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心
内容摘要: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余欢水,短剧热潮的掀起,反应了社会现象,以及人物模式的关系的打造与现实生活的写意,引起了受众群体的强大的心理共鸣与情感释放。余欢水的性情大变,还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到达人生巅峰。但阴差阳错的命运仍在继续,危机和挑战接踵而至,直到余欢水找到真正的尊严与幸福。在此一系列的出现的女性形象各有千秋,借助仪式展现和传播拥有了集体的认同感,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自我。自我与超我在现实中的演变。
关键词:《我是余欢水》 电视剧艺术 人物形象
很欣赏导演把这个电视剧的结局完成得相对开放性,每个哈姆雷特都有权为此结局作个人的判定。我个人更倾向于余欢水的结局是中枪而亡。对这个电视剧而言,此时真相全然大白,整条故事线就此结束,余欢水不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对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早已懂得生活总是残酷的,何苦去自我欺骗呢。从电视情节和正常逻辑来分析,若是要保全余欢水的性命,警察一枪肯定让歹徒毫无还手之击,一枪过后,定然有警察人员冲上前去,按压住他,不可能出现让歹徒可再次行凶的可能。回到现实中,公司的那三位以权谋私的领导也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逃脱罪责,余欢水呢,对大壮愧疚的故事也会被当拖延敌人故意说的故事来忘却,他本人也不会主动承认,去接受法律制裁。即使余欢水活着,他也只是會回到原来那些平淡烦恼的生活中,因离婚而一无所有的“贫穷”“孤寂”和对大壮事件的愧疚将会一直压抑着他,让他最终还是轮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所以,他的重生,便是真正的死亡。
一.人物关系模式与现实意义
(一)人物模式关系的塑造之主人公
一部只有12集的网剧《我是余欢水》隐隐有了“小爆款”的意味。剧集的精简度、表演上的准确度,都是该剧留住观众的理由,是它在网上荡开涟漪的原因。而引发第一波流量关注的,则是剧集的主人公一个真正“贴地”行走的小人物。
剧中的余欢水,想要维系自己人到中年的体面。然而,事业、家庭、社交等各个层面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剧作者从生活里搜罗到许多人在生活中习以为常、微不可察的困境,用荒诞喜剧的手法,包装了一出小人物的狂想曲。尤其是剧集的前半程,它仿佛窥探了一部分中年人的生活,又预知了一部分年轻人若干年后的样子。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被自己的谎言与投机心,被生活的意外磨去所有锋芒和棱角,多少人会生出些内省的感同身受来。
故事的最后,编剧给了三个结局。有职场和生活全面逆转走上“人生巅峰”的梦幻型尾声,有余欢水离开这座城市的开放性结果,还有他因失血过多没能抢救过来的隐藏版本。那一刻,剧集的创作意图呼之欲出:借小人物狂想曲,揭了人性的短,也透出生活里始终存在的一缕光。
(二)人物模式关系的塑造之女性形象
1.甘虹
她是余欢水的前妻,是个不讨喜的角色。剧中的女性角色尤以她争议最大,争议的点在于她是否存在婚内出轨。这一点在剧中甘虹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答案的真伪无从考证,所以姑且搁置不谈。不过无论如何,精神上出轨几乎是无可辩驳的了。
甘虹,在遇到余欢水之前,她的家境不算优越,甚至不如彼时的余欢水。从余欢水的口中,我们知道那时候甘虹家里一家四口挤在一起,还没有余欢水一个人住得宽敞;余欢水一个月的工资抵得上甘虹半年的工资,所以两人结了婚。可见甘虹是一个偏重物质的女性。
两人结婚之后,余欢水的事业不但没有顺风顺水,还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他变得唯唯诺诺,直至变成了现在的软弱可欺,一事无成。甘虹的娘家却因为甘虹的爸爸升官而变得富有了许多,甘虹的弟弟也因此咸鱼翻了身。这种贫富的差距和阶级的差异,使得甘虹在娘家抬不起来头,所以甘虹的弟弟可以随意使唤甘虹,可以责骂甘虹的儿子。所以这个娘家不是甘虹避风的港湾,更像是让她受气的存在。这里可以看到甘虹和余欢水一样,有自己懦弱可欺的一面。
甘虹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她就转嫁到余欢水身上,骂其不争。所以余欢水才会说甘虹不爱他,不会将自己的善良加注到余欢水身上。她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她自己无法实现或者是她懒得自己去努力,所以从前她是通过和余欢水结婚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当余欢水已经满足不了她,她又寄希望于另一个男人了。所以甘虹缺乏独立意识,缺乏奋斗精神。
因此两人婚姻的解体就是必然结果了。不过这不意味着甘虹就是这段失败婚姻中的主要责任人,因为余欢水也难辞其咎。只是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所以离婚就变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2.梁安妮
梁安妮,余欢水的上司,同时她还是赵觉民和魏总的情妇。她曾经也是个不谙世事、天真单纯的小姑娘,但是等到她踏入社会,才发现成功、金钱、名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甚至不是你付出了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所以她先后成了赵觉民和魏广军的情妇,靠着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自己想要得到的。
同样,她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她依附于男性。即便社会有再多的复杂性,她最终选择了和坏人同流合污,那就说明了她的劣根性,骨子里还是软弱的,是缺乏反抗精神的。
此外,她性格中也有欺软怕硬的部分。比如面对赵觉民和魏广军,她就是被欺负的;可是面对余欢水的时候,他就把余欢水当软柿子捏,污蔑余欢水顺走公司红酒和月饼,然后让他去扫厕所。面对同样处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她不仅没有同情心,还落井下石,属实可恶又可悲。
3.栾冰然
