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酉歆
真人秀是一种节目类型,一般是指以纪实拍摄的手法记录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并以素材剪辑和特效运用等后期剪辑实现节目的完整呈现。真人秀虽然强调“真”,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节目的效果还是会遵循一定的流程和剧本,只不过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扮演的是自己,虽然有“演”的成分,但作为有思想的个体,并不完全按照剧本进行演绎,因此在该类节目上多多少少会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真人秀节目起源于美国,而这种使用纪实拍摄的手法呈现真实表现的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40 年代,由ABC电视网制作的一档名为Candid Camera 的整蛊节目,节目一经播出便大获成功;1949 年,另一档节目Believe It Or Not 在NBC 电视网上播出。此后,美国涌现了大批真人秀,包括《一日女王》《一个美国家庭》《美国家庭滑稽录像》等节目。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从2000 年兴起,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正式走向兴盛是从2012 年开始。2014 年,浙江卫视引进韩国综艺running man,将其更名为《奔跑吧兄弟》,引领了户外游戏综艺的热潮,随后涌现出《全员加速中》《极限挑战》等类似节目,但后来社会风潮发生转变,2017 年开始以《中餐厅》《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慢综艺逐步占领真人秀节目市场。
随着节目的发展和革新,真人秀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真人秀节目与小众文化的结缘要追溯到2017 年,《中国有嘻哈》的爆红为真人秀开辟了新的圈粉模式,也让嘻哈这一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随后《这!就是街舞》《这!就是铁甲》和《这!就是灌篮》等节目相继推出,也都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现了街舞、机甲和街头篮球等小众文化的魅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类真人秀节目以剧情为主,主要是通过剧情的拼接和剪辑将节目、游戏和故事情节相结合,建立叙事情景,有较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2020 年以后,《登场了!敦煌》《戏剧新生活》《种地吧》等偏纪实化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也逐步与小众文化融合,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爱奇艺推出的反映戏剧人创作的真人秀《戏剧新生活》,播出后口碑爆棚,推动了戏剧文化的传播。
实际上,小众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只不过是在特定圈层里由少数人创造和传播,只能够对该圈层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真人秀节目要想从小众文化入手,就必须寻找一个大众化的入口。
名人加持, 背书导流。小众文化之所以难以被大众接受,主要原因是存在门槛,也就是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要想跨过这道门槛,就需要一个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代言人去引领大众进入这个小圈层文化,因此,以小众文化为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大都会邀请拥有行业号召力的知名人士或者流量明星作为嘉宾,发挥他们的名人效应,助力小众文化“出圈”。通过流量引导,很多以小众文化题材的真人秀节目都是未播先热,比如已经成为真人秀产业化标杆的“综N 代”IP——《这!就是街舞》,发展至今已经走到了第五季,每一季的主题都有所不同,但每一季都会邀请许多行业大师和人气舞者,甚至拓展国际路线,通过名人效应,助推节目持续发力。
话题营造, 制造入口。小众文化的受众面虽然比较狭窄,但是可以小众文化为载体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磨合,通过戏剧性和不确定性,引发大众广泛的讨论,是真人秀的惯用套路。题材虽然小众,但是通过大众话题的建构和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可以吸引更多人去观看节目,这一点无论是剧情化真人秀还是在纪实化真人秀都是如此。比如2021年上映的节目《这!就是潮流》里面就有不少选手演绎了国风穿搭,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与仙侠气进行融合,使汉服登上热搜,让更多大众关注和了解到了汉服文化。再如2022 年的真人秀节目《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第二季,虽然说唱文化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已经逐步被大众熟知,但本质上还是属于小众文化,于是节目组在节目播放期间依旧制造了诸多话题,通过剪辑强化选手与选手之前的冲突,引导大众通过话题去关注节目。
猎奇心态, 心理满足。 在真人秀与小众文化的结合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大众对小众文化的好奇心,制造扩散的漩涡,帮助小众走出圈层。相对于大众文化,小众文化受众基础薄弱,较少人知晓,长时间局限于内部的小圈子,具有很强的内聚性和小众性。但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开放,大众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也在提高,不再排斥新奇事物,甚至出现了主动接受、主动了解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实在于受众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泛指人们对于自己尚不知晓、不熟悉或比较奇异的事物或观念等,表现出的一种好奇感和急于探求其奥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动。①因此,当以小众文化为切口的真人秀出现时,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猎奇、求新鲜的心理需求,为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比如《乐队的夏天》《声入人心》等节目,独辟蹊径地将目光集中在摇滚音乐、音乐剧等小众文化题材上,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
虽然真人秀节目借力小众文化,利用名人、话题和猎奇心理获得了高曝光度,使小众文化题材的大众化探索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是由于急功近利和经验不足,真人秀节目在与小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末倒置,忽视小众文化。在消费多元化的时代,人群都是以兴趣爱好加以划分的,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新型文化则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些新型文化几乎都有一个特性——对大众文化的反抗。一时间,小众文化竟成为年轻人标榜个性,不妥协、不将就的代名词。诚然,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每一种文化也各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在部分真人秀节目的呈现中,这些小众文化似乎都沦为节目的牺牲品。明明是一档基于小众文化的节目,却变成了靠明星、靠流量拉人气的秀场,把对小众文化的呈现和题材的魅力放在了细枝末节的位置。这样的本末倒置,不禁让人怀疑节目的初衷。
小众文化虽然处于文化的边缘地带,但是也应该值得尊重和认可。真人秀节目与小众文化的结合,主要是借助节目的形式去传播小众文化,满足不同受众尤其是垂类受众的精神需求,但是现阶段的真人秀节目大都模糊了该类节目的本质,过于依赖明星和嘉宾的人气,使小众文化沦为陪衬和噱头。
