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多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前,新兴媒介迅速发展,其中网络媒介以其丰富的形式、强大的互动性、广泛的渠道、较全的覆盖面、较高的性价比以及便捷的推广等特点和优势,影响和改变着青年的生活方式。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如何实现新媒介的能动参与尤为重要,应主动把握网络环境下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的长效机制,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 新媒介 青年 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技术的更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青年成为网络平台的核心用户,必须充分关注新时代青年的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精神诉求。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关注青年的思想变化,聚力网络“共识凝聚”关键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推动网络思政课程现代化、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科学化、关注青年网络亚文化领域等重要命题的深化研究与丰富发展。
一、新媒介时代:主流核心价值传播的变革
新媒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向用户及时交互地传播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自从“新媒介”这一事物的出现,传播的各个要素展现出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极大差异,体现在交互性、及时性和分众性等特性上。在这个传播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不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转换的过程,尽管在虚拟现实中充满了离散的多元个体,但情感延伸、记忆共享和价值传播都为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建构提供了新方式。
长期以来,主流价值观打造的传播模式存在“叫好不叫座”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影响力和覆盖面有所不逮,因此传统的传播模式必然面临转型及变革。数字传播技术催生了新媒介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媒体、接受信息的方式。“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2]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思维要有所转变,“互联网+”被频繁提及,互联网思维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原有的资源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同时要求新媒介在生产、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样才可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引导力,才能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媒体人利用新媒介开放更多的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资源,唤起和重申主流价值,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塑造集体记忆。传统主流媒体纷纷转型升级,推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账号等,各高校的媒体中心也应运而生,思政工作者在网络语境下探索新形式,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对主流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和构建,并融入大众生活世界。主流媒体拥有雄厚的资料储备,如《人民日报》的抖音官方账号的粉丝数高达1.6亿,每条视频的点赞量均在百万以上。因此,主流媒体应在现有基础上应充分开展网络平台的分享业务,同时加强管理,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把握网络“共识凝聚”主渠道,总结“新媒介时代下,其社会传播功能的变革和创新,彰显着媒介在当代文化社会的角度转变,利用微文化的社交化、部落化、大众化等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3],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新技术、新载体、新方法加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工作体系。
二、新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与“青年本位”意识
长久以来,网络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意识形态交锋激烈的场域,在国家安全的宏观层面,数据主权成为“传统国家主权向网络空间和数据领域延伸的再认识,是国家主权新的表现形式”[4],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介的出现推动着意识形态工作教育理念和载体方法的更新,教育过程更加注重青年主体性的发展。新媒介构造了一个沉浸式传播的时代,这些“微平台”“微载体”“微传播”的传播特征更容易被青年理解与接受,从而逐渐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效果润物无声,青年的主体感受从“被动接受”转向“积极体验”。因此,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思维的转变与研究范式的转换就成为关键之钥,其中主体性思维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思维变革的重要表征,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本位地位和成长规律,从“多对多”的研究聚焦于“多对一”的研究,服务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细分化需求,进行垂直化纵深式内容挖掘。
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理解“青年本位”意识,“面对新的挑战,要让‘00后青年能够接受、理解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就必须秉持客观的态度, 体认、接纳‘00后青年需求变化这一事实,接近和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5]。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叙事中必须转换表达方式,基于新媒介的语言特点,将文本语言、理论语言转化为艺术语言、生活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符合青年人的接受习惯。首先是学会运用修辞,可采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以生活语代替书面语、以简单词代替复杂词、以常见词代替生僻词,甚至使用一些新鲜的网络热词,创造出更加轻松自然的舆论环境,鲜活生动地展示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意识形态教育置于青年人以及新媒介的时代背景中,站在青年视角上,找到对接点,使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符合青年的期待,契合青年的情感即社会文化心理,讲真心的话。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拥抱生活,将生活关怀生命体验、感悟意义统一起来,尤其是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国情,培养判断、选择能力,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实践生活”,要结合社会热点、网络热点和焦点,使意识形态教育保持生命力。其次是学会具体化策略,把意识形态教育中承载的思想价值以及寓意,运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画面和语言传递给青年受众。从哲学基础来讲,具体化策略的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形态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讲好不同的故事,当代青年,尤其是“00后”,个性突出,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千篇一律,尊重每位青年的本体特性,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和大数据的功能,直击青年的兴趣点。同时,被纳入意识形态的叙事文本要善于运用视觉冲击、表情动作、直观的图像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严谨晦涩的道理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画面,让当今思政热点、关键点出现在第一时间被传播,更好地被青年受众接受。比如,2021年清华大学的招生微视频《破壁少年》在各大平台一经推出,就在朋友圈“刷屏”,在哔哩哔哩网站有54万的点击量。2019年《人民日报》官方平台改版第15次,在“碎片化”阅读流行的大趋势下,第一时间将重点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图片编排更为清爽、美观,有效提升阅读体验并抓住读者。