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职古诗词文化传播

2023-06-12 13:13李瑶王晓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传播传统文化

李瑶 王晓娟

内容摘要:2016年引发了社会范围内全面学诗的热潮,中华优秀传统古诗词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宣传古诗文化。让高职学生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者,可以提升、培养文言阅读能力,并进而形成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大有益处。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创新 传播 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至今已经连续开了七季,节目引发了社会范围内全面学诗的热潮,一时间,中国古诗文成为了年轻人的流行文化。[1]

一.《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全民学诗热潮

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古诗文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其魅力完全可以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因为今人古人的情感是相通的,都反映出同样的爱恨离愁、对人性的思考,对山水自然的欣赏赞美等。

1.新媒体平台推广“诗词文化”的热效应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依托新媒体平台,古典诗词被大众从文献与书本当中走上了荧屏,以更加生动和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代表者。[2]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中,对于大众渴望获得的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等等,通过技术手段和现代传媒营销手段,扩大应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既能够实现了文化记忆的赓续传播,也能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视听技术的结合使得更多的古典诗词以更鲜明的特色和更具新意的表现,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2.高职学生学习古诗文化的意义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作为高职学生,学习古诗文化,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者,让中华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这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璀璨于世界民族之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倘若没有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那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就是有缺陷的。要想成为大工匠,就应该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中吸取足够的能量。中国古代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诗文经典,充满着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的价值理念,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因此提升、培养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并进而形成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高職教学融入古诗词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高职学生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热衷于外来文化,却越来越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3]因此,将高职教学融入到古诗词文化传播中去大有必要。

1.高职古诗词文化传播现状

高职生进入新的校园后,在继续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仍然有大量的古诗经典著作选读内容。有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就是要学专业技术,把学习时间耗费在唐诗宋词等学习上,相当于是浪费时间。这种观点和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高职语文的古诗词学习对高职生的养成教育和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被忽视。

传统古诗的经典的意义在于起内容的精炼、语句的凝华和形式的优美,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朗诵、背诵古诗、欣赏诗词、模仿写作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对高职生来说,古诗词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能够更好地培养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其树立戒急戒躁、端正生活态度,而且重要的是学习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也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生活价值观念,进而提高高职生的整体素质。

2.高校语文课标思政要求、高校育人要求

高职院校应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宗旨,聚焦教育专业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开始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提升阅读、写作、赏析等能力和树立人文精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实际学情,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以主题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价值观的主题,通过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探究,对个体的命运与生存意义价值的关注,凸显人文素养的核心。

例如学习爱国主题诗篇《无衣》,以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认识旧时代与旧社会,感受新时代与新中国,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职学生。引导学生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植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做有理想追求的新时代有为青年。深度挖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情感价值认同,内化能力和修养。例如在“家国情怀”“理想追求”“挚爱深情”等主题阅读中,锤炼学生综合能力,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厚植爱国情怀,激荡青春梦想。

三.《中国诗词大会》中对传统诗词的品味

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本身就是一部部凝聚古人智慧的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的情趣和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在这个目标上,带领大众一起品味。

1.音义结合的朗读

古诗词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琅琅上口,意韵十足。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缠绵,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豪迈,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经典,在诵读中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人情怀,让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让经典跨越时空成为新时代的“潮文化”。

作为电视节目,比如《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其中《经典咏流传》是把古诗词唱出来,便于人们记忆,其中有不少的名曲,如《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好听的。诗言志,歌咏言。传统古诗词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国诗词大会》的诠释,让大众对于经典的中华传统古诗词更加了解,进而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知。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比如殷怡航、武亦姝、雷海为、陈更、彭敏等,他们在节目中,怡然自得,读诗背诗的韵味,引发了全民的效仿和关注。大家一下子觉得,原来在古诗词的吟诵过程中,有着十足的欣赏性。于是,大众纷纷参与进来,在琅琅吟读中华传统经典诗词的社会,诗歌蕴含的情感也能够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可以说,诗词大会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诗心,激发了大家的创作心,从而让诗词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乐章。

2.情感体验的诗意表达

在我们生活中,古诗词其实就你看到的某个风景或拥有的某种心情,只不过千百年前的作者用古诗词的形式,将其贴切地表达出来。而我们现在朗读或者吟颂的时候,就是结合自身的情境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情真意切之余充分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比如说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历代文人的笔写下了多少不朽的篇章,引申了多少离别的优美的意境与景象。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除了“长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景外,我觉得最击人灵魂深处的仍是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的人生经历,一个的写作风格也会由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柳永、李煜等。柳永的词作之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主要在于他把一对恋人的别情,写得含蓄委婉,千回百转,真切人微,细腻动人。诗词中,句句有情景,切切之意交融,以虚实相互结合起来,把惜别不舍的感情波澜推向了高潮。而正当高潮掀起之时,全词戛然而止,余音缭绕,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艺术技巧非常高明,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创造了一个完善的意境。

