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让“体验”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2023-06-13 00:47王灿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验乡愁课文

王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这部分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命题要求方面,新课标也强调了考试命题要以情境为载体,根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尊心。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主动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少。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也缺乏深刻的体验。我认为创设學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掌握、运用知识,增强感悟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一、引领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进行体验

罗丹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条件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带着这种审美体验去学习,理解文本中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思,感受就会更加深厚。

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这篇课文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诵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教师逐段讲解春草、春花、春风等,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对字、句的赏析中分析课文语言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两三节课讲完后,学生明白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也能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但教师再问学生这篇文章美在哪里,是否也能写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时,他们却表现出懵懂的状态。我想这是由于课堂上缺少生活情境的营造。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缺少文字与生活的勾连,缺乏学习情境的体验。后来,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亲自去感受春天。我引导他们去观察春天的景物,观察课文中“新”“美”“力”的具体表现。当学生再走进课堂时,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大家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一派新气象;有的学生说她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着她,带着她欣赏春的美景,和煦的阳光照在她身上,令她倍感舒适与温暖;还有学生说她感觉春风轻抚着她,阳光亲吻着她……我想,教师再多再美的语言,再深刻的分析,也不及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冬天与当地冬天的景色进行比较;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紫藤萝树;教学《一颗小桃树》时,教师也可以带领他们观察身边的桃树……教师应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学习的资源,让学生亲近自然,用审美的眼光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带着这种体验再去阅读,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让学生在“专注地倾听”中体验

课堂中,教师须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学生也应该认真地倾听教师的讲解以及同学的发言。彼此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互相鼓励,这才是理想的课堂。

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时,我首先播放了一个介绍李煜的视频,讲述了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过程,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接着,用一种凄凉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词;最后引导学生围绕词中的意象,如月亮、梧桐、深院、清秋等探讨交流作者的情感。在专注倾听李煜的简介以及教师深情的诵读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进行交流,就能对这首词的内容、情感、写法等有很好的把握。

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乡愁》一课时,首先背诵了3首思乡的诗词——《静夜思》《水调歌头》和《天净沙·秋思》,营造思乡的氛围;然后对诗人笔下的乡愁进行了提炼,引导学生专注倾听。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李白说,乡愁是窗前的白霜;苏轼说,乡愁是天上的宫阙;马致远说,乡愁是枯萎的老藤;余光中说,乡愁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凝神静思,教室里异常安静,教师再悄悄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作为教师,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倾听中掌握知识,在倾听中品悟道理,在倾听中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指导学生在“融入的朗读”中体验

新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指出,教师要注重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梳理的意识,选择名篇进行诵读。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诵读等多种方式学习文学作品。学生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学生朗读时要在读对、读准的同时,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注意字音轻重缓急的把握,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词时,我运用了四步诵读法:第一步,读准字音。在学生齐声朗读之后,邀请一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正音;第二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应该在哪里停顿,并能够说出停顿的原因,要求读出节奏,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三步,分小组交流,哪些字应该重读,小组合作展示范读,其他小组评价;第四步,教师补充这首词的背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感受伟人的宏伟抱负和坚定信念。在学完四步朗诵法之后,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感受,有学生表示感受到了作者想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这种坚定的信念、宏伟的抱负激励了他,他决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成为新时代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带着这样的感受,全班齐读这首词,自然情感融于诵读之中。

在朗读中创造让学生主动融入的朗读情境,让他们在感受内容的丰富多彩、语言的神奇魅力、内蕴的意味绵长的同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谈说”中体验

钱梦龙先生曾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不仅敢说、能说,还能说好、说妙。

1.开展课前演讲。每天我都会安排3分钟演讲,提前一天布置演讲主题,如围绕“特殊的节日”“文本微主题的拓展”“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等。演讲的学生由班长现场抽签,抽到谁,谁就上台演讲。每天的话题都不一样,每天的学生也不固定,这样学生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去准备。(这项作业是每天作业的一部分,其他的作业会酌情删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概括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组织实践活动。在演讲这一单元的时候,围绕一个话题,如“美的内涵”“诚善我来讲”“创造的智慧”等,我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在遇到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的时候,如“伟大与平凡”等,我会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教学诗歌单元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在元旦、国庆节等特殊节日开展联欢会,让学生写过渡语、开场白、结束语等。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3.口头微作文表达。习作教学中,我除了根据写作教材序列指导学生写作外,还经常尝试让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微写作”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经常会尝试让学生即时表达、创作。如春天春暖花开时,我让学生到校园观察植物,从“形、色、味”等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在夏天刚刚下完一场大雨之后,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雨后的气息;当秋天来临,校园树叶飘落,我让他们来到树下,摸一摸、闻一闻、踩一踩落叶,感受叶落的自然规律;在冬天,如果下一场大雪,我就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文字表达才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应创设大量的体验机会,引领、指导、鼓励学生在观察、倾听、朗读、表达中体验人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体验”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猜你喜欢
体验乡愁课文
永远的乡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乡愁
背课文的小偷
九月的乡愁
背课文
回头一望是乡愁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