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悬念设置作为小说教学的切入点

2023-06-12 05:34侯寓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祝福鲁迅

侯寓桁

内容摘要:在小说之中设置悬念,使故事变得更为幽深莫测,使情节变得更加跌宕起伏,是广大作家都较为喜爱的一个写作手法。《祝福》中体现了鲁迅利用传统悬念设置艺术,在叙事建构中广泛采用多种悬念设置手法。以悬念设置进行《祝福》教学切入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饱满立体,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叙事学关于叙事人称的理论分析限知视角所产生的悬念帮助学生构建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再次通过叙事学中的时间倒错理论分析倒转叙事时间使故事叙述跌宕起伏,悬念频出的妙处,引领学生体会小说情节的设置艺术。最后,引入修辞学理论阐述设置人物所引起的悬念,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小人物,不忽视任何一处文章细节。

关键词:鲁迅 《祝福》 悬念设置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在现当代作家群中,悬念设置的手法被广泛的运用。鲁迅在《祝福》中充分吸收传统悬念设置艺术,巧妙运用限知视角、倒转叙事时间、安排反常情节等技巧,使《文城》成为运用悬念设置技巧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所谓设置悬念,是指小说在叙述情节时,采用迂回拖延的办法,设置疑团暂不解决;亮开谜面,藏起谜底,以唤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兴趣和急切期待的心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虽然悬念往往设置在小说故事情节中不同的部分,有时会使读者感到茫然或无法理解,造成阅读困难的状况,但是设置悬念其实并没有打破情节之间的关联,反而能使情节更加环环相扣,从而更加迫切的想知道造成结局的原因和经过。也可以采用限制视角,将读者目光锁定在书中的人物之上,与整个事件的因果产生疏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更加疑惑丛生。

一.通过分析限知视角架起学生与作者沟通的桥梁

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设置悬念,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说技巧。“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通过语言来描述故事情节时,所采用的特定角度。我们通常在语法上有第一人身(例如‘我)第二人身(‘你)和第三人身(‘他)之區别。第一人身被定义为说话的人,第二人身被定义为说话的对象,第三人身则被定义为说话关涉到的事物或客体。叙事学上也可以做出同样的区分,我们可以说叙述者是第一人身,受述者是第二人身,叙事所贯彻到的事物或客体是第三人身。”[2]叙述者的视角变换,经常用不同人称描述来体现,在不同的人称之下,读者的视角往往受到故事之中叙事者视角的限制,因此,叙述视角实质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物与故事之间产生的链接。“先锋作家的叙事视角源于创作主体,其观察人物,编织情节,叙述故事,多是从创作主体的审美出发,强调个人的自我感觉。”[3]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任何一段情节、一个事件、一个冲突,不同的人物去叙述,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因此落入读者的眼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在文学界,对于叙述视角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主流领域将叙述视角主要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多重视角交错。

“在叙事学中,叙事中任何代表着某叙述者的形象、态度、他对所叙述内容之外的其他世界的认识,且并非他对他所述之事的解释和对其重要性的评价的信号都构成‘我的信号。叙事学中叙述者可以明确称之为‘我,也可以不称之为‘我,他可以参与他所讲述的事件,也可以不参与,当他参与时,我们常称为第一人称叙事,因为这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这样可以将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和人物的第一人称明确区分开。”[2]但是第一人称的“我”并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主人公,还可以是插入在整部作品中的一段单独故事发展的主角,也可能是矛盾冲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就聚焦而言,第一人称叙述既可以作为叙述自我事后所认识与理解的讲述出来,也可以通过经验自我在经历中的更为有限的眼光叙述出来。[4]有一种视角叫做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它可以使叙述聚焦者的眼光都受到限制,有时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出现,有时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不论怎样的形式,其最终都会限制视角,起到引起悬念的作用。[5]在鲁迅《祝福》的开篇就通过“我”的固定人物内视角的叙述提前将祥林嫂死亡的结局告知给读者,但读者仅能从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第一视角得知祥林嫂的死因,却不知她是如何而死的,因此埋下悬念,大大增强了读者对下文情节的好奇之心。

