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适应性重构

2023-06-12 07:02范力丹穆柳秀
声屏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真实性主义公众

□ 范力丹 穆柳秀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来自机器人新闻、智能化新闻编辑和算法式新闻分发等冲击,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新闻专业主义应该何去何从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

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时美国政党报刊衰落,商业化报纸逐渐成熟。报刊在摆脱了政党控制后,在内容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也更加重视吸引读者。于是在19 世纪80 年代,美国出现了由普利策和赫斯特掀起的黄色新闻大战,性、犯罪等刺激性元素成为报刊吸引读者的利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美国新闻业又出现了“扒粪运动”,揭露了社会的许多阴暗面,包括政府的腐败行为等。这不仅推动了社会的改良,更是把新闻舆论监督的观念深入到人心,建立起了新闻业的话语权。进入20 世纪后,客观性的理念逐渐为大多数媒体所认同,新闻专业主义初见雏形。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自由和负责任的媒体》),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新闻专业主义正式形成。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报道秉持客观、中立和真实,追求新闻自由与独立,以实现服务于公众的核心目的。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闻行业形成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包括保护新闻来源、保护隐私、以正当方式获取信息等一系列准则,新闻专业主义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综上,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一致的定义,但通过众多学者的阐述,可以发现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以公共性为核心,包括真实性、客观性、独立性等操作信念和一系列基本道德规范的职业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的发展,在重塑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冲击。

新闻行业专业壁垒被打破。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由此决定新闻从业者制作出的新闻产品在受众群体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普通受众不仅是新闻的消费者和传播者,也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虽然称不上“人人都是记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行业的专业壁垒已经被打破,新闻生产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了。

新闻行业公共服务的宗旨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体应该通过对社会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注与报道,引发公众的共同讨论,形成舆论,以达成社会共识,从而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媒体更喜欢发布娱乐性的内容,比如明星隐私、暴力色情、煽情刺激等,导致公共议题的严肃新闻比例大幅下降,公共话语空间被挤压,并且在公共议题的报道中也出现了娱乐化、私性化的现象,消解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共性。

新闻行业专业自律弱化。早在1926 年,张季鸾在新记《大公报》创刊时就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八字方针,也就是在各种复杂的利益面前,新闻从业者应该始终把公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这是我国新闻实践中较早的专业自律的实践典型。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自媒体甚至是专业媒体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逐渐将信息采集、生产新闻的目光聚焦于猎奇、追星、八卦等领域,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出现了假新闻、新闻寻租、炒作、媒介审判、侵犯公民隐私等现象。例如2019 年4 月,消费日报社江西记者站赣州通讯员王某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收集加工企业负面信息拟在网络上发布、转载,以要删除网络信息为由,采用威胁、要挟的手段索取江西省赣州市豪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犹分公司翡翠湾项目负责人的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这种行为不仅令新闻人的专业形象蒙羞,还会不断地侵蚀新闻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新闻行业的社会威望下降,并难以在社会系统中立足。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降低。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专业主义形成的基础,在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让新闻看起来更加客观的技术技巧,如意见与事实分离、平衡报道等,但是随着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多元化,大多数传播主体凭借个人喜好进行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必然无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同时,在后真相时代,由于网民缺乏专业素养,受到非理性的情绪渲染,出现情绪在前、事实在后的情况,这也造成了新闻客观性的旁落。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更进一步说,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要经得起核对。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多是经过数次修改和加工之后的信息,其真实性所剩无几,再加上虚拟技术的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出现了VR 新闻、动画新闻等新形态,很难保证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要素都经得起核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理念也在不断被消解。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适应性重构

作为一种新闻实践活动的话语修辞和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在不同的阶段,其含义各不相同,是一种且行、且思考、且建构的思想体系和形式逻辑。那么,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如何做出调整以适应当下的媒介生态?

真实性与客观性的转向。一、从真实性到真实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传统的新闻真实性概念认为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对此,陈力丹教授在《新闻理论十讲》中提到,新闻与它所反映的事实本身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新闻报道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叙说里报告事实,很难做到“完全相符”。事实上,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而真实度是指新闻真实性的限度或者衡量新闻真实的尺寸。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者和受众对新闻真实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绝对真实,不如追求有限度的真实。

