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6-13 09:32:48牛淑杰
关键词:OBE理念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日益深入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地方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为例,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行基于“OBE”理念的“五体共育、多维联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建设,使外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旨在深化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提供更加优质的语言服务。

关键词:“一带一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聊城大学;OBE理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2-0090-08收稿日期:2023-01-07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20-NDJY-02):“一带一路”视域下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聊城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02102Z):国际化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下公共外语选修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牛淑杰(1981-),女,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伟大构想,开创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随着“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在经贸、科技、文化、能源等诸多领域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跨文化对话日益频繁。国家外语能力(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apacity)已成为一国参与全球事务的大国重器和关键引擎。①传统的纯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2016年,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提出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②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明确提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地方高校纷纷调整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举力建设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战略变化,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聊城大学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如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挑战问题,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实现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评价、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地方高校推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难点,也是现实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趋于同质化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在研究制定外语专业建设时,常常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原则不明确,跨学科培养方向迷失,且跨学科专业设置制度不完善,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普遍存在着勉强、生硬、僵化、脱节等现象。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情况,直接模仿或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针对性弱,使外语人才培养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际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二)课程设置:小语种、跨学科及创新课程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已有一定成效,但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仍较难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①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是按照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来设置相关课程,基本为外语阅读、听力、口语、文化概况、翻译等课程,很少学习跨学科、跨领域的相关知识,外语交流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对话的水平,导致外语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地方高校普遍开设英、法、德、日、俄等大语种专业, 鲜有开设“一带一路”亟需的小语种专业或课程。小语种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部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地方高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中应做出科学调整与补充。

(三)教学模式: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不足

语言是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沟通工具。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忽略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普遍都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导致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不足。外语学科教师讲授内容单一,仍停留在较为基础的语言技能培养层面,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采取“外语+文学”或“外语+语言学”的模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不到位,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忽视了语言的实践应用,导致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脱节,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语用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师资队伍:缺乏跨学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專业知识水平普遍较高, 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外语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外语应用能力,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与国际视野。但是,受自身教育背景(传统的单一的语言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缺乏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实践经验。此外,一些教师进修机会较少,无法与国内国际学校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当前,缺乏跨学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致命束缚。

(五)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无法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目前,虽然大部分地方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部门,实施宏观指导、统筹安排、并开展基于结果的外部评价,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内部评价。但是有效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学生通过填写教学评价表、网上评教或面谈等方式对教师的各教学基本环节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对象多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手段相对单一,方法较简单,评价结果往往要到学期末才能进行反馈,且缺乏有效机制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性、动态的互动关系。此外,各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没有深度契合,缺乏严谨、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带一路”视域下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中跨学科培养、实践教学、综合素养评价尚未形成较成熟和完备的体系,无法确保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地方高校基于“OBE”理念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架构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学习产出为中心,教育者必须明确定位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并系统开展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成果。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面向“一带一路”需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建设几个维度,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五体共育、多维联动”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图1)乃时代之需。“五体共育”是将以外语基础教育为基石、素质教育为核心、技能培养为关键、专业知识为保障、知识面为补充五个方面的共同培育作为外语人才培养内容。“多维联动”为实现“五体共育”的手段,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等的诸多手段,实现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有机联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组织与协调教育管理行为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维联动”是随着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改进成动态完善的变量,它的量值随学生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的改进而改变,以有效确保“五体共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高校基于“OBE”理念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企业培养具有跨文化协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确立“五体共育”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①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地方高校基于“OBE”理念的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就业为主,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地方高校应结合本校和地域优势、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明确“五体共育”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掌握一门相关专业(外交、经贸、法律、管理、国际关系、新闻)知识、丰富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深厚的综合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终身学习能力等)的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高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本省、服务区域、面向全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优化、完善,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深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贡献力量。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是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制订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高效适应社会需要并具有市场竞争力。②课程建设与优化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发展实现“五体共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可做如下优化和调整。

1.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间深度融合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首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以确保外语水平为前提。③在夯实学生外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带一路”相关专业知识,打破现有学科分类布局,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氛围,开创跨专业“一带一路”新学科,实现“一带一路”视域下多视角培养。积极申报教育部特设新型跨学科专业中与外语相关的专业,实现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纵深发展,以培养既有外国语言专业技能又具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一专业的课程,通过辅修学士学位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专业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需求,选择与科技前沿技術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提炼开设一些核心课程,学生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丰富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开设针对“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选修课程,如:区域或国别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选修课程,丰富外国语言文化课程种类;服务“一带一路”五通的选修课程,结合学校现有的不同学科资源优势,开设一到两个学分的国际贸易、工程管理、通信、运输、金融等选修课程,探索“外语+X”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创造条件,增设“一带一路”亟需的小语种专业或课程