《祝福》中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虽然并非鲁迅本人但是却承载着鲁迅先生的思考。学生在限知视角之下,将读者目光锁定在书中的人物之上,与整个事件的因果产生疏离,从而在阅读时产生思考。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向同学们展示叙事学理论中有关叙述视角的知识,引领学生仔细思考,作者在文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着怎样的作用,可以设置阅读讨论交流会,引领同学们仔细研读文本中有关“我”的情节,让学生们思考第一人称叙述引起悬念,不仅是情节的未知,祥林嫂人物命运的未知,更是“我”在祥林嫂命运的跌宕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的情节体现出“我”与鲁镇人民怎样的不同,“我”的来与去又暗示着鲁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等种种问题的未知。通过设置主题活动来解谜,使学生亲自见证着这个事件,关注到第一人称叙事的“我”决定了这个故事怎样的主题与意义。并且理解体会到作者通过限知视角,将读者的目光切切实实的与祥林嫂的目光交集在一起,这让读者身临其境,语言的力量已经在无形之中转化成为头脑中的映象,而且在种种不安的环境之下,读者只能随着“我”的视角看到情节的发展变化,慢慢解开“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谜题,揭开鲁镇及鲁镇人民的面具。

二.通过分析叙事时间设疑引领学生体会小说情节艺术

把握小说时间,对于研究小说的悬念设置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因为小说时间的存在,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明。一般来说,小说故事时间指的是自然发生的时间,因此比较单一固定,而叙事时间则是根据作者的心理思维,设计编制的,所以叙事时间有很强大的灵活性,并且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叙事者的需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一定有着合理的关系,作者能够利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对一个故事进行不同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审美效果。

我们在研究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悬念设置关系时,必须以故事时间作为参考,然后将小说叙事的时序、时距、频率作为必要了解因素。时序指的是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与故事在文本中所表现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二者的关系,故事时序较为固定单一,而叙事时序是变化多样的,当两者的发展时序保持一致的时候,可称为顺叙,当两者时序发展的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时间倒错或错位,出现所谓的倒叙和预叙。[6]作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叙事者的需求来灵活的调整时序,使之能够发挥作用,达到创作需求,实现创作效果。中国的传统小说大都以线性叙事来展开故事情节,传统的作家也都依照惯例,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规律的叙述,但是在中国的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的探索之中打破了这一格局,先锋派小说先是拆分小说时间的线性关系,然后着手研究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二者的关系,慢慢将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的一致性打破,完成了“时间倒错”。九十年代以后,先锋派作家们已经逐渐掌握时间到错的技巧,不再过分和刻意地扭曲时间,反而广泛的吸收西方叙事学理论,达到中西合一,充分利用时间到错,时序变化,实现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鲁迅是巧妙利用时间倒错的一大作家,他利用时间倒错来设置悬念,达到推动情节,埋下伏笔的作用,他十分懂得按照自己的感觉和内心的追求自由调整变换小说中的时间。此外,鲁迅擅于通过回忆使人物塑造更完满,并且他还比较注重建构心理的真实。由于时间的倒错产生所谓的预序和倒叙,把靠后的情节或者较晚发生的结局提前告知,然后重头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发展过程。预叙对于悬念设置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作者运用预叙可以大大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又能使悬念的设置巧妙自然,使读者在毫无察觉之下沉浸在故事之中。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中最善用预叙的手法,他作品之一的《祝福》在故事开头便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将祥林嫂的死讯告诉给读者,随后才以回忆的形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读者得知结局后,一定会思绪万千,十分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命运,从而在心头埋下悬念。“悬念是小说情节不可或缺的技巧,在叙述中可以由多种方法制造,通过预序和倒序限制视角描写等方式设置矛盾冲突。反常之事以及设置人物出场等方法都能产生良好的悬念效果。”[5]

教师可以从此处切入,通过设置任务主题,引领学生思考祥林嫂是怎样的人?“我”究竟有没有回答清楚祥林嫂的问题?“我”与“祥林嫂”是不是处于同一个故事时空?帮助学生体会鲁迅设置的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体会鲁迅在情节曲折中又自然而然的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教师必须严格注意,跳出“我”与祥林嫂的死是否有关的这一主题,引领学生思考“我”与祥林嫂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分析“我”是否为凶手,反而应该让学生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是一步一步累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够單纯判定为某个人或某些人就是杀死他的凶手,教师应当透过预叙的情节引领学生体会《祝福》中救赎与启蒙的主题,学会分析小说中预序的作用,清楚了解到预叙可以很好地将复杂的故事叙述完整,同时作者采用时间到错的叙事修辞,不仅可以打破小说叙事的平铺直叙,而且可以设置悬念将情节叙述地更加富有波澜,打破读者阅读时的乏味。“时间倒错”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叙事修辞策略,也是展现叙事美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因此成为了新生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体味鲁迅在《祝福》中利用时间倒错这一叙事修辞,提前预示情节的走向和人物命运,让过去和现在来回切换,一方面是为设置悬念,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故事趣味。另一方面让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体现情节设置的精妙。

