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逻辑

2023-06-13 09:32杜玉珍
关键词:共同富裕实践价值观

摘 要:我国当前启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工作逻辑充分。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上,中华民族自古孜孜以求共同富裕,梦想寻求不仅贯穿民族发展全过程,而且生成为民族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激励民族奋进不息。学理逻辑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以客观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走势的科学结论,明晰中华民族寻求的共同富裕不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是有着正当性、合理性的人类本真追求,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段可兹实施的现实性。实践逻辑上,社会主义新中国至今所取得的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社会富起来成就,不仅实证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知的正确性、为新时代中国跨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世代梦想的美好未来以及底气所在。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观;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6;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2-0019-07收稿日期:2023-01-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KS014):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杜玉珍(1969-),女,河南扶沟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无论富裕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创设的恩格尔系数等级中的一个可量化考察的经济指标,富裕都是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沟通、比较且被广为关注的所在。相较于当前全球资本主义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各自国家内部阶级阶层间的越演越烈的贫富两极分化之实之势,中国罕见的以短短70余年完成国际标准认定上的贫困国家到中国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跨越式发展,成功站在迈步富裕的起跑线上。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追求,正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的用15年时间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任务的提出、“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共同富裕纲要编制、国家级试点启动等等目标与行动,而成为全党全民下一个奋斗目标以及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所在。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之路?何为中国式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底气何在?这一系列问题,都构成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所在。考察共同富裕之于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中国式共同富裕之内涵,充分认识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实基础,对“第二个百年”之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言,具有积极作用与实际意义。

一、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统一: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与理想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内含共同富裕实质的“大同社会”追求是支撑我们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乃至更久远未来的理想信念所在。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出现乃至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理想指引,有其内在逻辑,是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是大同社会的应有之义与必备要素。

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孕育大同社会理想,大同社会理想引领民族发展生生不息。从历史角度考察,大同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出场,最初不过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圣人先哲们,基于对尧舜禹“禅让治国”以至周王朝礼治社会所达到的理想状态的咏叹、对所处春秋战国时局下“礼崩乐坏”而走向“天下为家”大势的无奈、对“天道均平”自然观下“人道也应均平,自是必然”的社会应然朴素认知,进而对之前礼治社会进行的一种更为理想化的描摹,其大致是一种男有公务、女有家室、幼有所乐、壮有所用、老有所终、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的人人各有其位、各得其所的社会结构,以及征伐不起、窃贼不作、互市无欺、人人和乐的社会局面,其灵魂在于“公有”——“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其实质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被后世称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理想在当时社会场景下并未赢得广泛的大众认同,也未发挥出价值引领作用,只是随着秦王朝开启我国封建社会建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对不理想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抗争渐起,大同社会才逐渐成为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变革不合理现实社会的思想引领与目标所向,其凝聚力与价值引领功能才逐渐得以显现,以至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思想之光,务实化为改造现实社会的标准,尤其随着近代以来的民族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稳步推进,沉淀为民族理想追求的高标,进而发挥着坚定民族理想信念以及激励民族世代为之奋力的源动力作用。粗略来看,从秦末农民起义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质疑,到宋朝农民起义明确“等贵贱”、“均贫富”要求,直至清朝太平天国运动试行田同耕、饭同食、衣同穿、钱同使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新社会创建,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示出封建农民领袖对大同社会理想的认同,以及把大同社会理想落实在打造经济上均匀保暖、政治上人人平等、社会上有序和睦的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而每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一次先哲士大夫的理想国追求对农民大众的思想启蒙。然而,历史发展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民族内部自成一体的自我理想追求步率被西方殖民侵略打断了。面对内无民主、外乏独立之困境,地主阶级的自发变革、农民阶级的惯常起义、资产阶级的新兴革命等等活动,罕见一致地表达出以强国为核心的民族复兴愿望与追求,民族复兴遂成为整合中华民族认同、激励民族奋进之具化目标。不可否认,在中华民族复兴出路探索中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就是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土壤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其终结一切阶级社会之不合理的真理性,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乃至更长远的理想追求提供方向引领与实践出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的唯物的因而也是科学的阐释,成功超越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纲常对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性解释与宏图描绘,自然吸引中华传统文化向马克思主义自发汇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社会主义的科学与现实统一性、共产主义的至高理想性,引领中华民族取向共产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当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与致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民戮力同心,以百年之久的民主主義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百年民族蒙羞历史,实现了民族站起来,奠定了走向理想社会应有的政治前提与保障;新中国建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使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首次站在了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理想现实社会台阶上;新时代下,党和国家致力于全面小康社会再上台阶,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一个人民民主自由、社会公正和谐、生态文明良好、人人富足安康、强盛统一的现代化国家,这无疑将是有史以来最接近我们民族历史上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的存在。可见,中华民族的大同社会理想汇融于共产主义理想是其必然归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其现实出路;而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统领本民族的价值观,把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扎根在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与踏实践行上,是中华民族自发自愿的睿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中华民族并不畏惧“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②

