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下《咬文嚼字》年度流行语的研究

2023-06-12 13:13陆晓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网络流行语

陆晓媛

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网络流行语反映时代的文化,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本文意欲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依据沈家煊(2006)提出的“糅合”和“截搭”,选取《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中四个为例,对其意义进行阐释,以探究其意义生成机制及使用动因,本文将动因归为受身份认同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 糅合 截搭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汤玫英 2010:76)。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等特征(王仕勇 2012)。《咬文嚼字》杂志对2021年度流行语评选的三个标准为: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秉承规范理念。据此,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语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概念整合理论发展于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王文斌 2004),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即后台认知的东西(Fauconnier & Turner 2002:34)。沈家煊(2006)认为汉语构词以复合为主,在汉语语境下将概念整合分为“糅合”与“截搭”。本文意欲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以《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为例,对网络流行语的意义进行阐释,以探讨其意义生成机制及使用动因。

一.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是特定时间内传播迅速且广泛的术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流行语反映了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及民众所关心的事物(Chen 2019)。因此,网络流行语反映时代的文化,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模因论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将模因比作基因,用于阐释文化进程与规律。Blackmore(1999)指出任何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Chen(2019)以模因论为理论视角,对比模因和网络流行各自的特征,探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成因,其结果表明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特征是其流行的首要原因,另外,网络流行在其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变体。以模因论为视角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多数探讨网络流行的传播成因及网络流行语的演化进程,而忽视了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

第二,对网络流行语生成方式的探讨。曹丙燕(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文字语言,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对日常交际语言的一种变异。张蓓、韩旭(2017)聚焦于研究热点新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指出其产生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热点新闻引发受众关注;第二步,新闻文本被受眾自主解读;第三步,新闻内容关键词得以提炼。郭玉梅(2017)在其研究中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来源、生成方式。此类研究探究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但是较为宽泛,没有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

第三,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探讨网络流行语。胡予曦(2020)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隐喻理论来解释“柠檬X”产生的认知机制,分析其内涵义、风格义、感情义和反射义。但是该类研究仅聚焦于单个或单族网络流行语。于建波(2021)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的理论视角,阐释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机制,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其研究没有从“糅合”和“截搭”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流行语。

综上所述,多数的研究从模因论、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探究其产生、传播、演变的成因。但是现有研究过度强调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演变成因,较少关注其生成机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生成机制更占少数,且鲜有研究运用概念整合中的“糅合”和“截搭”来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鉴于此,本文将依据沈家煊(2006)提出的“糅合”和“截搭”,来探讨《咬文嚼字》年度流行语。

二.理论框架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作概念合成理论,由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提出。该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Fauconnier& Turner 1996:113)。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王文斌 2004)。

该理论提出的“四空间”模型认为语义生成的概念整合系统有四个关键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一个整合空间。各空间之间以跨空间映射相互联系。

在类属空间中形成以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共有的抽象结构为基础的普遍结构;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也可以将独立元素投射至整合空间。经过跨时空投射,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元素部分投射到整合空间,再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形成层创结构,新意义和新概念也由此产生。因此,整合空间比所有输入空间小,也比输入空间大(Fauconnier& Turner 1995:186)。整合空间比输入空间小是因为仅部分元素投射至整合空间,比输入空间大是因为整合空间中产生新概念及新意义,为输入空间不所有,新概念的获得是人们潜意识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网络根据映射方式不同分为: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

沈家煊(2006)认为汉语构词以复合为主,在汉语语境下将概念整合分为“糅合”与“截搭”。区分“糅合”和“截搭”最主要的是看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之间是“相似”还是“相关”。糅合为基于相似性的整合产生浮现意义,两个概念形成a:b=x:y的矩形方阵;截搭为基于相关性的整合,概念之间有某种联系,形成ab~xy的线形链条,有些词语的整合包括糅合和截搭。另外,沈家煊(2006)提到糅合造句的方式跟糅合构词的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以《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中四项为语料,探讨流行语意义的生成机制及使用动因。

三.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整合分析

合成词语的语义并非是其组成部分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概念整合后产生的意义。该部分将选取《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中六项进行概念整合分析。

1.“躺平”的生成

输入空间1为“躺平”,原意为平卧着休息,输入空间2为一种顺从心理,即对于别人的任何行为都采取不反抗、不反应、不努力的态度。顺从心理和躺平都给人以放松、不劳心神、休息的感觉,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具有相似性,因此两个空间在该相似性的基础上投射至类属空间并以跨空间映射的方式相互联系并投射到整合空间进行完善。在整合空间抽取“躺平”的形式和“顺从心理”的意义,糅合形成“躺平2”。另外,“躺平”的映射方式属于单域型网络,即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的框架,其中一个将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继续在合成空间中运行(尹铂淳 2013)。输入空间2为“顺从心理”的框架,输入空间1为“躺平”的框架,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选取输入空间1的框架,用“躺平”理解一种顺从心理。表示当代年轻人面对各种压力“一躺了之”的态度,但其实质起自嘲的效果,以反抗当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和与同辈间高度“内卷”的竞争。