三.通过分析人物设置悬念引领学生关注小说细微之处

“在情节的叙述中,人物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与悬念设置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情节中安排特殊的人物可以对故事的叙述起到伏笔的作用,一个新的人物出现往往伴随新事件,某一个新事件的出现就有可能对情节的整体局势起到反转作用,所以,情节中人物设置也是一种巧妙设疑的方法。”[5]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如果突然出场某个人物,将会让读者在紧张刺激的心情中更加速对情节变化的期待。因为人物的设置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尤其是在设置悬念之时,某个人物的突然出场或者提前交代结局,往往蕴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他的出场可能对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祝福》中的人物设置十分精炼,每个人物在叙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出场便是带着悬念而来的。例如在《祝福》中的柳妈,《祝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祥林嫂,还以极简约的笔墨塑造了另一些鲜活的小人物,尤其是柳妈,她在小说末尾处插入,且“涉笔”不多,却是小说走向高潮的“助推剂”,不可否认,柳妈是小说中还活着的祥林嫂,同样在封建礼教下隐忍苟活,但我们始终不可忽略柳妈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弱点。[7]教师可以设置讨论活动思考柳妈的人物形象,通过回归文本,讨论交流可以得知,《祝福》中的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她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关心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从精神上救赎祥林嫂。但是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在鲁镇众多众多小人物中挑选出柳妈作为出场角色是因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柳妈与祥林嫂的身份地位是相差不多的,但是柳妈却自身带着一种优越感去看向祥林嫂的不幸。作者在文中用“干枯的”“打皱的”修饰词来描绘柳妈的容貌可以看出她也是受地主所压榨的苦命人,但作者也形容柳妈是个善女人。柳妈对祥林嫂的善良,还表现在她对祥林嫂脸上伤疤的关心上。起先的时候,祥林嫂的悲剧的确也愉悦过柳妈的神经,振奋过柳妈的精神,柳妈和别的女人一样“特意寻来”“陪出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但是再好奇的神经最终也会麻木,柳妈须得寻求新的刺激,于是便开始“猎奇”于祥林嫂头上的疤痕了。鉴赏祥林嫂的痛苦,对柳妈来说无疑是最快乐的事,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柳妈不会以祥林嫂的痛苦为痛苦,反而以她的痛苦为快乐。[8]柳妈以迷信的说法,劝说祥林嫂去捐门槛来赎清罪孽,这样的行为动机我们虽无法定义为恶意,但的确心存疑虑,因为柳妈的话语间透露着幸灾乐祸与落井下石的感觉,此时又善意的劝说祥林嫂更让人不解其所为,也猜测着祥林嫂接受柳妈献计后,命运会不会有转机。我们透过后文的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到捐门槛这一举动并未让祥林嫂走出深渊,反而加速了她的悲惨命运。文中虽然没有对柳妈的结局进行交代,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拓展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柳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来进一步体会鲁迅在《祝福》之中设置人物的精炼和精妙。由此可帮助学生鉴赏鲁迅的人物设置的艺术,感受鲁迅透过人物情节的前后安排,将悬念提前引出,却在临近结局时才揭晓谜底的,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情节浮想联翩,却在不经意间将谜底自然揭晓给读者,此时前后文照应,故事情节贯通,彻底在读者的头脑中连成一幅清晰的故事网。在人物的安排上,鲁迅打破原本的逻辑铺垫,拉长因果联系,并且以清晰朴实的语言将人物性格特点暴露无遗,让读者在亦正亦邪的语言环境里,保持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在柳妈带来的悬念中,期待着下文的情节。

总的来说,鲁迅在《祝福》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悬念,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好奇之心,让人物命运变得扑朔迷离,故事波澜起伏不断,让读者时刻保持着好奇之心,在作者设置的巨大故事世界之中不断的揭开迷雾,寻找谜底。同时悬念的设置也使文中的人物更加充满神秘色彩,人物塑造更加丰满。悬念设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对《祝福》之中凸显出来的悬念设置艺术加以研究,今后也要在此基础上多多探寻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单元中其他小说悬念设置的奥秘,设置主题任务或讨论活动引领学生体会每一位优秀作者运用悬念艺术手法所创造的探秘、解谜、拨开云雾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吴科喜.设置小说悬念,情节扣人心弦[J].高中生之友,2018(19):8-9.

[2]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6.

[3]庞守英.寻找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价值[J].当代文坛,2003.

[4]张学军.莫言小说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21.

[5]张慧敏.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悬念设置技巧认知[J].汉字文化,2020.

[6]罗丹.小说叙事时间思维特点探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14):5-6.

[7]温兴标.不可忽视的“局内人”——《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3):154-155.

[8]高培存.柳妈的善良是把刀——《祝福》柳妈形象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15(08):2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祝福鲁迅
鲁迅《自嘲》句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