中华历史和文化共同催生我们民族的共同富裕情结。通过以上粗略地梳理历史脉络可以发现,我国漫长的封建制下的大同社会理想寻求活动中,虽然从认识到实践尝试均存在把共同富裕理想化为均等富标准与均贫富实验上的历史局限性,但人们对共同富裕与大同理想社会追求间的关系的认识与践行定位则是正确的,即共同富裕是大同社会的组成元素,建立和建设大同社会的根基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对此客观内在关系的正确把握,促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懈追求共同富裕。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情结生成具有客观性、历史性:正是在人民创造历史活动中,产生出了我国历史的原始文明成就与状态,这种原始文明的理想状态,势必会随着历史发展不可逆地步入阶级社会而被打破,尤其是阶级社会发展下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现实反差,一方面从认识维度上成就了理想社会意念的信念化,并在以后的历史演进中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致力与传承,可谓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因素直接造就了共同富裕民族情结;另一方面则是阶级社会现实从实践维度上使得大同社会理想的凝聚力价值具有了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发挥着调和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矛盾的美好愿望与幻象功能,以及激励被统治阶级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乃至进行阶级抗争的正义性所在,可谓是社会现实催生着共同富裕民族情结。中华民族自古而今的共同富裕情结与追求,既是我们民族追求大同社会进程中产生的务实目标,也是我们民族世代致力的坚定信念、推动发展的促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使得这一情结与追求具有了梦想成真的丰厚土壤,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逐步得以兑现。

二、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华民族之共同富裕价值追求提供由理想向现实转变的学理支撑与理论指导。马列主义从原理上揭示了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而言的应有之义,指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均等富实践方向与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产生的共同富裕理论为践行共同富裕提供直接理论指导。

马列主义中蕴含着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与方法。马列主义原典中虽未见关于共同富裕的直接、系统论述,但共同富裕精神则多有显现,重在如下几个要方面:第一,提供了未來新社会建立的方法论,即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建立未来新社会,既要继承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成就,又要彻底否定以私有制“这个祸害”为根基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一切社会关系创建的立足点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围绕新社会生产,提出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①等等内容,这其实也是新社会的生产原则;第三,阐明了对社会主义阶段而言的按劳分配原则,提醒要正视天赋差异这一“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的客观性,正视每个家庭负担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即便全社会统一劳动分配标准也依然会形成消费水平不一事实,暗指“所有人的富裕”是差异性富裕。第四,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与践行者,一方面致力于向时处沙俄统治下的无产阶级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的价值所在---“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②“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③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无产阶级使命担当与社会主义社会创建工作,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④足见在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有制对实现人人富裕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达。综上所述,概言之,马列主义已经初步揭示出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所寻求的人人富裕之间的天然联系,给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一些原则、立场,其理论指导价值非凡。但对更细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构的具体做法以及公正富足的社会主义内在品质的把握,则只能留待社会主义社会活生生的现实中去发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人富足民族梦想的现实思考与经验总结,又成为指引我国践行共同富裕追求的理论指南。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之时,毛泽东由最初对当时农业农村农民贫困落后问题的关注出发,进而推广到对整个国家层面的关注,围绕怎么“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问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②不仅把共同富裕定性为全国范围内全体人民的人人富裕,而且指明了实现全国范围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与手段在于社会制度与国家现代化,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③立足于对毛泽东共同富裕理念的继承以及所奠定的共同富裕践行框架基础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更深入更系统。总体来看,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共同富裕理论认识大致如下:第一,揭示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准确把握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一方面,在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基础上,党和国家明确“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④;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⑤;把实现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高度以统一认识、指导践行。另一方面,党深刻认识到是否坚守共同富裕追求以及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不仅事关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态度与行为,而且事关国家治理工作,十分重要。邓小平指出:解决国家富裕起来以后财富如何分配这个问题,比解决怎样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还重大,直接关系着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解决,“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⑦,而且围绕这一认识推进共同富裕在实践活动的贯彻落实。第二,深化了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在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是全国范围内的全民的富裕认识基础上,邓小平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共同富裕认识偏差,运用否定之否定原理,指出共同富裕既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有本质区别,但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亦步亦趋的同步富裕,而是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下的共同富裕;同时,他把共同富裕设定在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提出从脱贫、温饱,到人人日子好过的小康,再到国家中等发达,分三阶段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则是给出了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水准以及消费水平等综合多因素考察富裕程度的科学而富有弹性的基本考量框架。新时代下,立足已有的共同富裕理论认知以及全面小康建成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内涵进行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勤劳创新下的有差别富裕、党和国家要着力促成的分阶段富裕等意蕴概括,尤其深化与拓展了富裕指标构成成分,不仅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领域的权益,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反映出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为范围的全领域发展综合计量富裕的科学思路,全面、动态且便于实践,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因而符合人民期待,也赢得了人民对党的共同富裕涵义阐释的高度认同与倍加赞赏。第三,在共同富裕路径认知与探索上取得了新进展。总体上看,形成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为根本保障、以消灭剥削和预防两极分化为方针策略的有规划分阶段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具体方略上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有条件的地区、人群、行业先富,积极实施国家帮扶、社会帮助,尤其是侧重发挥先富地区和人群通过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等作用于落后与困难地区、人群的作用,攻克后发地区和人群富裕难题,最终实现全社会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富裕起来。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认知与追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体人民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的渐进式富裕,是一种既没有很穷的人、也没有很富的人的社会状态,呈现出全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得到提升的社会整体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发展,必将推动该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

