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叙事文本分析
——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

2023-06-12 07:02:59张小露
声屏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数字

□ 张小露

在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满足了新闻“身临其境”的视听需求,满足了客观性、精准性等基本要求,可视化呈现逐渐成为新潮流。国内四大门户网站搜狐、网易、腾讯、新浪争相推出数据新闻模块,各种各样的立体化、沉浸式的数据新闻产品应势而出。2013 年10 月,财新网率先成立国内首个数字可视化专栏,推出数据新闻专栏《数字说》。《数字说》继承了财新网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叙事能力,结合数字信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合形成了新的报道类型。《数字说》在2016年获得了“年度数据新闻网站”的提名,并在2018 年斩获“全球年度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这也是中国媒体首度获得这一重磅奖项,可以说财新网的《数字说》是我国数据新闻领域的领头羊,其优秀案例可供其他媒体借鉴。

国内学者何纯在其著作《新闻叙事学》中将新闻叙事分为叙事声音(叙事人、叙事视角)、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不同的层面,[1]该观点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肯定。在本文中,叙事声音指的是叙事者,叙事语法是事件与事件的拼接规则,叙事话语则指文本的结构和形式,叙事接受就是受众。[2]基于以上,本文将以何纯关于新闻叙事学的四个研究范畴为基础,结合《数字说》优秀作品,对数据新闻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叙事分析。

叙事声音

在数据新闻中,叙事声音由叙事主体与叙事视角共同构成,叙事主体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专业记者可以承担新闻的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等多个任务,但数据新闻的采写编流程相对复杂,记者独自一人很难进行,需要多人合作方能完成。《数字说》的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团队就是由记者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共同组成,记者编辑收集数据与编辑文字,设计师进行内容与视觉设计,程序员负责编写代码。财新网《数字说》的数据新闻作品《“互动图”阿里巴巴群侠录》,就用到了四名编辑,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和监制各一名。[3]

此外,学者何纯还提到,一个新闻由谁来说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在叙事文本中,“说什么”“如何说”都由叙事主体来决定,由此也可知叙事视角的选择由叙事者承担。无论是在传统新闻时代还是在当下的数据新闻时代,真实永远都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本质上就是通过叙述逼近客观真相,要求公平公正。每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会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但在具体事实呈现的聚焦点上却会有所不同。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数据新闻传达的观点更多隐藏在数据背后,叙述者的个人观点表达也更加隐晦。例如财新网《数字说》作品《速度与激情:中国品牌崛起2015》中,虽然作者没有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整篇的图标与大红色图表的设计和文章最后结实手臂的图片无不彰显着对中国品牌崛起的自豪感。再有《盘点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亿元贪官”》中,黑白的人物笑容图更是将作者讽刺的态度一展无遗。

学者方毅华和杨惠涵根据叙事聚焦理论将数据新闻叙事视角分为宏观叙事聚焦与深度叙事聚焦两种。宏观聚焦一般被认为是将叙事放在宏大的历史或社会背景下,展示事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内部发展规律以及趋势特征。在后现代叙事中,作为“大叙事”或“普遍叙事”所展现的是一种全球化和标准化的政治倾向。[4]在宏观叙事聚焦下,数据新闻以可视化叙事呈现能够让报道呈现得更为立体,读者的感受也会更加直观。例如,《数字说》可视化作品《移民去远方》聚焦于1990年—2015 年的移民数据这样一个较长时间段的社会现象,作品直观展示出全球各个国家移民的动向,涉及到了每个国家移出移入民众的情况,还涉及到了宏观方面,如国与国之间的移民关系、各国移民政策、全球移民背后的原因等问题。这个聚焦角度呈现了一个很宏观的社会问题,而且日常受众很难去关注与思考。深度聚焦则是抓住某一社会热点或热议话题,对此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此类新闻更多是突发类新闻和民生新闻。比如《东海撞船事故现场还原环境影响几何?》将视线聚焦在撞船事故引起的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而不是过多地关注事件发生过程。宏观叙事聚焦与深度叙事聚焦两种方式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宏观聚焦把握整体局面,深度聚焦将目光集中于某一社会话题,对宏观把控进行扩充,同时满足新闻可视化叙事的多样性与直观性。