《人民日报》新媒体多平台渠道重点推出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系列短视频《你问我答·二十大》等热门融媒体产品刷屏网络,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总阅读量超过1.5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一夜爆红,迅速成为“顶流”,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冰墩墩”的表情包、Q版头像、视频动画风靡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不仅有青年人心中强烈的文化自信,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掀起了一阵阵“国潮风”。最后还要采取时代化表达,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流动,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自己的表达习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大量新词汇,平均每年要产生800多个新词语,在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下,已经远远不止,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克服传统话语的“阅读疲劳”,使用富于时代敏感性的话语传播社会变迁的表达,并适合在新媒介平台传播的表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性”和“创新性”,现如今谁能够掌握网络平臺的特性,掌握青年群体的代际特性和认知习惯,打通和青年对话交流的渠道,把握广大青年的脉搏,抓住青年的心理,谁就能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比如新词的采用、旧词新用、原词巧用,以及创造新词,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新媒介,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跟上步伐,赢得时间。
在新媒介时代中,青年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媒介的使用者,而且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在互联网上,受众在个体行为层面的主动性、交互性大大加强,并且获得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言论表达的空间,研究者们已开始注意到互联网在提高受众主动性与社会参与方面的潜力。新媒介构成的传播生态通过受众主体性的使用行为成为青年感知社会向心力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成为塑造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公民应有的公共生活参与。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介平台有发言的机会,虽然有可能对传统权威形成一定的挑战,但是又有助于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威慑力。高校各级组织积极运用官方微博、公众号进行党政信息公开、学校通知发布、活动报名和各类社交活动等,网络平台可以用评论、私信、发起话题、活动、微群、投票等方式进行互动发布整个事件的发展境况,同时直播的兴起让青年在“云”上更有期待,以直播为代表的网络文艺正与主流文化深度融合。高校辅导员应引导青年主动传播正能量,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青年要在网民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带头争做“新青年”,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自觉、自愿成为在网络上为中国发展鼓劲的爱国网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创作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优秀网络文化精品,实现用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三、新媒介时代:创新载体赋能青年价值观自信
新媒介提供了另外一种空间,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动员与治理方式,它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中心化、组织化连接方式,而代之以向情感、价值观等身份认同方式转变。依托网络,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唤醒青年的民族记忆,提供民族认同。“赋能”是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介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新媒介推动教育思维方法创新,积极拓展网络工作载体引导青年坚守我们的价值观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要部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先进文明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效果呈现是通过激活文化记忆、增进文化体验、感悟文化力量的方式,聚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改革发展实际,以文化人,凸显时代特征,让青年在文化交流和大众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并认同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传统的言说方式,突破纯粹理论演绎的封闭性,聚焦于生动实践、讲好故事,为人民抒写,比如这几年兴起的网络春晚与汉服春晚,其中汉服春晚于2010年首创,节目从制作者、参与者到观看者大多都是青年网民,对“央视春晚”及“网络春晚”形成了有益的补充,进而提升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汉服春晚以新媒介作为传播载体,利用超文本的语言符号将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迅速延展,并兼顾全球性,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人民的精神引领作用,文化自信与民族的价值建构不可分割,新媒介成为人类精神交往的信息平台,构建了媒介化社会的精神纽带,从而由情感产生认同,进一步唤起民族集体记忆,构建文化政治共同体。
新媒介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模式上具有创新性,视频行业会朝着多屏幕、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多屏幕协同发展,受众接受信息更加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当前,高校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主动把握全媒体发展大势,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而“融媒体”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围绕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建成社区信息枢纽打造主流舆论阵地,融媒体既是新闻信息的总汇,又是政府传播和百姓生活的综合信息服务站,不仅要做内容产品、服务产品,还要做关系产品的多功能媒体,建立紧密的用户关系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做连接,只有把用户关联起来,才能有效地传播出去,把服务功能打开才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人民日报》一直注重融合发展,把新兴媒体平台作为重点专题新闻报道的重要阵地,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传播,加强融媒体产品策划和跨平台整合传播,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取得“1+1>2”的传播效果。而高校的媒体平台是离青年群众最近的媒体,以服务思维进行内容生产,成为“媒体+服务”“媒体+党建”的重要窗口,做好高校媒体宣传服务,易于拉近青年学生与党和政府的距离,坚持“内容为王”,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形成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合力。
四、结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历程,已经从入网适应步入互动融合阶段,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深化强化以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为主的研究命题,通过新媒介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方法,持续推进融媒体发展,强调“以人文本”的方法使用理念,提升教育人文關怀。当代青年作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培训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把握好当前的时空境遇,一方面需要具备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另一方面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4(1):41-45.
[3] 杨红英.微文化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及其强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62-64.
[4] 兰美荣.数据主权安全观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7):126-130.
[5] 闫方洁,唐振耘.“00后”青年的网络行为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略论析[J].青年学报,2022(6):49-5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着力点研究”(2022SJSZ0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