心知识点,形成了一组“问题链”。整个“问题链”中的四个问题是分总关系,其中前三个问題是并列关系,主要让学生从三则材料中分别理解友谊的三个特质;而第四个问题,则是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概括,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并理解“友谊的特质”。
二、创设“一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问题链”的设计需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基于教学情境设计的“问题链”是不是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举一个课堂教学的例子来展开讨论。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二课“谋求互利共赢”时,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如下教学。第一位教师首先用PPT展示问题:(1)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青少年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些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最后,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详细地讲解了这两个问题。第二位教师同样首先展示了一样的问题,接着也组织学生阅读了教材文本,但后面的教学方式有了变化。在后续的教学中,第二位教师展示了如下材料与问题。
材料一:2022年2月,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冬奥会。在冬奥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上,“低碳的微火,团结的雪花”成为经典。总导演张艺谋解释,每一朵雪花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世界各地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最璀璨的大雪花。闭幕式上的烟花呈现“ONE WORLD ONE FAMILY”(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既温暖了整个世界,又展现了“大国风范”。
(1)结合“材料一”,请你写出开幕式、闭幕式体现了什么理念?(至少两个)
(2)闭幕式上的烟花呈现“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有何意义?
(3)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实现“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做些什么?
然后,第二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最后,该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展示交流情况适度提醒、补充,师生共同解决了上述问题。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出,第一位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许多教师讲授新课时普遍使用的方式,简单实用。而第二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鲜活的教学情境,设计了一组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的“问题链”。从课堂教学的实效看,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与深度理解。由此可以得出:一方面,“问题链”的设计是需要教学情境作为支撑的;另一方面,基于教学情境设计的“问题链”与课堂效率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即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重要的,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信服力。二是要坚持诱发性原则,即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活学生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三是要坚持思维性原则,即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深度与强度。
三、围绕“一关系”,建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载体,“链”是纽带,“学”是核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与“问题链”都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学”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使“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进课堂深度教学。
“问题链”是由紧扣一个核心知识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组成的。那么,这些问题如何整合?这则由链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决定。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必须结合核心知识点的知识维度、范围来梳理并确定链内问题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一般为“单一”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总分关系、分总关系等,不建议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系来设计“问题链”。如果链内问题的关系太复杂,反而不利于课堂知识体系的架构,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课“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
材料一:聂某的车停放在某停车位,车的天窗被高空坠落物砸中损坏,聂某索赔无果。他在咨询律师后,无奈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2020年8月3日,人民法院最终判决18名涉诉楼栋的业主各补偿给受害者经济损失556元,总计10008元。
材料二:2020年7月21日,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一起由青羊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高空抛物案。女子周某因从10楼家中扔出一把菜刀,被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刑一年十个月。
(1)聂某最终采用什么方式获得了赔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聂某寻求了谁的帮助?还可以寻求哪些法律服务机构的帮助?
(3)聂某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赔偿的?维护合法权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吗?
(4)讨论:两个案例的诉讼类型有何不同?
从以上设计的“问题链”来看,四个链内问题围绕的核心知识点是“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是按照并列关系来进行设计的。四个问题从“遇到侵害要有依法求助的意识”“遇到侵害要寻求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帮助”“遇到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遇到侵害要维护合法权益”,从意识到行动,一环扣一环,逐渐将“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这一核心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充分体现了“问题链”设计的层次性、系统性。
四、服务“一主体”,坚持素养导向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尊重、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课堂自主支配权、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基于此,教师设计“问题链”的最终要旨是坚持素养导向,助力学生成长。一是要科学“设问”,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有效“导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预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实施“预案”;三是要精准“破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研究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课堂教学时教师适时启发、择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追问与探究中将问题迎刃而解。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链”。
材料一:植树节植树活动、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联欢、微公益义卖活动、为父母做一件家务等(PPT展示学校开展的活动)。
材料二:“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2019年3月2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的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根据“材料一”回答:
(1)当你看到或者参与这些活动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2)这些美好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3)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请你与大家分享。
根据“材料二”回答:
(4)习近平主席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以上“问题链”紧紧围绕“美好情感”这一核心知识点,第(1)问至第(3)问是对教材文本知识的解读与梳理。而第(4)问则是对以上三问的有机延伸,这一问不仅仅体现了“美好情感”,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有利于涵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正确价值观。
因此,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看见”学生的真实学情,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要“洞见”学生的真实需求,结合学生的需求去思考;要“望見”学生的未来成长,观照学生的未来去设问。只有这样,“问题链”才能为教学增色,为课堂添彩,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