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宇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渐开展,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小学数学包括几何认识和几何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一定要求,学生要想能合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量感技能。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量感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措施
量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值计算的一般认识,更高级的量感能力主要是协助学习者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信息处理现实难题,对协助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更加复杂的数理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务必注重学生量感的训练教育。
一、结合日常生活,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在新课标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素养化的教育理念逐渐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务必注意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化差别接受教育,并逐渐加强对学生量感的训练,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积极地根据生活实际训练小学生的量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更活泼丰富,对自己生活常见的事情记得更深刻,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水平,要根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数学经验内容,为其创设更接近生活现实的教学情境,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学生在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经验内容。例如,在教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就要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兴奋与好奇展开课堂教学,并以此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衣服上有多少粒扣子,或数一数自己有几个手指头,等等,以此使学生了解到十以内数字。除此以外,为提高小学生的量感,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入微型游戏,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上课期间,教师在学生上台阶时,让学生首先向上走了九步,然后下走了七步,这时学生会发现其实只向前走了二步,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数学教育在他们生活中的有效使用,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地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小学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普遍由数学概念和简单的计算组成,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必定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为了让小学生在长时间学习下依旧能够保持兴趣,教师务必重视在数学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指导学生亲手实践作业,并在作业的流程中通过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点,进而在出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感受知识点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量感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发展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问的思维才能。例如,在教授《认知厘米和米》时,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通过比较大树与小草的形状加以对照,学生在直观观看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大树高几米,而小草只有几厘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观看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记忆。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格尺量一量,自己的笔记本长度和宽度又分别是多少、课桌的高度和宽度又分别是多少、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又是多少,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在这样的亲历作业中,学生不但可以熟练掌握测量的基本技术,而且可以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估算,培養量感
估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助于小学生熟练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提高小学生的量感,合理的估算课程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小朋友的数学综合水平。因此,实际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务必重视在估算教学练习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通过创新的数学估算方式与手段,对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小学生数学估算运用水平、提高其量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掌握估算的学习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情境拿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沟通中掌握估算方式和技巧。比如,在开展《估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间操排队进行导入教学,课间操排队时大家都要按照身高站好,个矮的学生站前面,个高的学生站后面,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切地感受到高和矮的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小学生的量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书厚度估算语文书有多少页、英语书有多少页以及从家到学校大概要走多少分钟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估算教学方式,对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估算的概念,并能有效运用估算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不但可以随着数学知识的累积,提高自身的数学量感,还可以提高自身知识的综合使用能力,对其未来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在估算教学中,强调方法的指导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估算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最终形成量感。对估算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运用估计预测所计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估计检测结论是不是合理。而采用这种方法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给学生估算的指导,也有助于学生最终形成量感。比如教师在教授“吨的认识”时,最初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千克有多重?有多大容积?进而逐渐扩大到10千克、100千克,逐渐深化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形成吨的概念。
三、开展实验活动,共同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实践性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课程中培养量感。比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作业,使用剪刀把圆片切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也能把圆形平均分为28个,能够将它们拼出一个相似的正方形,教师通过不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探究圆与正方形这两个形状的差异与不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思考在这种裁剪过程中什么产生了改变,什么不会改变,最后推导出圆形的体积方程。这样的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时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更有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而在此期间,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量感”与意识。
隨着教学的不断变革发展,教学方法也在发生变化。数学课堂上,学生需要自由探究、协作与沟通,教师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为学生创造许多协作沟通的机会。在相互沟通下,教师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错误,并通过相互纠正错误,彼此督促,促进每位学生都可以发展提高。因此,在开展“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事先设定任务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合理化情境:搜集班上一名学生的童年生活,需要把一幅照片装裱起来,为照片配上玻璃边框,现在需要了解照片的什么信息?学生:需要了解照片的周长和容量。教师:如何知道图片的边长和面积呢?现在,我们可以分组讨论,先分组测定照片的边长与宽,并以此算出测定的数据,即要求面积多大的玻璃和多长的边框。通过推算玻璃表面和边框的周长和体积,也就算出了照片的边长和体积。教师总结:学生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单位也有所不同,边长就是指一周的直径,而体积就是照片表面的尺寸。然后让教师自己归纳学生的区别,采用这样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可以主动积极地投入解决难题的活动中,进而体会到数字知识的乐趣,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数字逐渐形成认知过程,让自己产生相应的量感。
四、构建具体情境,培养量感
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经过教师对学生量感能力的训练,可通过创建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进而提升学生的量感能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还可运用多媒体工具、声音、视频等,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直接地体验到量感能力在数学中的体现。同样,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早发觉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改变教学方式。由于量感成为教育中的一个抽象化认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量感能力的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还应加强对学生量感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体会到自己量感能力对数学的意义。培育学生量感也并非盲目实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施课外教学,使学生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面临数学问题时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而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展开课堂研讨,并利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使学生的数理水平得到提高。构建适宜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知识学习,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适宜的情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情境学习的乐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量感能力,就务必做到视小学生为课堂数学主体,并注意根据实际生活实践培育小学生的量感。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课程,让学生带着兴奋与好奇展开课程,并以此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沟通中掌握估算方式和技巧。学生需要自由探究、协作与沟通,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协作沟通的机会。在相互沟通下,教师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错误,并通过相互纠正错误,彼此督促,从而促进每位学生都可以发展提高。教师应创新数学估算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数学估算运用水平,提高其量感。
【参考文献】
[1]徐燕.“做数学”助力低年级学生量感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22(Z5):67-70.
[2]许文渊.立足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J].考试周刊,2022(31):55-59.
[3]许贻亮.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两条进阶路径[J].福建教育,2022(31):39-41.
[4]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5]周婷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J].名师在线,2022(19):22-24.
[6]王剑华.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8):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