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并轨,让校本教研去虚向实

2023-06-13 02:16:48张胜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教研

张胜辉 本刊记者

记者:张校长,“双减”政策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教育的重大转型、深刻革命,“双减”既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难得机遇。关于“双减”,您是怎么看待的?

张胜辉: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出台的各项减负政策,以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为主,并辅以相应的评价政策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之后,减负的工作逐渐和素质教育的落实联系在一起。200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但在教学内容减少、学习难度降低、学生放学时间提早的情况下,大量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训机构占据了学生的课后时间,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没有真正降低,反倒是课外辅导班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却日渐加重。随后教育部又多次下发有关减负的文件通知,到現在总的来看,每一次的减负政策,都可以说找准了基础教育的诸多“痛点”,但也说明,减负政策并未收获到良好的效果。

记者:您认为“减负”难在哪里?“双减”实施之后,学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胜辉:目前普遍的认知都是把考试压力作为负担的主要来源。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减少作业量或控制课后补课的时间,的确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教师、家长乃至学生都不免担心:少做作业、少练题、不补课,怎么应对考试?学生的经验表明,“疑难解答”“能力提升”“拓展延伸”等类型的题做得多了,考试时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对拿到高分确实有帮助。面对“双减”,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就是如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如何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如何让“双减”真正落地。

记者: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贵校是怎么做的?

张胜辉:向课堂要质量,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让“双减”真正落地,学校首要做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一直认为,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师发展才是第一位的。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素质才能得到提升。我们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立足校本研修体系建设,依据不同层级的教师发展规划,制订阶梯式发展策略;建立专业测评机制,加强骨干教师的推介;整合“五育并举”教育资源,以特色课程的开发,融创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记者: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贵校校本研修的理念吗?

张胜辉:我们学校教科研处和教导处立足课堂教学,依据学科特点,以学习为中心,将主题研修做实做细,做出品质,扎实开展公开课、展示课,以赛促研,让成长真实发生,使“让不一样的你一样精彩”成为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驱动核心”,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通过校本研修实现学校全体教师从关注一节课,到关注一个模块或领域,再到关注课程整体架构的转变,实现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走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记者:校本研修要真正有效服务于教师成长,仅有理念支撑还不够,请问贵校是如何制订校本研修管理机制的?

张胜辉:对于教研管理,我们一起强调“协力方可济多艰”。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行政领导和学科专业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强化行政领导的话语权。为使庞大的教研团队能够更好地为一线教师服务,既凸显思想引领,又灵活实效,根据学校教师现状及学校各部门组成,我们研究构建了“双轨道三层级”校本研修机制。这一研修机制属于行政组织引领下的新型“交互式”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1.校长室。

学校行政部门从全局角度制订学校三年规划,制订学校发展目标及方向,指导教导处、教科研处带领各学科在这个共同的愿景下,制订具体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2.教导处及教科研处。

教导处下属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侧重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指导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负责组织观课、议课、质量检测等工作。教科研处紧跟教育前沿,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科研能力的支撑,进行学情调研、教师调研,对教师专业发展路线进行顶层设计。教导处与教科研处各轨道各层级负责人,既各有专攻,又相互沟通互补。

3.年级学科组及校名师团。

第一层面是学科带头人,主要职责为协助教导处、教科研处完成学期初工作计划,明晰校本教研认知、建构系列课程设计;组织协调年级备课组长组成组内教研团队,展开组内常规教研,配合教导处及教科研处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层面是骨干教师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引领下,负责课程研发,建言献策,反馈一线教师需求;针对不同级别的优质课赛讲活动,提供备课磨课指导。

第三层面是青年教师,负责课程实施和反馈。根据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特点,学校运用“指路子、搭梯子、压担子”的策略,为他们创设“开课研讨”“基本功比武”“读书分享”等平台,为他们聘请省内外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张丽霞老师作为提升导师,引领他们向品牌教师的方向发展。

三个层面的安排,既有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层层负责,又兼顾相互协商,尊重教师个体发展需求,保持解决共性问题的信息沟通。

记者:校本研修要真正有效服务于教师成长,仅有理念支撑还不够,请问贵校的校本研修目标是什么?