如何把握真实度?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谈,第一种情况是过于追求细节真实的绝对真实观。通常情况下,新闻真实不仅包括事实细节的真实性,还包括整体的真实性,但有时过度追求细节的绝对真实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例如在犯罪案件的报道中,如果过于追求细节的真实,把犯罪细节报道出来,就有可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的模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有违新闻专业主义的社会责任精神。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在不妨碍公众对事实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描述主要的关键事实,不必事无巨细,追求绝对的真实。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事实处于不断的变动和发展中所造成的新闻真实的一种即时性特征,即在某一时间节点之前的真实。就像马克思所提的报刊的有机运动一样,对一个事实真相的追逐和呈现需要多家报刊、多次报道才能完成,因此每一次对事实的报道,它的真实性其实都是有限度的。

如何通过追求真实度来达到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理想的真实性原则?首先要紧跟事实的发展,变一次性报道为多次报道,变终端报道为持续性报道,同时也要继续坚持并完善“事实核查制度”,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事前核查转向事后核查,对事实层面的内容进行后续修正,也要利用一些先进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度。

二、从客观性到透明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互动性非常弱,再加上新闻生产过程的封闭性,受众对新闻生产也一直持有一种神秘感,因为这时客观性原则的主要出发点是获得受众的信任,让受众相信新闻的真实性。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传播主体生产内容,新闻生产过程不再神秘,受众对媒体传播的内容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了更强的辩证思考和质疑精神。面对受众对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质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这种“质疑”透明化,于是透明性原则就概念被提了出来,即新闻的采集、组织和传播向公众开放,任何人都有机会对新闻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批评甚至干预,也可称后台的前台化。透明性原则与客观性是一脉相承的,强调新闻生产的背景、后台、标准、过程、信源等内容的公开,主张媒体应该对公众诚实并向公众充分展示他们的动机、愿望和意图。

在实践中,透明性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明确,比如运用超链接技术显示新闻来源、在线展示新闻报道每一步的数据和内容改动等,还可以让受众参与到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来,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维基百科就完全由公众来担任新闻的编辑任务,这种生产方式所体现出的透明性精神是值得专业媒体学习的,这既是吸引受众的手段,也有助于构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从业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把关人到信息引导者。在新媒体时代,相对于新鲜性和独家性,对新闻的独特见解和深度解读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而这种能力正是公民记者与自媒体所缺乏的,因此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可以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受众面对海量、泛滥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选择无力感,因此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在庞杂的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并进行分析解读,在众声喧哗的公众论坛中,承担起事实信息的审查员和理性的评价者的角色,通过对消息的转发、评论等维护社交媒体作为“公共论坛”的秩序。

可见,新闻从业者要想完成职业身份的重构,就要将工作重心从动态消息的报道转到对信息的把关筛选、深度解读、意见引导、意义阐释和观点表达上来,帮助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鉴别和解读,从而完成从传统把关人到信息引导者的职业角色转变。

基于交往理性重构新闻专业主义。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领域已经成为某些利益或者私人的空间,于是在思考重建公共领域的策略时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交往理性是指交往的“合理性”,是交往主体对交往的理性认识,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人们能够通过交往理性实现真诚、平等沟通,从私人利益中解放出来,理性地讨论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从而形成集体行动。而公共领域的重建和新闻专业主义都体现了媒体对社会的责任,它们的目标都是促进社会民主与进步,公共领域的重建能够为新闻专业主义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也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客观世界的共同理解,进而实现交往理性。

对于交往理性与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陆晔和潘忠党提出,新闻业是民主的,是公共生活所不可缺的,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理性交往模式,能够构成民主的公共生活。在人人生产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信息的“技术民主”当中,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以理性交往模式为“元传播范本”展开重新阐释,并以之与现实条件相勾连。

理性的交往模式如何形成?在哈贝马斯看来,在沟通行为中语言需要承担认知、协调和表达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可理解、客观真实、道德适当、真诚的四个有效性要求。为此,在重建公共领域时要促进公众的平等对话和理性表达,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公众理性思考的习惯,也要促进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平等协商。在给予公众有关各项事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还要为公众、各党各派各阶级提供自由、充分、有序表达自身意见的平台,只有传播双方互相理解和尊重,沟通和交流才能有效开展,从而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最终达成高度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内涵才能实现,传者和受者之间才能形成双向传播,新闻专业主义才会成为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自觉行动,新闻行业才能担得起“无冕之王”的称号。

结语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业确立自身话语权的一种实践,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但它的理论价值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专业主义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陆晔和潘忠党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需要走向公共,吴飞教授认为交往理性是新闻专业主义必须汲取的理念,总之,还要对如何更好地践行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真实性主义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新写意主义
公众号5月热榜
近光灯主义
广告的真实性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