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益星 李子彬 马联华 冉磊
摘 要: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成为首批等级证书,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课程尚未将BIM技术理念纳入课程体系,企业参与度较低,不满足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1+X”BIM考证联系不紧密、课程标准和“1+X”BIM证书考核标准脱节、课程内容和“1+X”BIM证书考核大纲不对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研究不足。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就业岗位需要知识和技能关键点,对接“1+X”BIM证书,找到岗位、证书技能点和课程内容间的融合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符合岗位和“1+X”BIM证书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融合证书考核内容等措施,强化“1+X”BIM技能训练,保证“1+X”BIM证书通过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BIM技能人才。
关键词:“1+X”BIM证书制度;课程体系;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是通过使用BIM软件综合创建应用与建设工程全过程所需的带有关键信息的三维模型能力,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成为首批等级证书,这给土建类高职院校推进BIM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1],对建筑企业实际调研发现存在BIM人才短缺的问题。
本文研究并梳理近年来“1+X”证书的课证融通机制的研究现状,归纳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大多数院校研究重点是建立课堂实施配合机制、寻求提高教师能力、丰富教材教法等,但是研究不足方面有以下几点:对BIM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研究不充分;对人才培养方案与“1+X”BIM考证联系不紧密;课程标准和“1+X”BIM证书考核标准脱节;课程内容和“1+X”BIM证书考核大纲不对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在深入介绍BIM技术核心理念和相关技术方面还不够。
1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机制改革的目标
从BIM人才培养方式开始研究课程体系,其建立要考虑“1+X”证书的考核内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参照中级BIM证书考纲,提炼各考核模块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照各课程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目标,将“1+X”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各阶段课程,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将BIM证书历年考核的真题融入各课程相应模块的课后练习和考核,建立线上学习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立BIM学习社团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拓展学生学习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1+X”BIM证书通过率。
2 课证融通机制研究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未构建融入“1+X”BIM考证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中由于BIM一般只开设一门BIM技术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报考BIM职业技能等级为中级,考核内容涉及建筑识图、BIM建模、造价、设备工程、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资料管理等众多课程,但这些课程没有融入BIM技术,未构建融入“1+X”BIM考证的课程体系[2]。
2.2 人才培养方案与“1+X”BIM考证联系不紧密
人才培养方案未结合“1+X”(BIM)证书制度,对职业证书对应的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未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且BIM应用课程排在最后一学期,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2.3 课程标准和“1+X”BIM证书考核标准脱节
大部分院校建筑专业开设的BIM技術课程课程标准已无法满足新融入的BIM技能标准,需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实现课证衔接、融合。
2.4 教学师资不能满足学生的BIM技术学习和考证需求
BIM技术要求具有BIM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其涵盖BIM三维模型设计、工程勘探、施工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相应地,“1+X”证书制度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开展职业资格培训的资格[3]。
3 课证融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相关内容,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学校、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四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证书考核关键点定位到相应的专业课内容,四方共同分析和归纳“1+X”证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关键点[4]。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将“1+X”证书技能点融入各专业课程内容和目标,修订新的适应证书的课程标准,并搜集历年BIM证书考试真题,建立BIM线上学习资源库和BIM师资队伍,达到强化“1+X”BIM技能训练,保证“1+X”BIM证书通过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5]。
3.1 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1+X”证书(BIM)技能需求
培养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岗位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需要重视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都要发挥核心作用,不能在BIM课程教授过程中只重视BIM软件的学习和应用。BIM中级证书主要涵盖5方面的技能,包括建筑法规制图理论知识、BIM建模能力、各工程专业协调能力、BIM数据处理能力和工程实践等[6]。通过行业、企业、院校和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对BIM技术的需求,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定位和学生就业岗位(安全员、施工员),确定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适合考取BIM中级证书方向。
3.2 对接“1+X”BIM证书,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通过行业、企业、院校和毕业生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面向产业链,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体现BIM技术在项目全周期应用的核心价值,结合“1+X”(BIM)证书制度,对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出核心职业技技能,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同级别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交流研讨,理解政策精神、市场的发展方向、“1+X”(BIM)证书知识技能点和考核方式等,和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通过互惠互利,共享BIM相关教学资料和软硬件设备设施,改革完善教育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7]。
