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的形成条件

2023-06-13 09:32:48秦正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逐渐形成。考察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这些条件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条件,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基础,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凭依,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是综合条件发展的结果。其中,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历史基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利益实践,现实凭依是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利益实践,国际因素是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理论与政策,主观条件是习近平的经历经验。

关键词:习近平;国家利益观;形成条件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2-0001-09收稿日期:2023-01-11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XJJ21):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研究。

作者简介:秦正为(197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大会报告,集中体现了大会的主题和灵魂,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国家利益观。大会认为,“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①同时,大会也指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②因此,习近平国家利益观是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逐渐形成。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考察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这些条件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条件,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基础,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凭依,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是综合条件发展的结果。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并全面阐述了利益问题。1841年马克思在刚刚步出校门时,就针对当时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写出了第一篇时评论文,其中谈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这不仅表明马克思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使马克思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几乎与此同时,1842年,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实地考察了英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发现了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决定思想,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①;阶级斗争实质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利益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名义上的“共同利益”实际上是特殊的阶级利益。②如果说利益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还是一种理论原则的话,因为除了短暂的巴黎公社的试验,那时还没有国家建设的实践,那么,到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列宁这里,国家利益观就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列宁指出:“只有具体分析各种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才能确定这个真理应用于某一问题上的确切意义。”③为此,列宁的国家利益观表现在:国家利益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的相互渗透;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彼此交织;国家利益是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紧密结合;国家利益是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有机统一;国家利益是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会同。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⑤由于习近平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有着坚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其国家利益观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利益观为理论源头的。

(二)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家利益观

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利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利益观。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利益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利益观、国家经济利益观、国家政治利益观、国家文化利益观、国家发展环境观等等。其核心思想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和新中国面临的严峻考验,始终坚持内政不容干涉、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⑥努力建设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同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为中国国家利益观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宝贵的思想财富,但也带有“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的深深烙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利益至上,不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主权利益第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人民利益为重,切实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经济利益为核,综合各种利益平衡协调发展;长远利益为本,局部全部目标速度高度统一;世界利益为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结合。邓小平国家利益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和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方针。⑦在此之后,江泽民、胡锦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始终处于创新发展之中。对此,2013年12月27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①正因如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也逐渐形成。因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是习近平国家利益观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利益实践

(一)历史奠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利益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针对近百年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国家利益屡遭毁坏、破败不堪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国内,政治上,召开新政协,颁布《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人民政府,颁布各项法律,清剿国民党残余军队,镇压反革命,召开一届全国人大、颁布新宪法,从而建立起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上,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统一税收、财经,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1956年中共“八大”后开始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从而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上,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开展扫盲运动,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逐渐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社会上,严禁鸦片烟毒,关闭妓院,颁布婚姻法,清除社会陋习,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社会保障方面一度形成了“五龙治水”(即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卫生部和人民保险公司等五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八仙过海”(外加交通、煤炭、银行等部门的相关业务职能)的局面;生态上,提出“治理淮河”、“治理海河”等,修建水利工程,设立自然保护区,颁布《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森林保护条例》等,“消灭血吸虫病”,揭开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民族宗教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基督教、天主教开展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极大地维护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国家统一上,继续追剿残敌,和平解放西藏,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纲四目”原则,反对任何干涉中国内政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国防和军队上,清除外国驻军,建立健全各兵种部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明确提出建设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极大地维護了国防安全。在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等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并得到国际公认,参加了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陆续与苏联等首批17个国家以及日本、美国确立外交关系,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习近平是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主要国家领导人,因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利益理论和实践感同身受。对此,他郑重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利益方面的实践也就成为习近平国家利益观形成的历史基础。

(二)历史契机: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利益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更加注意凸显国家利益问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国内,在政治上,重新恢复和健全发展党政机构和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逐渐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继续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创新中发展,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得以充分体现;在经济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先后创办和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极大地维护和发展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在文化上,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和战略,确立了“三个面向”、“四有”目标、“五爱”基本要求等发展方向,不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的文化利益要求;在社会上,政府改革的核心和趋向旨在建立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保险、城镇住房福利等方面持续推进改革,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民生利益;在生态上,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规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迅速推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极大地维护了各方面发展的环境利益;在民族宗教上,恢复和创新发展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召开了多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问题,形成了处理相关问题的新办法、新经验,明确反对新形势下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极大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和国家利益;在国家统一上,明确提出和创新发展“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时坚持同“台独”、干涉中国内政等分裂势力斗争,极大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利益;在国防和军队上,注重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注重合成军队建设和诸军兵种合同训练,多次进行精简整编,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极大地维护了国防安全。在国际上,先后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意识形态,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改善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合作谋和平、促发展、解争端,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发展。作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主要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对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利益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亲身体验。对此,他明确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①因此,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利益实践是习近平国家利益观形成的时代契机。

三、现实凭依: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利益实践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国家利益观进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国内实践