叙事语法

新闻叙事语法也就是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原则与规律,事件与序列是新闻叙事中的两种叙事单位,新闻故事是由核心事件与一系列催化事件共同组成的,而序列则比新闻故事更高一个层级,是由多个新闻事件按照逻辑有序排列形成的。[5]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语法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叙事语法,韩礼德“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在大数据时代演化为实时、互动、构图。传统的时空二维组接叙事原则也发生改变,叙事结构变得更立体。当下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数据新闻更多采用组接式叙事结构,将传统的叙事章节打乱,立体式地展示各方面,受众可根据喜好选择性阅读。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由多个事件或部分组成,简单的数据、图表的罗列并不能完成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原则进行排列组合,并且随着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加入,新闻叙事的排列组接原则变得更加复杂。

财新网《数字说》的立体式叙事语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新闻选题来源于社会某一话题,新闻内容构建主要围绕话题展开,不具备清晰的逻辑线。《因环境导致的癌症让全人类“折寿”4900 万年》这篇报道,作者就是围绕着环境致癌这一话题,利用文字加图表的形式介绍了关于环境致癌的前因后果,展开话题进行了详细描述;二是《数字说》的数据新闻通常是由非一手的转载数据拼接而成,只要是与新闻主题特征相关的某一方面的数据即可。例如《数字说》作品《北方重霾超WHO 标准数十倍》,在该篇报道中,记者收集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United Nation)、伯克利地球组织(Berkeley Earth)、美国环保局(US EPA)等多个权威平台发布的关于雾霾的数据资料,通过梳理分析,记者将雾霾造成的危害和部分国家空气质量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叙事话语

国内传播学学者曾庆香教授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归结为三种:强调细节叙述对新闻事件根据时态的发展一点点更新的蜂巢型模式,强调某一“点”或某一“面”的菱形模式,强调整体报道的全景新闻的钻石型模式。结合此观点并梳理近年《数字说》刊发的数据新闻作品,可以大致归纳出三种常见的叙事类型。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新闻学中最经典的叙事方式,指叙事者以线性时间线为主导,梳理完整的新闻故事及事件的前因后果。传统的新闻线性叙事主要靠文字支撑,完整的5W因素按顺序展开能让受众更清楚地了解新闻的整体脉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下的文字、图表、数据、动画等多种媒体呈现方式深度融合,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延伸的信息视角。

在数据的挖掘、采集、统计和分析时需要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将数据联系起来,否则单一数据是很难厘清报道的因果关系的。在数据新闻中,线型叙事多按照时间顺序开展,如《数字说》的数据新闻作品《移民去远方》使用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库以及移民政策数据库两大数据库1990 年—2015 年的移民数据,作品将25 年的移民数据串联起来,并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将中国的移民趋势呈现出来,逻辑清晰明畅。

组合型叙事。 组合型叙事与线性叙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组合型叙事是一种选择型阅读的方式,受众阅读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组合就意味着在组成组合前,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单独存在。通过一个叙事视角或关键词切入,叙事发展并不是全部按照特定顺序开展,编排相对线性叙事更加自由。《数说印度经济这半世纪》就是典型代表,文章从经济、人口、资本市场、商业环境、军事五个模块向读者呈现了近半世纪以来印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受众可以在财新网页面上不受顺序影响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模块进行阅读。

组合型叙事能将复杂的叙事元素建立成一个多模块的可视化叙事空间,数据通过叙事将各个模块关联起来,受众可以根据一条线路或单个模块进行阅读。这种半开放式的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能很好地解决数据体量过大或数据关系难懂带给受众的困扰。[6]

交互叙事。 交互叙事指叙事文本根据用户对叙事系统的输入而发生变化,从而在传达作者意图的同时,让用户产生亲身参与的感觉。[7]交互叙事是叙事艺术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体,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加强了信息与故事的结合,能够有效增强新闻传播的精准性。学者卡瓦扎认为交互叙事可以被定义为用户实时影响故事的呈现与发展趋势的一种基于新媒体的叙事模式。