三、实践逻辑:共同富裕道路的接力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探寻共同富裕之路,在边尝试边总结经验中,逐步搭造并完善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共同富裕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共同富裕尝试,基本围绕着发展生产力和打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作用,设定了以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为目标、以接续性的“五年计划”建设方案为抓手、预设在20世纪后半叶的时间段内分“两步走”建成现代化国家的规划。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入手,中国共产党围绕保障富裕的公平性抓制度建设,尤其是通过三大改造逐步建立起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的社会生产等一体化经济制度体系,铲除了以生产资料私有特权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体制,从而消除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可能性,铺平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根基;同时,围绕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贫弱群体等等方面搭建起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有限生产力发展下的利益均沾,避免贫富分化。当然,当时的共同富裕建设走了弯路:在把共同富裕错误理解为平均主义的认识下,实践总基调上采取生产关系变革倚重,轻忽生产力发展;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错误地以阶级斗争取代或挤占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地位;总体上没有处理好生产劳动、科学研究、阶级斗争三种基本实践活动形式间的主次关系,具体上的产业间、城乡间、经济与国防、沿海与内地、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对方、科技教育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等等关系处理的战略策略安排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等等,终致生产力发展受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发挥大打折扣、共同富裕追求变成了平均主义下的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搭建共同富裕框架。改革开放背景下,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践行共同富裕的经验教训总结,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认识下,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调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共同富裕方略与做法,在调整中逐步搭建切实可行的共同富裕实践框架。第一,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立足生产力决定性作用抓强国富民建设,解决好做蛋糕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有解放和发展两个方面,解放生产力靠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靠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下,党和国家相继推出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步步奠定起人民富足的坚实基础,确保本世纪中叶我国能成功挤入国际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强国。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在体制改革,在改革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认识下,我国形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内到体制外、由经济到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局面,取得了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伟大成就。以分配领域的体制改革为例,众所周知,我国分配领域的改革从纠正“大锅饭”平均主义错误做法开始,逐步确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形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格局与体制机制,从而推动国家发展从温饱问题解决走向总体小康,以至走到全面小康建成。第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抓实共同富裕根本保障。鄧小平直言:“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①;并提出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备定型制度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主次有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公私并存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体制、多种经济政策以及各项经济法规,有效平衡着发展与分配间关系,也即是“做蛋糕”、“分蛋糕”问题。其中,非公经济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手段运用等的合法化,切合我国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发展不均衡实际,从而带来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增多、市场供应充足、资源配置高效以及全体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等发展成果,充分展示着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在释放生产力效能上的巨大功用;而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调节、社会主义原则对市场经济的合理约束等,则发挥着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效限定剥削存在的领域与空间、防范与杜绝两极分化的保底作用,捍卫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人民性不背离,保障着共同富裕走向与道路不偏离。我国当前经济制度体系得来不易,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迈出实质性步伐。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勇担“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职责,立足于全面小康社会平台,积极谋篇布局、细化实施全民共同富裕。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之时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专门强调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列入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不仅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且起到统一认识、明确工作着力点的作用。另一方面,随后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党和国家即着手“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着手在浙江省试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意味着国家层面的全民共同富裕建设行动开始。目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确立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总基调。经济总量是共同富裕之基,增大增强经济总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节点在于畅通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我国实际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发展事实,党和国家正在着力搭建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国协调、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目前,以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所构成的成熟发展框架为依托,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等主体功能区为支柱,辅以对发展困难地区(老、少、边、穷、农)的帮扶发展难点突破,东西南北连接、点带面结合、优势互补的全国全面发展结构已然初现形态,其一揽子化解发展上的质量、效益以及区域差距问题,增强全国发展的区域平衡性、行业协调与联动性功效正在释放。