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秋
内容摘要:思辨能力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导向,但现有研究对思辨教学实践重视不够,缺乏对英美文学阅读等具体课程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标,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证实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譯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思考问题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黄源深1998, 2010)。鉴于此,外语界专家持续发声,呼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虽然外语界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有关如何培养这一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关思辨能力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一.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国内外语界对“思辨能力”这一概念的关注始于黄源深教授1998年对“思辨缺席症”的探讨。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纷纷参与讨论并呼吁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外语教学中,相关研究也随之丰富起来。这些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思辨能力模型构建、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构建和检验,以及改革英语专业教学以加强思辨能力培养。
在思辨能力模型建构方面,代表性成果有林崇德(2006)的“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等(2009)“层级模型”,但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不够。文秋芳在其层级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测量工具,并积极组织了一系列先导研究和测量工具修订后的检验研究。但量表只能反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且影响思辨能力差异的因素非常复杂,如何培养思辨能力、找到具体可操作的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黄源深(1998,2010)呼吁从英语专业的教学转型、课程设置、四八级考试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从而根治“思辨缺席”的顽疾。李莉文(2010)也指出,通过压缩技能课的课时比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孙有中(2011)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测试、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角度探讨了思辨能力的培养措施。文秋芳等(2011;2015)认为思辨能力是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思考了思辨能力培养,并进一步撰文评述了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林晓等(2017)提出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任务必须与整个大学、以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思辨能力培养任务相契合,并确定了理解、评价、扩展、应用和反思等五个大学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任务。黄淑琴(2018)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面临的困扰和出路。
这些研究和思考固然为思辨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缺乏针对性指导。综上所述,思辨能力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导向,这已经是外语界的基本共识,但现有研究对思辨教学实践重视不够,缺乏对英美文学阅读等具体课程的实证研究。
二.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英美文学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思维训练缺失导致教和学的“脱节”。尽管文学类课程旨在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但由于教学中缺乏对思维结构的观照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无法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思考、理解和批评,出现了教和学之间“脱节”的现象。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严重依赖参考资料,无法形成自我观点。
2.传统课堂形式导致思辨和创新能力缺场。英美文学阅读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文本分析为主,侧重知识的传授,并未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建构。知识的单向传授导致学习被动,难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
3.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运用的“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强化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这种盲从使学生容易陷入片面和非理性的思考模式,且无法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理论框架与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改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文学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英美文学新型教学模式,笔者构建了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教学法,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理论框架。通过先导行动研究,笔者掌握了国内外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结合“四层学习身份模型”“行动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育思想和“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交流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理论应用于构建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环境;将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四层学习身份模型”作为该框架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将行动学习的策略融入“四层学习身份模型”的每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行动学习理论中的“学生作为研究者”“行动中学习”“行动中反思”等理念,在以文本解码者、意义建构者、文本使用者以及文本分析者等身份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模式。英美文学阅读教学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方面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教学效果也应把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纳入观测范围,使学生在打下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总结,综合审视英美文学课程特性并在上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中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文学批评方法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首先,通过体验性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接着,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探讨中,通过习得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方法,如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等,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思辨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方法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深化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提升阅读鉴赏力。英美文学阅读课程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坚持产出导向和思辨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将语言与育人贯穿于课前、课内和课后各个环节。
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数字平台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内的有效学习做准备。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资料形式多样,包括微课,相关作品的阅读材料,基于作品改编的影像资料、文学评论、课件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料。在具体章节中,教学资料以任务点的形式呈现,学生需提前阅读或观看相关材料,做好笔记并思考章节里设置的相关问题,为课内的作品解读和讨论做准备。
课内实践阶段:课内教学主要采用对话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发放小测试,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以及对文学史的掌握情况,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解读。学生需运用课前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师生之间以讨论、交流、对话的形式解决重点、难点和一些延伸性的问题,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学生之间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
课后探究阶段:教师将教学内容延伸至思辨讨论,通过超星网络课程布置相基于思辨能力培养关讨论题,学生需提出个人观点。此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第二课堂,以读书报告和项目研究的方式,自选中外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和鉴赏,在提高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四.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笔者所在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实施了改革与实践。
1.“批判性思维训练+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在英美文学课堂上以学生思维训练为基础,文学文本作为实践案例,从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遵循思辨能力的原则,讲解论证三要素中存在的认知思维结构特点和各种逻辑谬误。在课堂内容上,选择英美文学中的经典文本作为范例,辅以文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义阐释和跨文化对比分析。笔者所在课程组将英语专业大三年级200名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对实验组的问卷结果显示,批判性思维训练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启发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讨问题为主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理性、开放地质疑传统解读。在讨论文学文本时,注重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断,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进行合理考察。通过分组教学、项目性研究学习方法等有效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讨论。同时,开展旨在提升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后实践改革。课后实践主要有两方面:文学批评写作和赛事实践方式(例如演讲赛、辩论赛、戏剧大赛和写作比赛)。通过课后思辨写作把课堂分析和论证固化成文字,是走向创新和批判性的高效路径。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演讲赛、辩论赛、戏剧大赛和写作比赛等赛事活动提供了实践和检验学生创新和思辨能力的机会。对实验组的问卷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肯定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3.多元化、思辨性教学评价改革。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简单输入和输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决定了考核方式需有别于以知识点考察为目的的传统考核方式。本课程组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效果评测,寻求检验教学成果的考核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增加终结性评价思辨题型,明确思辨评价标准,并结合思辨能力量表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CCTST)对两组进行前测和后测,运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同行及学生代表深度访谈,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对实验组的问卷结果显示,约有77.5%的学生将思辨能力与专业知识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本课程组以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为试点课程,初步构建并验证了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模式。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症”现象,该教学模式把文学教学从以理论教学和文本分析为中心转变为以通过文本分析培养思辨能力为中心,其实质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型文学教学方法。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英美文学课程之中,促进了大学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68-73.
[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5]林晓,何莲珍.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1):61-66.
[6]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3):49-58.
[7]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8]文秋芳等.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J].中国外语,2011,(3):4-10.
[9]文秋芳等.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基金项目:中陶會“十四五”规划“阅读与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中陶会2022JS0065);宿迁学院教学改革应用精品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英美文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宿迁学院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美国文学史》教学案例库”。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