栾冰然虽然是本剧的女主角,但是戏份其实不算多,而且她的表现也不够抢眼,所以大家的视线都被聚焦到甘虹和梁安妮身上了。不过在后面的剧集中,她是有着作用的,而且结局中,她和余欢水的画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栾冰然是一个临终关怀慈善组织的志愿者,她和余欢水阴差阳错地结识,最后一起踏上了和余欢水完成遗愿清单的旅途。两人一起经历了生死,最后成为了眷属。
在最后一集中,她交待了自己去这个慈善组织的初衷是想要认识有钱人,然后希望通过这些有钱人能帮助她找到一份工作。一个四肢健全,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排除万难迎头而上,而是想要走捷径。可见,她也没什么独立意识,还没有拼搏精神。
正是由于她这种形象,所以当她和余欢水在一起之后,观众便说:这是另一个甘虹。
但其实仔细想想,如果不是遇到余欢水,她也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梁安妮吧。
4.煎饼摊的丧偶女老板
这个只有几场戏份的女人才是全剧中最善良、最通透的人。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最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和道理。她的丈夫癌症去世了,她说:早知道还不如把那些治病的钱给他花了,想干点啥干点啥,想吃点啥就吃点啥。面对治病欠下的债,她没有逃避,知道要还;当余欢水再返回来取煎饼的时候,她又重新给他做了个热乎的;当她知道他患了癌症之后,便不好意思再收那200块钱。
因此这个角色虽然只出现了几分钟,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虽然是底层小人物,却是本剧中最独立的女性。想必她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却能守住做人的底线,真的是小人物有大智慧。
二.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1.剧中审美心理距离的体现
美感是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没有距离的间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对比于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我们,这种距离造成了我们心理上的一定距离,正是由于距离,才使审美和艺术提高到超出实践关系、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一切审美价值与实用的(功利的)、科学的或伦理的价值区别开来。在影视剧中,余欢水的悲惨指数不断升级,剧集的戏剧冲突更强烈,话题性也攀升了。剧中余欢水的几个领导,脑门上贴的几个标签就是“奸诈”“油滑”“没脑子”,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升上去的。
现在的一些“话题剧”“卖惨剧”已经习惯于通过制造大的、强烈的、夸张的戏剧冲突来叙述情节、表现人物。但真相是,庸碌的现实生活中没那么多狗血可洒,硌人的常常是一些轻微的、不起眼的小细节、小冲突;我们之所以为人情所累,恰恰不在于人们是极端的坏人,而是他们是复杂的人。他们不那么好又不那么坏,我们才会尤其的左右为难。因此,经典作品总能做到于平淡处现“波澜”、于无声处见“惊雷”。具体说,距离说包括两个方面:从主体说,审美要完全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即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采取纯粹观赏的态度;从对象说,要完全割断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其成为孤立的、与它物绝缘的观赏形象。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句话在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充分的对应了现实,余欢水的人物形象与我们自身的另一个世界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与真实写照。
2.侧面反应女性审美心理与形象塑造
一直以来,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中国女性独立意识不断觉醒,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21世纪,中国迎来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她”时代,这一时期的女性电影作品也凸显出独特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叙事还是表现手法,它们都更加关注女性生命的本体,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解构男权世界,并坚决摒弃对于男性的依附,展现出更加独立的女性审美特征。
在这部影片中所有情节主要还是围绕余欢水展开的,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立体、生动,相比之下,剧中的女性角色则显得单薄、寡淡了许多,而且伴随着她们的还有许多的争议,但是她们每个人都对余欢水的现状形成有著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女性角色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无法割裂的。虽然剧中给予她们的展现空间较少,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内容里挖掘出更深层的意义。
