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婷
内容摘要: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皇帝新装》一课,以其鲜明的文体意识、创新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方法、扎实的课堂效果,成为了课堂经典。这一课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本文即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探析肖老师是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以达成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肖培东 《皇帝的新装》 教学方法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笔下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文章以夸张和想象的笔法描绘了一出荒唐可笑的闹剧,表达了作者对成人世界里的习惯与传统的强烈谴责和对孩童般纯真品质的美好追求。一个破绽百出的谎言,最终发展成一出游行丑剧,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教学此文,多数老师用小说的方式进行阅读,以“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究”的模式来教学,无形中忽略了《皇帝的新装》作为经典童话所具有的文体特征。肖培东老师则独具慧眼,以“夸张”的文体特征为主干,支撑起了整课教学。设计“明确夸张的文体特征——寻找“夸张”细节——聚焦最“夸张”处探究——写话表达“夸张”的教学框架,切实让学生走进童话的文体语境,用童话的方式阅读童话。
语文教学,无非两件事,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前者涉及教学内容,后者讲究教学方法,合宜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堂有效真实的课也难以实现。肖老师《皇帝的新装》一课在教学内容上已直观地给了我们许多教益,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本文意在探讨的是,肖老师选择了何种教学方法,及如何运用,从而高效地引领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提升阅读能力。而教学方法的使用,必然要与教学内容契合,换言之,教学方法的使用受限于教学内容。因而,梳理出教学内容是探讨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分析可得,《皇帝的新装》一课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一是学习童话“夸张”的文体特征,二是领悟童话的主旨。本文将围绕两点核心教学内容,分别探究此课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及其运用的有效性,以期获得在“教学知识”上的启发。
一.学习童话“夸张”的文体特征
(一)问答:在阅读经验中提取“夸张”
要将“夸张”的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就要引出“夸张”。而如何引出?肖培东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问答法,引导学生在自身阅读经验中自主提取了“夸张”的语文知识。
课堂伊始,当学生自信地回答出《皇帝的新装》是童话后,肖老师紧接着追问:“问题来了。以你的读书经验,怎么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看似简单的一问,仔细推敲却大有讲究。首先,于无疑处生疑。“问题来了”:《皇帝的新裝》是一篇童话,可为什么是童话?学生只知文本是童话,但或许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为何属于童话,这一问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处。用孙绍振的话来说,就是在学生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望不得知的地方上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更多的奥秘。其次,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发问。不是问“那童话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而是问“你怎么判断《皇帝的新装》是童话?”以生为本,紧贴学情浅浅发问,更有利于师生对话。最后,提供支架精准发问。提示学生链接以往的阅读经验,不仅让学生有方向地思考,也锻炼了学生归纳和提炼的能力。可见,肖老师以巧妙的追问,自然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在平等对话中纠正、明晰学生的感性认知,再以定义呈现,关键词强调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于是,童话“夸张和想象”的文体特征就在师生合作下提取出来了,不同于直接呈现童话的文体特征,问答法的运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自觉地处在童话的文体语境下进行理解。
(二)朗读:在文本情境中体会“夸张”
提取出“夸张”后学生还只是在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了童话的文体特征,而要让这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真正走入学生的心,就应回归文本,并避开理性分析,以主体建构、融于生命为目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因此,肖老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夸张细节,以朗读为方法,引导学生贴近语言,深入情境,获得对“夸张”的阅读体验。
《皇帝的新装》一课,朗读不仅契合童话这一文体,也符合学情。更重要的是肖老师的朗读教学从帮助学生明晰语句所指向的夸张点,到抓住关键处品读,再辅以形式多样的朗读,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凌空蹈虚,而是切实地让学生在具体细致的朗读中体会了童话“夸张”的文体特征。具体而言,肖老师的朗读指导发挥了三处作用,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指向潜心会文。其一,以析促读,以读促析。要体会“夸张”的表达,就先要理解语句所呈现的夸张之处,唯有如此,朗读才不至漫无目的。肖老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一次总结、每一次追问,都是在帮助学生明晰对语句为何“夸张”、何处“夸张”的认知,从而深化理解,并有目的、有抓手地进行朗读。其二,化身人物,入情入境。只有走进文本,化身人物,才能深刻感受到“夸张”的表达效果。所以肖老师指导学生对关键字词或予以重读,或拉长语气,或大声喊出来,在突出这些字词的表达中学生就已置身于那荒唐闹剧中。此外,也注意调动学生的想象,用“镜头”“读的时候要很真实”等语言来提示学生想象皇帝穿新衣的画面,并“在读的时候也转一转,扭一扭”,配上动作的朗读近于表演,让学生对皇帝虚伪的心理和滑稽可笑的行为有一个设身处地的理解。其三,紧扣夸张,以点带面。通过朗读“夸张”细节,学生走入童话荒唐的闹剧,感受了嗜好新衣、昏庸无能的皇帝形象,认识了巧舌如簧、贪图钱财的骗子,看到了愚蠢虚伪、人云亦云的看客……可见,立足“夸张”的文体特征,学生在肖老师浅浅地朗读指导下逐步深入文本情境,感知人物形象,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正如肖老师所言:“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朗读指导,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文本深处的路。
(三)读写:在想象表达中运用“夸张”
肖老师可谓深谙语文教学的法门,注重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切实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学生明确夸张的语识,并在大量的朗读中进行切身体验后,肖老师再请学生发挥想象,为童话设计一个新结尾,意在通过设想结尾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夸张”的表达,真正内化语识。可以看到,学生的练笔,大多是对原文结尾的同义表述,少数将诚实的品质也赋予了百姓,确是在童话的语境下想象,合理得夸张。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想象与原文出入不大,并无新意可言,但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对原文想象的认同与理解,孩童纯真的呐喊,荒唐闹剧终于结束,安徒生所寄寓的美好追求也是学生们的期待。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基于原文的想象即是对文本正确理解后的倾吐。