张胜辉:我校在2019年制订了“做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育高素质有内涵的学生,办有品位高品质的学校”三年提升蓝图,努力克服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力求守住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底线。2021年又适逢“双减”的提出,为了将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落到实处,我们将教研目标确定为“问题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守稳课堂主阵地。我们的教研内容以基于“双减”、聚焦“增效”、赋能“课堂”作为教研的视角,将“守真而研”作为教研的态度,以继承、创新和实践精神致力于有主题的学科教学研讨。

记者:有了校本研修理念和目标,请问贵校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是什么?

张胜辉:经过调研、探讨、梳理、反馈,我们共同制订出了新的校本教研方向:以“问题—设计—实践—反思”为研究主线的“三段式”校本研修模式。

第一个阶段——教研调查:每学期开学前组织问卷调查,分年级在新入职教师、入职五年的教师、骨干教师中抽样调研,整理出不同层级教师最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随后针对问题制订本学期研修主题。

第二个阶段——主题研讨:(1)传承解惑,名师论坛:就教师关切的问题进行理念解读,时长20分钟。(2)精雕细琢,课堂观摩:依托研修主题,进行课堂片段展示,重在对比发现,引起教师真思考,时长也控制在20分钟之内。(3)启慧翰思,微型论坛:现场交流所观、所思、所获。可以是各年级前期调研的思考与优秀做法的分享,也可以是现场的疑难问答,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直面真问题,分享真思考。(4)同德同心,分组教研:综合以上收获,在年级组内开展听课磨课活动,并梳理出下一阶段的策略与方向。

第三個阶段——实践研究:在主题研讨后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课堂文化应用实践,及时反思,并准备有效解决教研问题的示范课进行全校展示,在观摩中进一步提升。

每次研修,学校均要求围绕“明方向、析学情、融智慧、细审查、勤反思、适调整”六个方面的教研内容,组织教师努力做到“四有”,即有精准的目标、有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实在的教学效果。

研修时要明方向:依据课标教材研读,专家提供理论指导;析学情:教师依托班级学情分析,解读教材,备课时体现作业布置;融智慧:年级组集体研讨,碰撞智慧,梳理作业布置层次和形式,统一检查反馈机制;细审查:校教科研处组织骨干教师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正;勤反思:依据作业批阅,及时反思教学及作业设计;适调整:教学中,依据教学进度、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微调,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阶段成长需求。

我们以基于“双减”、聚焦“增效”、赋能“课堂”作为教研的视角,将“守真而研”作为教研的态度,以继承、创新和实践精神致力于有主题的学科教学研讨,以不同主题的研讨来推进教研文化建设,让每次教研都能“真实”发生,“行思”同行。

记者:基于“问题化教学,守稳课堂主阵地”,你们是如何操作的?

张胜辉:“全盘策划,分域投标、系统提升、项目推进”是本校语文校本教研实施的行动指南。具体来说,我们还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操作:

一是特聘专家追踪式指导。学校邀请洛阳市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原西工区教研室主任张丽霞老师作为学校特聘专家,每周两天深入到老师课堂,进行听课评课的近距离辅导及学科专业讲座培训。

二是主题教研,提质增效。从2021年9月开始,本校语文教研团队基于“双减”站位“问题化教学”组织教研:“落实‘双减新政策,构建教学新生态”让大家对“双减”、语文教学如何开展进行初步思考;“基于‘双减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大家思考多文本教学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素养;针对减负增效进行的作业设计主题教研,如“单元整合作业设计”“分层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设计”“单篇常规作业设计”……以教研助力教师守稳课堂主阵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唯分数焦虑,加科学评价思维的目标,即“加”“减”共行,提质增效。

三是课题研究,助力成长。学校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互动,以小团队合作为载体,给予每位教师自主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让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度钻研相关领域的教学,钻研自己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和书籍更有效推动了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2020年至今,我校仅语文学科课题结题省级5项、市级8项、区级4项,共计17项。

四是技术赋能,智慧共享。学校在报告厅安装了远程系统,在校就可以全省联网进行教研学习,让老师们不出校园即可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智慧共享。在远程系统的基础上,学校还利用钉钉、微信、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进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效率,把全国各地优秀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整合共享,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研讨资源,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教育的赋能作用。

