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蕾 杜红洋
【摘 要】
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在我国正式施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研讨如何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各层面学习和落实此法。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中的暴力因素,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本文以教师视角,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促法”),分析探讨实现家庭教育“无暴力”化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养育孩子,助力孩子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家促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暴力
一名学生:他与同学在体育课时发生矛盾,下课后就将那位同学打到流鼻血;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就将同学推倒,导致同学身体多处擦伤;与同学相处稍有不开心,就辱骂甚至打骂同学;编校园鬼故事吓唬胆小的同学,导致部分学生因害怕整夜失眠……
孩子本是善良的天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名学生的现状呢?通过对这名学生在校期间的观察与研究,以及家庭这道半开的门,我们找出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家庭教育暴力。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暴力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将家庭暴力界定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1]
而教育暴力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按照某种利益的要求,把受教育者作为要加以形塑的对象进行处置的意志,这种意志要求必须消灭个人自主性,训练个人被使用的特定功能,它把支配和服从作为教育关系的模式。[2]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暴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超出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强行支配与压服儿童并造成儿童躯体或心理上的损伤,使得儿童被动屈从于教育者意志的手段。[3]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家庭暴力”“未成年人”为关键词,检索从《反家庭暴力法》颁布实施以来的有关案件,共检索到945件……其中,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多达471件。[4]
因此,本文将家庭教育暴力界定为:发生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庭教育者以教育为出发点,对孩子进行超过其身体及心理承受范围的教育手段,并对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教育行为。
二、家庭教育暴力的成因及危害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和特殊时期,心理尚未成熟,性格没有定型,周围环境和刺激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其状况必然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5]家庭教育暴力的危害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破坏亲子关系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言语恐吓以及拳脚相加的父母。虽然在家庭教育暴力实施以后,孩子仍然会爱爸爸妈妈,但是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亲密无间只存在于和谐、温暖的家庭之中。这也是为何作为教师的笔者,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我家这孩子,就是不听我的,只听老师的。”孩子不愿听自己的,是因为孩子对父母不再信任,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已经让孩子不再信从。
(二)造成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危害
前文中提到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皆由家庭教育暴力所致。作为教师,一开始我们只看到了这名同学对别的学生的伤害。但走近他以后,才发现,小小年纪的他身体和心理早已伤痕累累。脸上的淤青,身上的巴掌印,不仅让他疼痛,更让他自卑。遇到问题,他不知如何与别人沟通,只能像爸爸一样用拳脚解决;像妈妈一样,恐吓吓唬别人。没有同伴愿意与他一起玩,只有孤独伴随他那满是疮痍的身体与心理。
(三)造成校园暴力等事件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第二场所,常常会发生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而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源起,很多是家庭教育暴力。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家庭暴力行为是给青少年的一种攻击性示范。青少年长期目睹父母打闹或受到父母打骂,很容易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打架、斗殴,并常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他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式,并会逐渐形成其固有的性格特征。[6]
三、“家促法”助力家庭教育“无暴力”化策略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这标志着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也标志着家庭教育正式开启有法可依的时代。
那么,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如何借助“家促法”,助力家庭教育实现“无暴力”化呢?