《周永康的人与财》与《星空彩绘诺贝尔奖》都是《数字说》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周永康的人与财》运用动态可视化和交互式可视化的方式将周永康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关系网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点线结合将冗杂的人际网与金钱交易生动地呈现了出来。该作品共由三部分构成,通过线段连接在一起。第一部分是周永康的人脉网,每个人物间的关系都用曲线来呈现。可视化制作从周永康这个中心人物散开,点沿着曲线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清楚地展示了人际脉络。第二部分是企业,第三部分是与该企业及人物相关的项目。这三部分均由曲线连接,并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关系,将鼠标放在每一元素上就会在页面上呈现出辅助的文字介绍。作品点线结合,通过连接将冗杂的人际网与金钱交易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星空彩绘诺贝尔奖》的百年诺奖部分的叙事属于交互式,以类似于表盘走针的形式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学科的获奖信息。年份在最外圈,接着是国家,最内圈是学科,由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学科的获奖情况。受众跟随表针的转动,可获取每一年的诺贝尔获奖情况,也可以用鼠标点击想观看的元素直接获取信息。

叙事接受

无论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都会同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规制和受众需求微观层面的双重影响。[8]学者何纯认为叙事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因其需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素养、情感等对新闻信息的接受、选择与反应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在媒体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具有一定的优势,大数据技术和叙事技巧的提升成为争取受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受众中心论”趋势渐强,受众的叙事接受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选择,即叙事接受的形式产生了变化。

一方面,可视化元素与多媒体的呈现效果让“死气沉沉”的文字“活”起来,图表图像与数据的加入帮助受众更轻松地理清逻辑,读懂文章。数据新闻的多媒体载入为搭建叙事场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受众带来了更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充实了叙事话语,使抽象的叙事文本更为直观。数据新闻作为一种融合新闻,创作者通过动静交互、图表结合等视觉装饰为辅助,构建了一个利于叙事的场景。《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后,半岛局势更紧张了》的内容背景是讲朝鲜在第五次核试验后,中美俄日朝韩等国家对此事的态度和立场。《数字说》的作者将涉及到的国家放在一个聊天群里,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将不同国家的政治态度呈现出来,同时还加入了搞怪的表情包,逼真的微信聊天环境搭建让受众更有沉浸感。《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以数据地图的形式展开可视化叙事,通过卫星定位,在地图中标注出事故发生地及周围管道布局,同时界面上辅有记者现场采取的事故照片与视频,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呈现让受众更真切地感受现场,刺激着受众的多重感知,让叙事接受变得更加立体多元。叙事场景是数据新闻的具象符号,通过环境的搭建向受众传送文本内容,赋予用户更多的自主权并融入新闻,而非被动地接受新闻所传达的信息。

另一方面,将互动技术加入到新闻叙事中去,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设计深度参与到文本互动中,实现对数据意义的深层理解。也可以说是叙事接受渐趋个性化,互动技术的赋权给予了受众对叙事文本接受更多的选择权,其实这也是数据新闻的本质所在,引导受众自主进行传播活动,受众不同,所得到的叙事文本就有所不同。例如,数据作品《反腐·187 张面孔》完整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的进展与成果,以中管以上级别的落马官员作为切入点,既有整体分析也有个案梳理。首先按级别对落马的187 名高级干部进行整体介绍,然后从地域、时间、违纪情况、罪名信息、刑期五个维度分析。受众进入页面操纵鼠标自由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这种多元素的环境搭建对数据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从而呈现出完整、立体且内容充实的作品。此类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数据新闻在确保深度、角度的基础上,有效强化了新闻主题,简化了受众的解码过程。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讲,数据新闻的叙事能力是传统新闻无法企及的,更立体、更直观的表现力让受众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更容易接受,给受众带来了更舒适的阅读体验。财新网的《数字说》在数据新闻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数据挖掘、分析、制作方面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借鉴。在未来,信息数量内容越来越庞大复杂,新闻报道必须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学会用数据说话,以可视化的方式更好地呈现数据所想要表达的关系与意义。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数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