记者:那校本教研又给学校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张胜辉:因为校本研修聚焦教师们的真困惑,让教师在研修中将教研与培训结合起来,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教为本,以校为本,将教学教研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转化为研究对象,让教师既成为研究的主体,也成为被研究培训的对象。具体来说,教师的改变首先在学校学科层面上,我校教研人员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明确了在具体的推进策略上我们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经典理论与丰富实践的对接,开掘实践创新潜能。要努力使教研重心下移,摈弃书斋式的研究,提高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让课改理论与教师鲜活的实践亲密接触。二是注重项目研修培训与教师自主发展的对接,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机制。致力于课改新理念的确立,以观念的有效转变实现行为的切实改变;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多种方法灵活恰当地运用于寻求教学的实效;致力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调动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注重学术研究与特色凝聚的对接,彰显学校办学风格。着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群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在学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深化课题研究,抓住核心课题,做足文章,以鲜明的方式与策略加强课题研究,寻求切实提高师生素养的举措,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其次在一线教师层面,老师们无论是在理念还是教学操作层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变与提升。在理念上,老师们反观自我教学行为,思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方法;思考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在行动上,一些教师注意到自身素养与教学的密切关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一些教师通过勤写教学手记、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方式多途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多层次、多领域的书籍。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曾在讲话中这样说:落实“双减”,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要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要实现“学足学好”。您是怎么理解“应教尽教”和“学足学好”的?

张胜辉:我理解的“应教”的范围,应该是立足“五育”融合,从课标出发,由教师依据对整个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情来确定。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中,有些知识很重要但不易理解,有些知识则发挥着承上启下、由此及彼的作用,这些知识就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重要节点,就属于“应教”的范围。一旦教会了这些知识,那么知识结构中的其他内容,学生就可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甚至可以“无师自通”,从而收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教师需要把“应教”的知识都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彻,并且帮助学生从记忆走向理解,从浅表化的印象走向有深度的认识。

“应教”需要通过“尽教”来实现。把“应教”的所有内容教给所有学生,尤其是完成课堂基础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搭建起学生经验和知识之间的桥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减量提质”。

“学足”就是学校要开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供给,特别是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短板。让学生回归校园,在校园内就能实现课上能高效学习,课下能认真完成作业,课后延时能得到综合素养提升,不再需要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这就是“双减”政策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学好”就是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学科素养,实现学习目标。把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一要真正做到“零起点教学”,二要积极推进分层、分类教学,三要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分层布置作业,体现作业的弹性,布置个性化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牵引,让作业不仅发挥巩固知识的作用,更发挥好查漏补缺、发现盲点、激发创新思维的功能。

“应教尽教”和“学足学好”,就是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会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乐,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記者:请您谈一谈语文学科建构的原则体系。

张胜辉:课程性质是“深化”不是“重建”,认真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站位“双减”政策下新的课程实施理念和新的实施路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教师的教学素养与家长意愿,来进行语文课程校本化的研发及实施。指导思想是“选择”不是“统一”,依据特定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设置统整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内容导向是“整合”不是“增加”,“双减”政策下需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通过必要的学科内的课程整合与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站在儿童立场,关注生命拔节”课程理念,将知识体系重组建构的“春日课程”,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全学科参与的系列活动中,春诵经典,让春天“燃”起来;歌声悠扬,让春天“唱”起来;五彩缤纷,让春天“美”起来;增强体质,让春天“动”起来;纸鸢满天,让春天“飞”起来;缅怀英烈,让春天“红”起来。将学生体验与文化浸润相融合,让学生素养得以提升,个性得以发展。

师生从课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促进师生的生命共同拔节生长。实施方式是“渐进”不是“运动”,任何语文项目的设定,均是依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分阶段、分类别稳步推进。评价导向是“多元”不是“分数”,课程种类变得丰富,评价也要随之变得多元,要让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

记者:张校长,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新的展望?

张胜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身负为时代育新人的担当和使命,我们在不断的传承、实践与创新中,始终坚信:追寻求真课堂的校本研修体系建设,是支撑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坚实基石。北二分小语人立足时代坐标,面向未来创新,在探索教育教研的变与不变中,以“破”的勇气,探寻“立”的智慧;以团结奋进的姿态,不断开创基于“双减”场域下的校本研修新阈值!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