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可供性视角下论自媒体如何讲好文物故事
——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2023-06-12 07:02:59李雨娟
声屏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短剧文物

□ 李雨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短视频发展迅速。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 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①《2023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 分钟(超过2.5 个小时),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②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为自媒体创作短视频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2023 年8 月30 日,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在抖音、B站、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后续陆续播放2 集。截至10 月14 日,该账号播放量高达3178.7 万,评论量为8.1 万,点赞量为378.7 万,收藏量为104.1 万,分享量为37.4 万。据有关统计,《逃出大英博物馆》微短剧上线一周时间,在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 亿。③该微短剧不仅引发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还吸引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转发和评论。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其火爆原因,并提出自媒体讲好文物故事的路径。

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从生态视角切入心理学领域,在1986 年首次提出“可供性(Affordances)”概念。他指出生物(有机体)的行为是由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决定的,生物(有机体)的行为看起来是一种主观选择,但背后受到环境的影响。[1]吉布森对该概念的界定体现了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联属性、互补性和互惠联系。[2]美国学者唐纳德·阿瑟·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认为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概念缺乏对生物(有机体)行为的认知,因此他将“可供性”定义为“对事物的感知和实际属性,主要是指决定如何使用事物的基本属性”。[3]诺曼将“可供性”引入到设计心理学领域,使得“可供性”被研究者熟知。2003 年,美国社会学家巴里·韦尔曼(Barry Wellman)等人将“可供性”引入传播学,强调互联网技术变革可以接受更远、更快、更多的信息传播。[4]2017 年,我国学者潘忠党在一次学术访谈中将“可供性”概念首次引入中国传播学领域,并提出媒介可供性框架,即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5]在传播研究中,“可供性”被广泛应用于探讨媒介技术提供的功能与用户实现不同目的所需操作之间的相互关系。[6]学者陈湘妍认为,中国传播学界将可供性视为一个系统的媒介研究框架,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理解媒介新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发掘、评估、考察媒介技术的潜力。[7]因此,本文基于潘忠党提出媒介可供性框架,分析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爆原因。

知识共享,延展创作内容。潘忠党的媒介可供性框架指出,生产可供性可以实现编辑、审阅、复制、伸缩、关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普及,视频剪辑更为容易、便捷,使得短视频创作门槛降低,自媒体只需要借助手机、单反、三脚架、电脑即可进行短视频创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由两名90 后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创作,作品创作缘起自媒体用户“何香蓓Betty”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条大英博物馆参观视频,这位自媒体用户在视频中表达了文物难归故土的情感。在视频下面有网民评论说,可以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拟人化的文物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后来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看到,并在这条视频下留言:“等我。”随后,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两人自费到英国拍摄,历时3 个月完成剧本、拍摄、后期剪辑、配音等一系列工作。彭兰认为,用户附加在内容之后的评论,可被视作“编辑”“审阅”或“关联”的一种形式,它们为内容带来了更多的延展空间。[8]受众的生产行为渗入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环节,带来了文化创意。[9]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受到网民评论的启发,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一方面,短视频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创作《逃出大英博物馆》,使得生产可供性;另一方面,由于抖音、B 站、微博等平台的知识共享属性,为自媒体“煎饼果仔”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这使得该微短剧实现可编辑。

该微短剧有 3 集,时长分别为 2 分 43 秒、4 分 39 秒、9 分38 秒,直白、短小的属性,充分迎合了碎片化时代用户的即时性内容需求。[10]用户可以在短视频平台留下弹幕、评论,使该短剧实现可审阅。在可复制、可关联方面,该微短剧最开始在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各大自媒体平台传播,因为短视频平台提供的转发、评论、点赞功能,所以自媒体用户“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可以把内容复制转移到其他平台,甚至其他的博主也可以转发、评论、点赞。

创设传播场景,延伸社交话题。潘忠党的媒介可供性框架指出,社交可供性包含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学者张志安和冉桢指出,现在我们进入到一个“视觉社会”,短视频是进行关系连接与视觉社交的平台,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传播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交需求。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原型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在街头遇到在英国工作的中国记者张永安,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故里,替流亡在海外的国宝文物们送信的故事。视频中有许多激发用户情绪共振的动人场景,使内容表达更有深度,并对意义进行建构。在短视频社交技术的赋能下,社交化传播场景出现,例如在第三集“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在这9 分39 秒的大结局短片中延伸出了多个情感话题,引发用户情感表达,创设社交化传播场景。网民在微博上发起多个话题“是瑰葭路更是归家路”“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张永安是家国永安瓷枕吗”等。其中,关于“瑰葭路”在微博有4 个相关话题,有关阅读量累计为2584.8万,讨论量为3637。在观看中,用户除了在短视频下方评论,也在弹幕下留言,实现一边观看一边实时社交。通过创设传播场景,延伸社交话题,实现社交可供性的连接、传情、致意。