语言是“一带一路”战略生动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元素。“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尚有一些国家积极准备加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40多种官方语言,除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大语种外,都为小语种。①地方高校受师资力量、地域因素、生源质量、学习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开设“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具有先天劣势。应积极引进小语种人才,开设小语种专业,并确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不足的,可尝试开始小语种微专业或第二外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慕课、微课、app等数字资源自学小语种,通过国家等级考试或获得比赛奖励、证书的,计入相应学分。探索更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的多元需求。

3.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五体共育”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知识、能力、素养三要素的统一。除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注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脑;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提高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帶一路”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最核心的体现,而创新能力的保证就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源自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科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逻辑学、批判思维等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就业大讲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各项素质,如:决策力、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领导力等;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让学生切身体验创业准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②这些技能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培养、提升和完善。地方高校应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校内实践包含课堂教学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实践和专业竞赛,打造“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专业竞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应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为理念,教学过程应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构建语言应用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基于语言训练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分级设置实践内容;实行通过制教学考核,以考核促实践;在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建设实践训练教学资源库,供学生反复操练。

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较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更有利于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培养自学能力, 将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③组织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校内选拔赛、课堂教学比赛、外语角、外语广播、外语演讲大赛、辩论大赛、配音大赛、外语文化艺术节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技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与思辨能力。

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和竞赛,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学生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计入相应学分,各类专业竞赛获奖按照一定比例计入“专业技能与第二课堂”专业实践课程。

2. 建立实践基地,实现产教融合

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同步整合与协同创新发展,深化校企、校际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的人才教育平台,开发联合培养项目,并努力实现学分互认,以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高校不能闭门造车,而应提供社会实践环境,落实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在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设立实践基地,开展调查、见习和实习活动,完成校外实践课程计入相应的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外经、外贸、外事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如:商务翻译、旅游接待、外贸业务观摩等,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融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建设,需要地方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将教育信息化引入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地方高校应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开展基于产出导向法(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的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辅学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在线云课堂、iWrite、批改网以及微信、QQ等班级师生群)+线上“以评为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效课堂常态化,通过开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的授课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深度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现代化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智慧空间、云平台、流媒体等与教育紧密融合,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台、各类学习App等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努力营造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弥补地方高校区域和校际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短板。

(四)加强复合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带一路”实践过程中,外语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高校外语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奋斗的第一要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

1.鼓励各种形式的深造

提倡和鼓励青年教师各种形式的在职进修、攻读博士(后)学位、出国深造,为学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名师来校讲学,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任教,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从整体上提高外语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态度及师德师风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热情。

2.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课题;组件科研团队,促进学术交流、经验分享,以研促教,助力人才培养。基于各类教学比赛和课程教学研究,组建教学团队。以教研活动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团队成员参与教学比赛、金课建设、教研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鼓励教师的语言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前提是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师资。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外语人才做兼职教师,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并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跟踪与反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先进经验,了解专业最新动态,紧跟企业发展方向。二是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外语学院与其他学院合作的模式对本校外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如外国语学院与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合作,实现教师队伍从语言型向专业型的转型。三是通过考核、评教,选拔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较高语言水平的教师,把他们分批送出去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机制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外语人才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这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地方高校应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有效确保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多元的以学生产出成果为依据的评价模式。该模式强调培养目标即是起点又是终点,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形成“闭环”,以是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教学活动环节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实现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成立校级教学质量考评小组,针对跨学科、实践教學、综合素养几个方面,从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及时把握以上各个方面是否符合达成培养目标需要,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并做出及时反馈和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提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以“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评价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二是对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学与达成培养目标的符合性有明确认识,并能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教学活动要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以多元方式参与评教活动、评教过程要科学、严谨、合理。

(六)创建研究中心及海外学院,助力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

太平洋岛国地处“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末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大学充分整合校内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力量,于2012年9月成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首个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该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重点新型智库,深入开展太平洋岛国译著、经济社会文化等研究,助力高端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8年3月,聊城大学宣布成立北冰洋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北冰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2017年7月,中俄双方正式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①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的新元素、新延伸。北冰洋研究中心是又一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智库,将对“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放办学,创建海外学院,助力“一带一路”。聊城大学积极参加中国教育援助太平洋岛国项目,在萨摩亚和汤加开展对外援教工作,并且先后开办汤加学院和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构建国际认同与理解、打造教育文化交流新平台,助力民心相通的重要机构,为服务南太平洋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聊大力量。

总之,只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地方高校一样可以走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之路。聊城大学在研究中心建设及开放办学、创建海外学院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开创了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地方高校做出了榜样,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聊大智慧和力量。期待地方高校都能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依托自身的优势走出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共同提高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水平。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Mode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NIU Shu-ji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The deepening of“Belt and Road Initiative”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it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Taking Liaocheng University, a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 a“Five-goal co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s”cultivating mode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based on the“OBE”concept,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bject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center construction, etc. The purpose is to make foreig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alent cultivating goal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o provide better language services for“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cheng University;OBE concept;cultivation mode

[責任编辑  治平]

猜你喜欢
OBE理念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0:25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大学教育(2016年1期)2016-01-19 06:22:03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