3.3 构建融入“1+X”(BIM)证书技能点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基于“1+X”证书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和BIM技术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接“1+X”证书考核标准,结合证书技能点和课程内容全面开展专业课程标准和内容改革,通过修订专业课的课程标准,整合形成教学内容,构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BIM技术相关课程、BIM应用课程,实现将BIM证书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依据学生就业方向、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组建“岗位方向+能力+素养”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模块”BIM融入岗位基础能力课程,主要为建筑法律法规和工程识图与绘图等课程,“BIM技术模块”BIM融入职业岗位重点能力课程,主要包括BIM建模、工程造价和施工组织与实训等专业课,“BIM专业应用模块”结合专业间岗位就业方向课程,包括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施工技术与实训等专业课,将BIM技能有效结合专业课程,形成职业岗位基础知识、职业岗位核心技术、职业岗位专业应用的“三层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1]。
3.4 课程内容融合证书考核内容
顺应“1+X”BIM教学改革的需要,根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工程理论的学习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项目式”实践体系,培育学习中BIM项目实践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进行项目化教学,以一个项目案例为核心,划分多项实训内容,从识图建模—算量计价—施工管理等BIM工程建造全过程实训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各个实践教学内容分解入各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BIM证书的通过率,组织专业教师收集BIM中级考证方向的真题,包括理论试题和实操试题,借助相关教学平台,创建BIM证书真题综合学习内容,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5 拓展校企合作,落实岗证课融合,共同修订课程标准
强化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融入“1+X”BIM职业证书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将BIM证书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具体分解落实到各章节模块中,依据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融合分解到BIM证书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8],同时考虑企业用人需求,以融合“X”证书生成的课程内容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在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BIM技术,学生在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实践BIM应用能力,达到BIM证书的技术技能要求。
3.6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施“1+X”BIM证書培训的主力军,加强师资团队的针对性培训,增强专业教师对BIM技术的了解、BIM教学应用能力及BIM项目实操能力,并考取“1+X”BIM相关证书,提升BIM证书培训师资力量,助力学生“1+X”BIM证书的过关率。
4 保障措施
4.1 “1+X”证书考点成功申报
2021年建筑安全技术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1+X”证书考点(BIM),方便学生考证。从2016年开设了BIM建模课程,制定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成果认定转换政策。
4.2 配备强力的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致力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探索与实践,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100%,骨干教师3名,配备负责“1+X”比赛证书考试的重庆企业专家1名。全员考取了BIM建模、BIM项目管理和BIM战略规划职业资格证书。团队成员主持重庆市教改课题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团队成员组织成立了BIM工作室,并且成功入驻学院众创基地,带领一批又一批成员向BIM行业进军。
4.3 建立“1+X”证书(BIM)实训考点,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学院大力支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2021年学院投入240万元用来建设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实训中心,包含BIM工作室、BIM深化设计实训室和BIM技术应用实训室。
结语
为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保障工作,需要“1+X”工作领导小组,设立“1+X”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推动和落实试点工作,建立培训部、教务部分工协同的运行机制。专人专岗负责协调、考点建设、组织考证、经费统筹等工作,持续推进“1+X”试点专业的师资、实训场地、耗材、学生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
依托实训中心推进专业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编写BIM在建设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实训教材。提供社会服务,推行产教融合,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和重庆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引进以土建为主的BIM考培认证项目,BIM团队为社会提供BIM专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考评服务,进行BIM师资学生考培,社会从业人员BIM技能考培,进行BIM资格认证考试,可承接BIM工程项目,可为社会提供BIM技能鉴定和考评服务,建设具有特色的BIM创新实践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陈剑波.“1+X”证书制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07):62-66.
[2]李晓明,张淼,姜昊君,等.基于课证融通的“1+X”老年照护等级证书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1(32):147-148.
[3]侯献语.“1+X”BIM证书制度下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2):24-27.
[4]张蕾,王婧博,刘小春.“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1,57(05):217-219.
[5]蓝伟铭,王富春.基于“1+X”证书的高职院校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5):192-194+200.
[6]葛慧杰.四证书引领的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22(12):64-67.
[7]潘静波,陈珍子.“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探究——以金融投资类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07):55-61.
[8]张美娟.“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18-120.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Z213222);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1+X”BIM证书与〈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AQJK21-07)
*通讯作者:孙益星(198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BIM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