底层话语表达,引发情感共振。学者黄楚新认为,短视频发展要注重底层话语表达与主流价值传播协同,用户通过短视频实现信息与内容的表达,更要实现情感的表达。[11]通过底层话语表达,实现连接用户的情感,引发用户情感共振。例如在第三集“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张永安带“小玉壶”到河南博物院,“小玉壶”手中拿着一叠书信,替大英博物馆文物念信片段,信中的内容以友人、兄弟、知音等身份诉说往日情谊,例如“琴师陶俑伯伯”给“笛师陶俑阿姨”的信的内容是:“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话语表达平易近人,又充满古韵,贴切文物拟人的身份。这种底层话语的表达方式最容易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对于这一片段,有网民弹幕留言“哭死我了”“这段真的泪目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封封家书,一句句思念,是亲人的牵挂,想要归家的渴望”“此刻真的感觉文物有了生命”。可以看到,网民在该微短剧片段中通过评论或者弹幕留言的方式来表达对该片段的触动,实现了情感共振,这是社交可供性中可传情的具体表现。

勾连古今,唤起集体记忆。施洛克认为受众有对既有生活实践随时回顾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带来深刻印象的重大事件,也就是布瓦赫(Halbwachs)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提到的集体记忆。他指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2]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赋予文物人的情感与声音,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勾连起现代与历史、人与文物,唤起用户对那段屈辱历史的记忆,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正如中国新闻网评论:“他们的创作让无声的文物,震出历史的回响,唤醒了中华儿女刻在心底的集体记忆。”短视频通过数字媒体方式呈现过去的集体记忆,实现用户移动可供性的可获取性。

反思自媒体如何讲好文物故事

用好短视频,讲好文物故事。 当前,市面上的短视频一般以校园、悬疑、爱情等题材为主,内容同质化严重,故事缺乏新意。研究者认为,讲故事是媒介影响用户感知的重要手段。[13]情绪传播理论认为,社交网络中有心理唤起的故事更容易被病毒式传播并分享。[14]我国文化灿烂深厚,并不缺乏有潜质的多元价值观、鲜明角色个性、网络化参与叙事的经典文本。[15]自媒体在讲述文物故事时应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发“包容性故事簇”,从而呈现出更加全面立体、逻辑清晰的内容,引导公众对此形成更为完整深刻的认知,提醒公众文物的价值和地位,引导他们尊重、爱护、保护文物。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另辟蹊径,从“文物的流失与回归”视角切入,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讲述“小玉壶”归家送信,又回到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具有丰富的内容创意和故事文化。正如B 站UP 主“撒旦尖角”评论:“结局写得特别好,我尤其喜欢两位创作者没有把文物单纯塑造成一种坎坷经历的载体和工具,他们不单是受了冤屈苦主,也不是需要别人可怜的对象,即使流离海外,他们仍然保持着华夏的坚韧和品性。只要神魂不灭,终有归家之时。”

诉诸精神与价值内核。 以往的短视频强调要有“爆点”,自媒体一般通过“玩梗”来吸引流量,内容无精神和价值内涵。好的作品应该是诉诸精神和价值内核的,这样的作品才会被用户称赞。正如B 站UP 主“十一也是初一”在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下评论:“这个结局完美撑起我对这部剧的看法,原本前一两集,只是个人对家国的情怀,而第三部,从个人出发延伸到家国,从个体出发延伸到全世界,完美已经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小玉壶归家,带回来的话,写回来的信,是流离在外的文物对中国归家的殷切期盼,但我们不做鸡鸣狗盗之徒,也是因此,万里归家长征路,家国永安。浩然正气,大国风范。”可见自媒体也可以创作出有精神和有价值内核的作品,通过情感表达传递出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形成品牌剧集联动,扩大影响力。 对于微短剧来说,单集时长过短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关注度,也难以长时间维持热度,因而增加微短剧的集数,将单个故事拆分成多个章节,可以丰富剧情与文物相关的故事情节,展示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延长剧集的播放周期,逐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作品的影响力。在讲好文物故事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打造独特的风格和形象,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信赖。同时,要加强自媒体的管理和运营,提高内容的质量和效果,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语

短视频平台为自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工具和功能,有助于提高文物传播的效果和质量。通过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可以利用各种视频剪辑、特效、字幕等技术手段制作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物短视频。这些技术工具可以使文物形象更加生动、多样,增强受众的视听享受,提高观看体验,从而更好地传达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制,促进了受众与内容创作者的互动和参与,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对文物短视频进行反馈和互动,表达对文物的看法和关注,加强受众与文物的情感连接,增强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推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总之,自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创新、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促进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发展,自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可以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8-28.http://cnnic.net/n4/2023/0828/c88-10829.html.

②武晓莉.直播带货成快销品营销重要渠道[N].中国消费者报,2023-04-03(04).

③播放量超10 亿疯狂涨粉,「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出圈[EB/OL].艾瑞网,2023-09-19.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309/967566.shtml.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短剧文物
微短剧飘红之后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逃离大英博物馆
短剧暴富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7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6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