政治上,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迅速推进,极大地维护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参政议政利益;经济上,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通过“放管服”深化政府职能的自我革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大地维护了人民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文化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极大地维护了人民和国家的文化利益;社会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就业增收入,实行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补齐医疗短板,全面实施全民参保,推进住房改革,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建设“平安中国”,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督查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逐渐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了“美丽中国”;民族宗教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像“石榴籽”那样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宗教力求“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极大地维护了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国家统一上,指出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极大地体现和维护了两岸人民的愿望和国家统一的利益;国防和军队上,全面实施改革全所未有的强军战略,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大力进行军队反腐,大力倡导革命精神,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极大地维护了国防安全和世界和平。习近平曾经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①习近平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③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益问题,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问题。

(二)新时代中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实践

与发达国家关系上,积极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中美关系上,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积极谋求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极大地维护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针对美国在经贸、科技等诸多领域对中国的设限打压,中国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和正当发展权利;在中日关系上,针对日本挑起的“南海事件”、“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一系列冲突,中国坚定采取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措施,此后,随着中日关系逐渐回暖、持续复苏、重回正轨,两国领导人和高层会晤互访,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种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欧关系上,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交流机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各方面關系发展平稳、前景广阔,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坚固,中国与各国的利益均得到较大程度的维护和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上,在亚洲,除了个别的边境冲突与大多数国家的关系均发展平稳,特别是以2014年在北京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首批创始会员国21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加入为契机加强了合作关系;在非洲,以传统的深厚友谊关系为基础,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习近平多次访问非洲,并在2015年提出了中非合作“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从而也使中非关系进入新时代;在拉美,2014年成立了中国—拉共体论坛,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灵活务实、开放包容”合作原则,实现从买卖关系、投资关系到发展伙伴关系的三级跳跨越式发展,开启了中拉整体合作进程。与周边国家关系上,2015年,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提出了四点主张,即共同维护和平安宁、深入对接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安全合作、不断巩固人缘相亲。在此指导下,中国与大多数国家关系相对平稳,其中,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合作密切,逐渐确立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与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存在边境冲突,但中国也坚持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同时谋求合作发展。与国际组织关系上,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种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作为联合国及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会等全球性组织,二十国集团(G20)、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区域性国际组织创始会员国和重要成员,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合作和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各国政党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积极发展政党外交,分享治国理政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2017年在北京举办了历史上空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时代主题。在国际关系上,习近平曾经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①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③由此可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不仅极力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充分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国际担当和大国风范。

四、国际因素: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理论与政策

(一)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理论与政策

由于资本主义追求利益的本性使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利益的关注也与生俱来,并且与日俱增。作为资本主义起步最早、最为发达的英国,在打造“日不落帝国”的同时,也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④与之相适应,西方的国家利益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出现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现实主义、行为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不同国家的国家利益具有互补性,可通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界定,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和协调,以达到国际利益和谐。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代表作为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1951年出版的《捍卫国家利益》等,认为“外交政策的唯一标准是国家利益的实现”①,而国家利益是权力而不是民主,要通过国家力量的均势而不是“世界和平”来实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尔,代表作为1970年出版的《国家利益》,认为应该从“期望”、“操作”、“解释”、“争论”四个层次来理解国家利益,而不应该静态、孤立地去理解。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家利益的核心是国家安全,而不是权力。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代表作是1971年二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1984 年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认为国际组织也有合法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中心观”。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玛莎·费丽莫、亚历山大·温特,代表作有温特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1999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社会化的产物,国家利益应该由国际公认来定义。随着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对抗更是逐渐让位于国家利益。1992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国家利益委员会,并多次专门发布《美国的国家利益》报告。1997年,塞缪尔·亨廷顿发表《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的国家利益迅速拓展。在此影响下,美国的国家利益研究轰轰烈烈展开,不但出现了众多论著,还专门创办了《国家利益》双月刊。当然,美国将其国家利益界定为全球“共同利益”的做法,也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批评和抵制。在此环境和发展趋势下,中国的发展也在逐渐更加关注国家利益,逐步形成自己的国家利益观。

(二)周边国家的国家利益理论与政策

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由于地缘政治的利益使然,中国周边国家的国家利益理论和政策也日益突出。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一系列震荡,俄罗斯逐渐恢复了传统的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其核心因素就是国家利益。1991年至1992年,俄罗斯在以经济利益为首要利益的同时,有时又偏重于意识形态。此后,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在强调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家地缘战略利益与安全利益。1996年4月颁布《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1996年6月颁布俄罗斯《国家安全咨文》和1997年5月颁布《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成为俄罗斯国家利益战略的鲜明标志。此后,普京继续推行旨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以谋求和捍卫经济利益为重点、淡化意识形态的务实外交政策,强调“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俄罗斯在经济领域的国家利益是最主要的国家利益”、俄“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極“融入国际社会”、规避风险和冲突。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则更加明确地表示:将采用所有手段保障国家利益。尽管在此过程中,地缘政治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交替升级,但国家利益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内政外交的最高准则。近年来,俄罗斯“斯大林热”的兴起也多是基于对大国地位的美好回忆和铁腕人物的急切呼唤。②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尽管一度遮遮掩掩,但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参赞小原雅博出版力作《国家利益与外交》,指出:“国益乃国之根本、外交之根本”,“误判国益国则亡”。③其主要观点在于,国家利益极为重要,但误判的结果也极为严重。实际上,在日本存在两种国家利益观。一种是“和平主义”国家利益观,代表人物是石桥湛山、佐伯喜一,基本观点是“通过国际协调追求国益”④。这种观点,曾在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决策者的主流看法,但此后长期受到冲击。另一种是“军国主义”国家利益观,代表人物有五味睦佳(日本海上自卫队舰队司令),基本观点是在2012年第4期日本《军事研究》月刊撰文所称的“台湾就是我国的生命线,台湾与日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观点,是历史上吉田松阴、山县有朋等老牌军国主义“防御主权线”(日本)和“保卫利益线”(日本相邻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利益观的延续,并在近年来一再滋长。在国家战略上,2002年发布的《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明确战略基础是国家利益,并首次提出了“开放的国家利益”概念;2013年颁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公开提出日本版的“国家利益”,成为战后日本外交和安保政策转型的重要标志。另外,印度、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也都在更多关注其国家利益,并在经贸交流、大国地位、领土领海、国际关系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周边国家的国家利益理论和政策,更多地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甚至不断造成边境、经贸等利益冲突,因而也就更直接推动着中国国家利益观的形成。