(一)教师学法,提升施教素养
“家促法”在第四章社会协同中提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教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中的调查显示:80.7%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家长期待“家促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难题。[7]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是法律的规定,还是家长的迫切需求,想要通过“家促法”助力家庭教育实现“无暴力”化,这要求我们学习、熟知“家促法”的相关内容,并不断提升个人的施教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等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知识。因为除了对“家促法”内容的掌握,我们更应知道如何运用它。教师可以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可以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相关课程。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班主任论坛、教师心理团辅课等,从而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助力“家促法”的实施,以实现家庭教育“无暴力”化。
(二)教师普法,家长知法用法
家庭教育看似小事,但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的家事,汇集成了国之大事。“家促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依托《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掌握家庭教育的现状,合肥市XX名班主任工作室以20所成员校1~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00位学生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部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违反了“家促法”的要求。如27%的家庭不能为孩子创造愉快和睦的家庭氛围,11%的家长没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51%的家长不重视或不知道如何营造良好家风,19%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采取了打骂的方式,18%的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频率仅为每月1-2次……知晓并了解“家促法”的家长,可谓是少之又少。因此,作为教师,要抓准时机普及“家促法”。
我们对班里一位同学进行了家访,并对家长进行了多次回访。通过不断地深入沟通,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一直承受着家庭教育暴力。
首先,是父亲的拳脚暴力。该生家庭较为富裕,父亲是几家公司的董事长,非常忙碌,陪伴教育孩子时间较少。每逢孩子“闯祸”,其父不问孩子缘由,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且跟孩子和母亲了解到,孩子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事就会打。如父亲在外出差,就将孩子的错误攒着,回家一起打。
其次,是母亲的言语暴力。该生的母亲全职在家照看孩子。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孩子时常用爸爸恐吓孩子:“你再不写作业,看你爸回来怎么收拾你!”“你再不听话,爸爸回来非打死你。”不仅如此,该母亲非常迷信,常常用鬼神之说恐吓孩子:“赶紧睡觉,不然床底下的鬼就要出来了。”因此,在与其父交谈过后,我不仅将“家促法”发给了这位父亲,且圈出了重点,希望作为父亲的他,能和孩子母亲一起,用正确、恰当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
经过连续不断地与这位同学的父母沟通交流,他们对“家促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孩子的打骂、恐吓也少了很多。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再加上在校时笔者经常引导这名学生如何与其他学生相处,这名学生与其他学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少。
我们也在班级群里向所有家长推送了“家促法”,以期有更多家长了解、学习此法,并依法带娃,更好地教育孩子。对于部分不关注群消息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暴力倾向的家长,笔者也都一一进行了联系与沟通,尽可能全面地将“家促法”向班级所有学生家长进行普及。
所在学校的老师们,也非常重视“家促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普及“家促法”。
比如XX老师,依托她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及学校资源,经常邀请一些专家为全校学生的家长们带来直播课堂。直播课程内容涉猎广泛,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学习“家促法”,且能不定期教授家长依法带娃的方法。
为了用家长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与指导工作,她还依托工作室及学校,拍摄“家庭教育微剧场”系列短片。微剧场通过孩子们的表演,真实还原家庭教育中的盲点、难点、痛点,并请专家或教师从学生、家长的不同视角剖析问题,依托“家促法”,给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
“家促法”,对家长依法带娃有很好的震慑与指引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加快此法的普及速度,让家长学法、懂法、用法。如此,家长必定会和孩子一起受益。
(三)教师助力,提升家长养育水平
“家促法”中家庭教育的要求,对于一部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来说极具挑战性。因为他们虽在学习过“家促法”之后,知道要怎么做,但是由于自身养育水平有限,并不知如何开展。
赋权更需增能,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养育水平。教育孩子是非常复杂的育人工程,在履行主体责任的过程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家庭养育能力。那么,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助力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养育水平。
四、小结
家庭教育暴力危害重重,实现家庭教育“无暴力”化,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庭像一根纽带,一端连着孩子,另一端连着国家与社会。梁启超先生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当千千万万个小我汇聚成一个大我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将形成,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就能够得到发扬。[8]中华民族也会因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越发强大。
“家促法”助力家庭教育“无暴力”化,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同向而行,互不替代,如此,是家庭教育的幸事,更是孩子的幸事,国家的幸事!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華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2]金生鈜.论教育权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2):46-51.
[3]蒋红斌.教育暴力的澄明与消解[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4]张澍.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的法律问题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11):136-139.
[5]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4):18-22.
[6]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4):18-22.
[7]严权纲.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教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若干思考[J].2021(52):12-15.
[8]王盼盼.《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意义和实施措施[J].法制博览,2022(1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