2.“野性消费”的生成

可将糅合分为两类,非类推糅合和类推糅合,a,b,x,y四项齐全的为非类推糅合;y项空缺x和b项糅合而成之后才能填入的则是类推糅合(徐奋奋 2019)。因此“野性消费”为类推糅合,输入空间2中a项为一种行为,输入空间1中x项为“野性”(括号内为词项,非括号为概念)的概念,a和x具有某种相似性,即两者都有“不受约束”之意,a和b具有相关性,因此y通过仿拟b的形式形成“野性消费”,“野性消费”和“冲动消费”之间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相似性。“野性消费”构建的映射方式为单域型网络,用“野性”之义理解“消费”,“野性”的框架投射到了整合空间。“野性消费”的流行始于今年河南洪灾,鸿星尔克捐赠5000万元物资赈灾,网友知道此事后纷纷表示十分感动,去其直播间表示支持,并扬言要野性消费。因此,结合具体语境得知其浮现意义为网友为表达感谢的爱心行动,支持其产品的心情。类似的词还有“隐形贫困人口”“点心男”“学神”“学渣”“蜂巢城市”。

3.“赶考”的生成

今年的流行语中的“赶考”不同于其以往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的意义,即隐喻中国共产党将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迎难而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输入空间1为“赶考”,指各类参考人员前往参加考试,构成元素有参考人、时间、出发点、目的地、目的等。输入空间2为“党解决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过程”,指党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勇担今天的使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因此两个输入空间具有相似性,比如参考人和党相映射;在目的方面则表现为赶考为了参加考试,解决试卷上的难题,最后通过考试,党解决困难和挑战,最后实现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两者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投射至类属空间,再到整合空间进行完善,最后糅合成“赶考2”,“赶考”生动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定态度,展现了其一路披荆斩棘,在探索中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因此,“赶考”具有把使命交托给党人民无需担心的浮现意义。

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成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多次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都有提到,甚至此次位居《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排行榜榜首。从整合的角度看,该句子涉及两个概念,第一个为“百年未有之事”,第二个为“有大变局发生”,两个概念之间没有相似性,但是有相关性,即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为截搭整合,即“百年未有之事”+“有大变局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的含义为“动乱不安定的局势”,该句具有“警示”的浮现意义,但是本身并不包含“警示”的字眼,而用“变局”一词来转喻危险的境地,提醒人们面对当前局势要谨慎。因此该句是在警示人们我国发展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动因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体,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不同变体往往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形象或地位(陆小鹿 2015)。网络流行语也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杨青 2012)。该部分对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动因进行分析。

第一,人们的语言选择受身份认同的影响。网络是当代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徐奋奋 2019),但是网络平台又不同于现实空间,缺少相关的辅助手段,比如副语言,网络空间由此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概念整合就是重要手段之一。整合过后的词语和句子多数既保留了其标准含义,又基于网络空间创新需要生产出为原本不所有的意义。人们是否接受创造出的含义会影响身份的社会认同,能否正确理解包含新义的话术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一阵营、范畴的重要标志。

第二,人们的语言选择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变动会带来人认知的变动,人观察到社会现象有所变动,便会对其进行概念化,整合形成新概念。“趕考”的概念也存在已久,如今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赋予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迎难而上的意义。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人们认知发生变化而整合形成新概念,最终使用符合当时情境的语言。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王文斌 2004),在网络语言创新中普遍存在,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其整合方式分为“糅合”与“截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选取《咬文嚼字》2021年度流行语中四个为例,探究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认知机制,探讨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动因,将动因归为受身份认同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以及实例分析,为探讨网络流行语生成提供思路。但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对所有本年度所有流行语进行分析探讨,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没有展开,比如从概念整合组合、完善、拓展的角度分析流行语以及根据映射方式的不同对流行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 1999.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hen, W. 2019. A Study on the Network Catchphr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0: 190-196.

[3]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30-35.

[4]Faueonnier, Gb& M. Turner.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 In A. Goldberg (ed.).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CSLI publication. 113.

[5]Turner, M & G, Fauconnier .1995.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0:183-204.

[6]曹丙燕,2011,從“神马都是浮云”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J]. 《传媒观察》(11):9-11.

[7]曾润喜、魏冯,2016,强势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及流行理据 ———基于“你懂的”八年进化轨迹的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91-96.

[8]郭玉梅,2017,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42-144.

[9]胡予曦,2020,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柠檬X”[J]. 《现代交际》(23):78-80.

[10]陆小鹿,2015,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 [J]. 《外国语文》(6):70-74.

[11]沈家煊,2006,“糅合”和“截搭”[J]. 《世界汉语教学》(4):5-12.

[12]汤玫英,2010,《网络语言新探》[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3]王仕勇,2012,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5):7-12.

[14]王文斌,2004,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 《外语研究》(1):6-12.

[15]徐奋奋,2019,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J].(4):111-116.

[16]杨青,2012,新认知语用学对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的阐释力[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03-106.

[17]于建波,2021,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机制[J]. 《语文建设》(17):67-69.

[18]张蓓、韩旭,2017,热点新闻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J]. 《新闻战线》(8):51-52.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网络流行语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