五、主观条件:习近平的经历经验

(一)青年和地方领导时期的经历经验

习近平出生于1953年,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除旧布新、百废待兴,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随着“左”倾错误的滋长,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国际上则面临着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中苏关系在经历了“蜜月”时期后,也出现了分歧、分裂,最终导致了“九评”论战、珍宝岛流血事件等,国家利益问题极为突出,这些都应该给年幼的习近平以深刻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幼年时期的习近平深受革命家风的影响,父亲习仲勋早年参加革命,虽历经磨难但初心不变,毛主席曾给他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母亲齐心也是一心向党、矢志不渝。1969年,习近平作为知青下放陕西延川梁家河,这在全国也是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在此后的7年间,习近平由一个15岁的少年,在经历了迷茫、彷徨之后,逐渐学会了掏粪、耕地、打坝、割麦、担粮等等,成为了“种地的好把式”,学会了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1972年冬,在递交了八份申请书后最终加入了共青团。1974年1月10日,在递交了十份申请书后最终加入了共产党。不久,他又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并作为知青先进个人受到中共延安地委的表彰。这种亲身经历,使习近平在各个方面都日益成熟。后来他感慨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①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朴素而鲜明的人民利益观。1975-1979年,习近平被推荐就读于清华大学。期间,出现了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四五天安门事件”、“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正式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等跌宕起伏的重大事件,日益突出的国家利益问题均深深影响到习近平。正因如此,习近平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下海经商、出国留学,而是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担任耿飚的秘书,在最高决策层和革命先辈身上体验到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出于同样的考虑,三年后习近平任职正定。作为县委副书记、书记,他骑着自行车串巷下村,大兴调查研究新风,发展经济,平衡生态,招贤纳士,使正定由一个“高产穷县”变成了“高产富县”。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也是他作为主要领导在基层体验改革开放初潮涌动、国计民生凸显的地方。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扩至全岛,习近平迎着改革大潮履新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体制机制改革。厦航合资,宁德反腐,福州“一栋楼”、“马上办”,福建改革领先、惠及民生等等,习近平在福建17年的亲身实践与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同步向前,充分体现了“摆脱贫困”、富民强国的初心和使命。2002年,习近平移任浙江。面对浙江的良好基础,习近平推出了利用优势、再创新高的“八八战略”,“向海而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谱写了一曲“之江新语”,体现了改革创新、为民谋利的使命担当。2007年,习近平调任上海。虽短短7个月,但他抓党建、谋创新,为上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青年时期的耳濡目染,地方领导时期的亲力亲为,使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了深厚的积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央领导时期的经历经验

2007年,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12、2017、202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逐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中国梦”,颁布“八项规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关键在“农村”、“贫困地区”。2013年,推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启动中央巡视工作,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外交工作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014年,启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5年,阐述新发展理念,颁布“国家安全法”,实施强军战略,提出“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提出“健康中国2030”,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举行首次“1+6”圆桌对话会、G20杭州峰会,发表“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声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第一艘中国自造航母、新型驱逐舰下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举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行首届中国进博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有力应对中美经贸摩擦。2019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行北京世界园博会,提出新时代祖国和平统一五项主张。2020年,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期间,国内外形势经历着深刻变化,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急剧增长,各种利益问题也剧烈冲突激化,国际上各国以国家利益至上取代意识形态的趋势急剧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唯利是图赤裸暴露、底线丧失。为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①而这些大仗硬仗、大事难事和历史性成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充分体现,也推动着其国家利益观日益成熟。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Xi Jinpings National Interest View

QIN Zheng-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Sinc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s national interests view hav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new era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which comprehensively deepens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diplomacy of big powers.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Xi Jinpings national interests view, we can find that these conditions hav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both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They have histor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dependence. Both domestic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are the frui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ondition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Marxism national interests view, and the historical basis is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interes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reality is that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s are the 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national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are Xi Jinpings experience.

Key words:Xi Jinping;national interest view;formation condition

[责任编辑  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