及至课末,学生对于童话“夸张”的文体特征已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首先得益于肖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精心选择和恰当运用。不难看出,这些教学方法也同样运用在了一般的课堂上,但为何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就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细细想来,就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情,对学生的回答巧于点拨和引导;在于朗读指导细致、具体,扎扎实实地在语言文字上来回行走;在于读写的训练是基于学生对“夸张”的正确理解。可见,肖老师的运用,更活一点、巧一点、细一点,课堂效果也正因在这“一点”上的着紧用力而大放光彩。
二.领悟童话的主旨
(一)理解闹剧的本质
1.问题探究:成人导演了这出闹剧
探寻闹剧的本质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理解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针对这个难点,肖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得的最主要因素你认为是谁?问题上承前一环节找寻夸张,肖老师聚焦文中最夸张最荒诞的细节——文章结尾处的“裸奔”,顺势转入对这场闹剧导演的探究,从这一点看,教学环节衔接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而从教学效果来看,问题本身是如何有效达到预设?首先,问题有明确的指向,即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有目标、有抓手地回溯文本进行自主思考,在比对不同人物中确认导致荒唐闹剧上演的最成功因素。其次,主问题的设置覆盖了众多细碎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中,教师是作为引导者,适时提示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性格等描写,以追问、评点的方式代替了可能呈现的杂乱的碎问,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入。最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下发现奢侈昏庸的皇帝、虚伪愚蠢的大臣、骗术高明的骗子、人云亦云的百姓都是促成荒唐闹剧上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肖老师“是所有的人吗?是所有的什么人?”的追问下,学生进一步得看到了那位美好纯真的小孩,也明白闹剧的上演,是因成人而起。可见,不同于其他课例中机械地让学生逐一分析每个人物,并归纳出特点,肖老师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效地支撑起了整个教学环节,覆盖了不必要的碎碎问;也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且师生对话不仅引导着学生思考的方向,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值得注意地是,这一过程肖老师始终紧贴文本,不仅指示学生将涉及人物心理的词语划下来,而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讀,意在让学生于体验、感悟中加深理解。
2.文本细读:走进成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至此,学生对每个人物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应该从人物的不同动机中看到促成闹剧的共有的、本质的东西,多数教师选择的是归纳提炼法,引导学生从众多原因中筛选,最终锁定到一个主题。
肖老师则巧用文本,运用“都”字句,在人物分析和闹剧本质探究中架起了一座有效的桥梁,让学生更自然、更扎实地理解到了闹剧发生的本质原因。具体而言,对“都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巩固了旧知,强化学生对闹剧是由所有成人共同上演这一认知的理解;一方面是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这场闹剧所体现的成人固有的、共有的人性弱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肖老师观照学情,抓住学生易忽略、误解的地方及时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百姓作为“无权无势”的成人群体也不可避免拥有的虚荣心理。因此,基于对“都”字的理解,学生才能进行肖老师设计的填空练习,透过新装看到闹剧的本质。
可以看到,肖老师是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在对“都”字的自主发现、交流探讨中逐步领悟到新装的意义,看到新装下成人的心装,这一教法避免了脱离文本得分析,避免了抽象得理解。
(二)比较阅读:领悟纯真的可贵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对小孩的纯真品质只是如同获取信息般看到了,而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启发才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文本寓意,那该如何让学生有深切地体验?最朴实、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回归文本,回归阅读。在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结尾的想象后,肖老师紧接着展示了自己基于文本的改写,认知结构矛盾所引起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而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建构了对纯真可贵主题的理解。
既然小孩的纯真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那若是连小孩也失去纯真了呢,这个世界会如何?肖老师看似违背童话本义的想象,其实最能引起学生深思,于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纯真的可贵。当然,这离不开肖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主地发现两种结尾的不同,并且是先请学生评价结尾的好坏,在尊重每位学生的阅读体验外,也考察了对结尾的认识和理解。再以“现在有小孩子会说假话了,他们是怎么学会的?”一问激起学生思考,在教师创设的“小孩说假话”情境中深感成人世界复杂的恶性影响,于是学生们对在场大人所说的话也才是倾情流露,肺腑之言。从“评价”到“为什么”,肖老师的引导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情感规律,也能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主动表达和思考,足见肖老师每一问设计的匠心。
不难发现,肖老师没有采用言语总结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掌握主旨,而是注重将知识渗透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悟,且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更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强化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
分析《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对“领悟童话主旨”这一内容的教学,最直观的感受是肖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于是,课堂始终充满活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语文知识在无形之中内化,语文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此外,肖老师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解读是教学方法运用贴切有效的前提,主问题的设计可谓问到精妙之处,问到关键之处,提纲挈领般地引领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分析;“都”字句的发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透过皇帝的新装看到了成人复杂的“心装”;而肖老师立足文本寓意的改写则激荡起了学生思维的漩涡,促使学生向人性深处思考。
综观肖老师在《皇帝的新装》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每种教学方法各自发挥其作用,但又相互融合,共同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实、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浅浅地教语文”,肖老师《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教学方法的选用,既立足语言,也紧贴学情,真正做到心里有文本,眼中有学生,让语文教学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