3.人文内涵、家国情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节目,但一定意义上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强势回归。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宣传领域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在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软实力。连续七季,《中国诗词大会》都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载体。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诗词、毛泽东诗词,在潜心挖掘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中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出处典故、文化内涵、家国情怀等,让阳春白雪的古典诗词走进了大众的眼中心中。古诗词传统文化因此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也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拨大众媒体的眼球,让大家既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也看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美好,从而让我们大家对诗词更加亲近、对国学经典更加热爱。[4]

4.思政元素、三观培育

《中国诗词大会》并不是单纯的一档娱乐节目,其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于爱国主义诗篇的吟诵,还是对于思乡、恋家、念亲人的描绘诗篇,句句里都是一种宣泄,是一种宣扬。这档节目培根铸魂,以诗词为媒,为时代而歌,激发了亿万中国人亲近传统文化的热情,掀起了全民学习中华经典诗词的一轮轮热潮,也唤醒并增强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凸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整体来说,古典诗词因节目而大火,也折射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更显现出大家在阅读、鉴赏古诗词中筑牢了文化自信。它将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血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的文化涵养,让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观众的认可,也让文化自信在人们心中不断生根。

四.高职古诗词文化传播路径

从教学主体来看,中华传统古诗词的教学对象依然离不开学生主体。作为高职古诗词文化传播的路径,教学形式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学习古诗词本身也有较多的路径可供选择。

1.回归传统、吟诵诗词

《雨霖铃》这首词是柳永的著名词作之一,写的是男女惜别时难以割舍的离情,着重写女子送别悱恻缠绵的至爱深情。时间是暮秋的傍晚,地方是京都郊外的长亭。《雨霖铃·寒蝉凄切》写于作者第四次落榜,在词中寄托着他自己的生活和感情。此时的柳永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却还是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

诵读时用重音来突出“凄”字,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均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吟诵的时候,感情真挚。因此,吟诵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吐字清晰,节奏分明,行腔自然。在其中充分感受作者的情绪,由静到动,由景到人,念出那种依依不舍,品味那种痛得让人身临其境,感其情,悟之痛。本質上来说,古诗词文学绝对不是现实白描,而应该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一种拔高,是作者对于未来基于现实的升华想象。

2.以诗会友、陶冶情操

拥有一颗诗心,活出一方诗意,让人明白诗词就是力量,启发着观众将诗心作为一种生活指引,将诗意作为一门生活哲学。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打造出《经典咏流传》《衣尚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同样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日常之物为载体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传承通路。[5]可见,当传统文化以崭新面貌嵌入大众生活,并逐渐成为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传承将会涌入更多血液,其发展也将打开更大局面。

飞花令文字游戏中,呼朋唤友,品味古人的诗词之趣,享受“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般的文雅兴致,既能领略古代的风土人情,还能深化友情,共同陶冶情操。古诗文字中承载着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细品诗文,在字里行间中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注重意象的色彩。色彩的明暗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枯藤、老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等这几种色彩灰暗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3.品味意境、学诗作画

“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是王维的一首诗,《汉江临泛》,其妙处在于描绘出一幅浓妆艳抹的好气象。

王维的诗素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一篇正是以画的笔法、画的境界写诗的成功之作。诗人擅长使用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比如王维《鸟鸣涧》这首小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正是一幅格调清新、境界开阔的水墨山水图,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数媒、动画等专业的学生在作画中,可以留意诗词意境,感受诗中的动静结合象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诗中“花、月、鸟”这些拟动态的景物,在画中逐层呈现出来,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4.信息技术、情景教学

信息技术是新时代下,新技术条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中运用信息技术,本身就将文字与情景模拟结合起来的一种多维度教学形式。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词是与当下勾连最密切的元素之一。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期待看到更多节目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让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参照《中国诗词大会》所精心设计的比赛环境和赛制程序。在一环紧扣一环中,让其他人和选手有效互动起来,共融并精准找到知识基点,而后又在此基础上通过环节设置和内容表达的创新巧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诗词小剧场的环节,没有就诗词而论诗词,将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与历史典故娓娓道来,用历史细节为广大观众勾勒出永不褪色的时代诗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东方意蕴和中华风骨内涵其间,历经七年锤炼的《中国诗词大会》为我们赏析品味传统古诗文化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鲜活样本。诗可怡性,诗可明德,品读古诗可以读出一个人的品性。例如鉴赏《满江红写怀》,可以读出岳飞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感受诗人的品质和人格,这对于塑造高职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汪冰莹.泛娱乐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类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2(4):11-12.

[2]陶蕊.诗词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探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汉字文化,2021(4):21-22.

[3]周健.古詩词英译研究与文化传播——以《楚辞》英译研究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31-32.

[4]葛文杰.诗词文化,焕新之道——《经典咏流传》之诗词文化传播策略及启示[J].传播与版权,2020(3):23-24.

[5]常民强.新媒介环境下华夏文明传播的路径创新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为例[J].华夏传播研究,2020(12):22-23.

(作者单位: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传播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