这部剧把女性角色刻画得如此单一,但回味这部剧中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男性角色形象,或许这就是这部剧对于人性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表达,一方面,主人公的老婆从结婚生子、抚养孩子、到离婚这一系列的形象变化,审美心理变化以及最后所作做出的决定,都围绕主人公有一定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女性一些角色,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们要在生活中独立自信,并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不依赖于一个男人的一个状态下,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能力去保护这个家庭,维护爱情,维护自我,从而体现了21世纪新时代女性的审美观,以及自我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在对立面的另一面就是煎饼摊上偶女老板,她的戏份不足,但是他却是全剧中最善良,最通透,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活的最自在最爽快的一位独立女性。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就是我们21世纪所创造,或者是我们作为女性所期盼,虽然被生活所迫,她依然坚强独立自信,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维持生活,维持自己家中所需要的物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哪怕她每天起早贪黑的去摊煎饼,这是她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三.受众群体的认同与与传播的意义
《我是余欢水》以小人物余欢水的艰难境遇与心路历程为切入点,同时通过剧情发展串起了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该剧播出后反响热烈。《我是余欢水》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改编之后的网络剧,依然保留了原著小说极尽现实主义的真实色彩,这种真实体现在现实主义的叙事当中,体现在剧中对各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在对于普通人物给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现实的关照。这种“普通人物”,既是余欢水这样剧中的角色人物,又何尝不是现实中我们每一位坐在屏幕前的普通观众呢?
首先,网络剧这一艺术形式探索了现实性表达。电视产品的意义,不仅是为大众娱乐提供一种简单的消遣方式,电视产品还可以解码我们当下的现实。网络剧《我是余欢水》以现实性的表达拓展了网剧出圈的新范式,串联起虚假新闻、器官买卖、唯利主义、景区乱收费等社会乱象,体现了网络剧制作方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从阿诺德到利维斯主义,文化理论正在精神和现实、精英和大众的二元对峙中趋向成熟”。网络剧在积极吸取电视剧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也在精神性和现实性,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日益走向成熟,《我是余欢水》就为我们日后的网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其次,剧中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生动。余欢水是一名销售,业绩连续好几个月垫底,导致他在公司没有任何话语权,不但上司羞辱他,连徒弟都要嘲笑他。在家中,余欢水同样没有地位。他为妻子、儿子精心准备早餐,儿子吵着要喝牛奶,妻子完全站在儿子这一边,他只能去买。他和儿子谈论学习问题,反被儿子无情嘲笑。另外余欢水的岳父岳母对他态度也很微妙,小舅子对他更是不屑一顾。随着离婚、失业和生病患癌接踵而来,被逼到绝境的余欢水开始绝地反击。楼上我行我素装修,余欢水大闹一通;上级欺辱余欢水,余欢水以莫须有的U盘威胁领导;朋友借钱不还,余欢水毫不留情面。余欢水和这些人硬刚,从软弱到强硬心态发生巨大变化。妻子甘虹因为物质嫁给余欢水,最后出轨纵然有着不可原谅的道德因素,但两个人婚姻走到尽头,也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夫妻意见不合时,余欢水以做俯卧撑认错代替沟通,结果就是矛盾越积越多,沟通越来越困难,也为当下“离婚热”的现象提供一些思考。余欢水的徒弟在春风得意时对曾经领进门的师傅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在余欢水事业蒸蒸日上时又百般谄媚,透过短剧展现了职场百态。
最后,剧中影像借谎言照见当下的现实生活。《我是余欢水》中的谎言是对现实生活中阴暗面的反思。余欢水在故事里出过一场车祸,车祸之后,他嫁祸给大壮,之后朋友对他态度的转变,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一个对朋友撒谎的人,是很难拥有真正的友情的。余欢水对妻子因为忘记买牛奶、在公司加班未能及时赴家宴而撒的谎看起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恰恰是因为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日复一日的叠加,渐渐消磨了甘虹对余欢水的信任和耐心。余欢水因为上班迟到对领导撒谎,编造车祸又被领导识破的场景可以见出余欢水在公司编造谎言的行为绝对不是第一次了。一个勤勉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想要谋求发展况且是一件充满困难的事情,何况生活不上心、工作不认真的余欢水在現实中想要获得很好的发展就是天方夜谭了。
《我是余欢水》对于普通人物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关照,对于生活的真实反射的坦然和勇气,让这部网络剧的现实主义锋芒毕露。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之时,在传媒艺术风云激荡之时,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交织之际,体现了自我与超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美]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3][法]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6).
[5][斯洛文尼亚]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J].南阳师范学院报,2004,(5).
[7]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J].中华读书报,2005,(1).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