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宇 席萌菲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高职院校以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为己任,把培养养老服务专业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养老服务专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影响,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从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探究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养老服务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
由于我國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养老服务专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不均衡。而国外的养老服务专业则是在“先富后老”的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职业教育相对规范,培养模式又各具特色。在工作上,高职院校实行分层管理,按照职位的不同,安排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员[1],对服务人员细致周到的培训,并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高职教育要拥有较为完整的养老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是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职业院校通过对社会福利士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持资格证书上岗,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养老服务,并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来确保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采取提高养老专业人员的待遇和地位来稳定人员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培养养老专业人才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是一门与其他学科高度融合、交叉的新学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这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因素进行设计。当前,我国拥有养老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包括医学类和非医学类。非医学专业是以服务和管理为主,这导致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设置的课程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养老服务专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各个院校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与企业的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大类。从课程结构上看,护理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其他专业基本相同。然而,各高校因其培养目标的差异,致使其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课时不足,造成了教学质量不佳。我国高职院校的养老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明确,教学内容和形式往往是由教学人员自己的经验来确定,没有按照培养方案的需求来设置,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进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教师在从事养老服务专业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经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许多是从社会管理、卫生管理等专业转变过来的,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案例教育和实践经验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师资源流动性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规范缺乏统一,正是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专业的办学规模小、理论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教育内容的散漫和统编专业教材的匮乏。由此可见,为了提高人才质量,改善课程设置、优化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三大资源是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发展的一大重任。
(三)实际招生就业现状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养老服务行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及与养老相关的就业市场。作为一个朝正的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相对较低的薪酬和发展前景不明确等因素,使得职业教育在专业招生和职业推广中陷入了困境。根据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大量的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教育与社会工作需要之间的脱节和矛盾。
(四)实训教学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养老服务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然而,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培训时间偏短,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也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的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相关的实习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例如,医学院校专科教师的护理技能教学水平高,但对养老服务专业的认识却相对欠缺,而非医学院校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专业课程,但是在服务上做得不够好,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
(五)工学结合缺乏实效
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协同配合。在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沟通中,笔者希望企业和学校能够更好地结合,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衔接。高效率的工学结合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的“双基地”,即企业是学校教师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基地。但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培训,不但无法获得基本的技术能力,还会影响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规范、高效的实习基地,导致了“工学结合”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难以顺利推行,弱化了工
学结合的实施成效。
(六)层次较低,缺乏中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
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养老行业的人员90%是40后以及50后人员,整体的养老行业服务团队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弱、护理技能欠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体的养老服务水平无法达到标准。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养老服务行业人员要具有心理学、管理学、医护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人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在服务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沟通健康服务。然而,就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种“保姆式”职业人才还达不到服务标准。
(七)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从业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通过对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的调查发现,在进入学校之前,有一半的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一无所知,只有极少的学生对养老服务专业有好感,但是不喜欢的人还是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刚进入养老服务业的人还没有完全地适应和融入工作当中。
二、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高职院校养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有关部门要从长远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来审视和思考,才能为养老服务专业的发展提供足夠的支持。一方面,高职教育是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本身就具备培养人才的优势与特色。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促进人才的协同发展。同时,可以设立教育学院,对在职、退休人员进行非学历培训,以此提高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二)将“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
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的统筹安排、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等都要依据职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计划,要重视分层式的培训,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指导。高职院校制订的培训计划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现实情况,应以市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大化为参照,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持续提高[2]。
(三)积极促进专业内涵性发展,注重企业的“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应以企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为要求,从而实现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要坚持把企业和职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让高职院校的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更具针对性。同时,积极学习国外的养老服务工作理念和发展经验,增加具有国际水平的优质教育项目。另外,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引进实例化的课程,准确地把握护理人员的职业需要。在课程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高职院校要始终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中心工作,制订出更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使其更具科学性。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技能强、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创建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3]。第二,要积极运用“轮岗”的形式,建立和健全教师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专业教师的实践考核,确定岗位职责,对优秀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样既能促进人才的培养,又能促进高职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校企合作。第三,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在制订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实习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引进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企业入驻,为实现校企共建和谐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按照“市场需求”的原则,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专业在招生就业体系中的地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与现实的需要却有很大差距。所以,无论是政府、学校、行业还是企业,都应该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重点。一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加大对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宣传,为培养人才创造先决条件。二是要根据市场需要,培育专门的专业人员,拓宽职业发展的途径。因此,在养老服务专业领域,不仅要关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数量,还要关注养老服务的质量,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在面对人才供求关系的转变时所面临的问题。三是要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体制,以解决高职院校养老机构的入学困难[4]。国家出台了扩招生源的政策,高职院校采用的招生方式,使得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差、对养老服务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分数而不能被录取,制约了“养老服务”专业跨省招生。政府、用人单位、职业院校要共同努力,在招生计划、奖助贷、补勤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保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总量的稳定。
(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育特色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最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具有多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养老服务专业要培养具有知识结构合理、眼界开阔、开拓精神,适应社会养老服务业各种工作能力的学生,全面、熟练掌握养老服务业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加强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强化和完善德育,把德育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养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要具备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第二要加强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例如对卧床老人进行复健训练,加深对其感官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模拟练习,以增强学生对工作流程的认识,并使其更好地掌握技能的规范化[5]。
(七)坚持长期规划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要培养一支专门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需要整合科研、教学、社区、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尽早制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首先,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职业教育应着眼于长远,以求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在多个领域开展老龄研究的协作,以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当前应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进行职业培训,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退休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将分级培养和分级培训相结合,养老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和特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包括护理、康复、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还有诸如机构经理等管理人才,以及涉及养老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在人才培养上,应在养老市场和养老服务岗位的细分上,鼓励各高职院校进行分级培训,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结语
高职院校要加强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从舆论引导、政策制定、资金支持、法律保障等多个层面来引导青年进入养老服务专业进行教育,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产业办专业为基础,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临琳.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00(012):144-146.
[2]程静,袁国.老龄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29-31.
[3]许丽遐,陈楠,王丽君,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4.
[4]陈晓红,李淼.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3.
[5]韩建,陈志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20(10):2.
[6]何永丹.互联网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12):74-76.
[7]左陈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65-66.
作者简介:孙茜宇(1995—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