第二,实施“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建设、解决收入差距、多渠道增收等等方面的具体抓建。党和国家正采取如下举措:深化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改革,把健全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取酬的市场机制与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调节规范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等等举措相结合,有效保障合理合法的致富、先富;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为目标,通过积极探索、精准施策,建立健全有效、稳定的工资增长体制机制,稳定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向更多地区、更多行业推行最低工资制度,随经济发展、职工平均工资、生活费用水平等等变化而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机制正在运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以振兴产业、扩大就业、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农村集体土地、农户宅基地、农民承包地确权入市等策略与做法,保障、维护三农权益;税收调控体系建设以及调配功能均有所增强,在用好个人所得税调控手段的同时,财产税、消费税、社会保险税建设正在规划中;加大、增强了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等方面的社会底保覆盖范围与功能作用;财政手段的运用方面,本着解决收入差距与化解行业和地区发展差距相结合,财政转移支付向老、少、边、穷地区为代表的后富地区以及难富行业与低收入群体的倾斜明显加强,弱势产业支持保护制度、常态化帮扶机制正在建设之中;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建设在加紧推进。第三,重视后富地区、行业以及未富人群等等在共同富裕上的重点突破,持续推进精准救助与帮扶;继续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重大决策,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第四,注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同富裕舆论引导、鼓励高收入企业与人群多回报社会。第五,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推动共同构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合力。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强调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个体意志与作用力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所致力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千秋伟业,党和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构成实践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是“做蛋糕”与“分蛋糕”的过程统一,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也不全是分来的,实干兴邦富家是第一要义,每个个体都首先应该是共同富裕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才能成为共同富裕成果的公平享有者;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倡导者,也是共同富裕实践的理论指导者、实施方略的科学决策与整体规划者,在我国这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实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党的领导至关重要。总之,新时代下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建构市场体制机制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初次分配、税收为首的一定强制性手段作用下的再次分配、道德为首的非强制力作用下的第三次分配一体化体制,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正确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结语

共同富裕这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概念既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高远理想,发挥着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观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点化了中华民族曾经的均贫富幻想,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实梦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共同富裕理论则是把这一梦想追求具化成可兹实施的实践目标的关键,既揭示其在社会主义阶段下全民全面富裕的实质内涵,又赋予其可具操作的原则、方略与路径。当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纳入到我们民族奋力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建设目标中,成为其具体内容,全体民众需认清实现全民全面共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没有绝对标准的长期任务,更需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道路基础上,科学谋划、主动建设,世代民族理想才能逐步如愿变成现实。

The Inevitable Logic of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Road

DU Yu-zhen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6,China)

Abstract:There is sufficient logic for China to star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From the historical logic, the Chinese nation has pursued common prosperity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ursuit of the dream of common prosperity not only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becomes the guidance of values in the national spirit, inspiring the nation to forge ahe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logic,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conclusion of objectively examining the inherent nature and la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ism and its Sinicization theory prove that the ideal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not just a wishful fantasy, but a legitimate and rational pursuit of human nature, and introduce this true pursuit into the correct track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logic, the achievements that the socialist new China has made so far from basic food and clothing 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t not only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he confidence to realize the dream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values;theory;practice

[責任编辑  常伟]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实践价值观
共同富裕
我的价值观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