过度炒作,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小众文化大都存在一定的门槛,通过真人秀中故事化的剪辑能够吸引大众,因此即便大众对节目内容不感兴趣,也会因为精彩的故事和剧情的反转去关注节目,但是在剪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好尺度,不能肆意拼接录制画面,过度炒作。小众文化题材的真人秀虽有娱乐的特质,但是既以文化为切入口,就应该注重正面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炒作。在一些节目的播放期间,由于节目组的恶意剪辑和炒作,删除了符合情景和逻辑的行为,导致大众对节目嘉宾产生误解,同时对于情绪和冲突的煽动,也引起大众对部分小众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质疑。
在当下娱乐大环境下,通过剪辑进行炒作吸引大众并不是不可行,但正如上海市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所说:“一切以收视率、点击率为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优秀的节目和内容并不需要过度炒作,过度的炒作只会适得其反。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方式不仅是对嘉宾的不尊重,更是对节目和小众文化本身的一种亵渎,大大降低了文化市场的严肃性,虽然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但是驱动着更多人去追求浅层次的狂欢,造成“娱乐至死”的局面。
资本偏向,在传播中逐渐异化。小众文化的真人秀节目与单纯的真人秀节目不同,是在精选小众文化题材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编排、演绎和内容加工,除了娱乐的功能之外,还要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但是真人秀节目毕竟是市场化的产物,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真人秀最终都要靠市场来检验。因此,为了能让小众文化的真人秀在市场中获胜,制作方往往会引入商业模式、注入大量的资金,使节目在播出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广告额成上升趋势,有着小众文化基础的真人秀节目沦为诸多社会资本的心中热土,试图通过小众文化的切口寻找更快的资本变现方式,使得不少小众文化为题材的真人秀节目最终的走向仍是商业市场。即使不乏优质类小众文化节目,但在收视压力和资本的困扰下,不少节目就此停摆。以《乐队的夏天》为例,虽然两季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许多网民表示,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功利性”明显变强。不仅是节目本身,就连参与节目的选手都在资本偏向中逐步异化,失去了最初传播摇滚与乐队文化的初衷。
聚焦小众文化,注重内涵传达。无论是哪一种节目,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该节目的根本,就像纪录片导演刘鸿彦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3》时所说:“不仅要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通过故事更多地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小众文化题材的真人秀节目虽然与纪录片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纪录片对于事物背后的文化和文明的解读是值得借鉴的,因此以小众文化为题材的真人秀节目除了遵循它固有的叙事风格外,更应将镜头聚焦在小众文化的内涵表达上,避免将镜头过多集中在嘉宾人设的展现和能制造舆论爆点的人物冲突上,后期的宣发重点也应该弱化节目嘉宾而突出节目的内核。如果一味地将重点放在明星和嘉宾身上,那么小众文化就会沦为节目的陪衬,而节目的内涵和理念将无从表达。
在“综N 代”IP《这!就是灌篮》中虽然出现了诸多反转,让观众怀疑有“剧本”之嫌,但是节目组将更多的镜头放在了篮球和篮球文化的展示上,通过渲染阳光向上、活力无限和努力执着的氛围,将大众拉回了那个青春热血和充满回忆的少年时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也将篮球文化蕴含的力量、美感、艺术性和创造力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改变了大众对篮球文化存在的认知偏差,也让普通大众领略了篮球文化的魅力,真正将题材落在了小众文化上。
专注内容建设,提升节目专业度。如上所述,由于小众文化和真人秀节目的特质,前期会借助剪辑和话题进行造势,但长此下去就会出现娱乐化的倾向,所以在获取大众关注度之后,小众文化题材的真人秀应该注重内容建设,利用剧情的优势在适当的场景补充相关的知识讲解和文化科普,在涉及专有名词的时候借助画面文字打破知识壁垒,真正实现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在《戏剧新生活》中,在涉及“24秒违例”“三不沾”“打手”“走步”“阻挡犯规”“挡拆”等戏剧专业名词时,节目组特地附上了MG 动画,这样更有利于戏剧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除了这方面,该节目的导师和嘉宾也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专业又接地气的评语和建议帮助大众理解相关知识,不但要点评为什么好,还要点评为什么不好。要想向大众圈层推广小众题材的节目,就必须让他们了解小众文化,因此加强节目专业化建设,除了能够提升节目质量,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扭转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坚持正向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一档节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节目的题材、环节的设置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面对小众文化的逐步流行,资本的过度介入并不能为其“加分”,反而会影响其健康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第六条指出,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要有益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21 年10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对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管理,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整治泛娱乐化、低俗庸俗媚俗、追星炒星、天价片酬、违规广告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小众文化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应该在社会价值层面上下功夫,就价值引导力、文化传播力、成长影响力、公益服务力等方面进行正向引导,丰富节目的传播点,帮助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内涵,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缓解和抑制当下焦虑情绪的扩散。对正能量的传递,将实现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接轨,成为小众文化题材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基础。
真人秀节目与小众文化的结合,打破了以题材去衡量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思维,在垂直领域开启了小众文化的传播之路,但是真人秀节目毕竟具有娱乐属性,在与小众文化题材结合时容易出现偏差。对此,真人秀节目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通过聚焦小众文化、专注内容建设和坚持正向引导等方法优化自身的制作理念,为小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助力,从而实现商业互补。
注释:
①单松涛.网络流言传播的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12(04):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