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瑜
摘 要 新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面对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与思维关系密切。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的重视。
1.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
初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教师必须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课上只是选择性地讲解相对重要的知识,并使用大量的词汇。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学会应对大量的试题,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因而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2.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需的思维能力远远低于学习其他科目,他们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无非是理解课本内容,然后用练习来帮助学习者巩固课堂所学。他们错误地认为,背诵知识点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而发展思维能力反而是浪费学习时间。但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许多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语文练习后仍无法提高语文成绩,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
3.语文教学方法有所局限
教师往往以教为主,注重知识的诵读,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加之只有一种评价方式--打分制,所以学生也养成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思维习惯,缺乏思考。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却没有真正的实践和发展,这种传统教学通常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思想固化。与此同时,学生缺乏休息和放松时间,其在课堂上的听讲效果大打折扣,使他们处于学习效率低下的恶循环中。教师也因追求升学率而被过度激励,来自教师的教学压力没有为差异化教学留下足够的时间。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对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思维能力:一是能对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能力。这包括文本开头、结尾、标题,本中涉及的特定事件和特定人物,也包含对文本主题的具体分析,写作方法的评价等。二是能对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即指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人物形象、事件的发生缘由等等问题。例如我们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具体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文本人物,进而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与思维相互影响,思维对学生的语文表达有一定的牵引力作用,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有逻辑性及表达更为准确。语文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使其思维想象也更为丰富。如此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以促进思维形成,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步骤。
1.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个举措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打破背诵的习惯。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小组的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语文基础内容,并多多鼓励学生的思考,促进其思维的深刻性。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首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课堂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道理,应当学以致用,应用于生活,抵制教学的教条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基础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课本内容基本感知的同时加以一定思考,解决简单习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应该限制学生花在问题和思维过程上的时间。
3.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应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敢于挑战质疑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寻找真理。为了促进学生的独特思维,教师要减少学生的心理依赖,防止学生对所学问题不加思考,机械听讲;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任何问题都具备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应训练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新观点,选择新颖有新意的写作主题;学生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同时,也能发展个人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深度解读,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使学生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并且对问题进行多重思考,主动参与课堂作业及课堂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最终教师思考不再取代学生的思考,学生也不再为教师的思考结果着色,而是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和学习参与者,师生合力建设“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语文课堂。
总之,要注重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为主动,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開发和挖掘,思维训练的加强,才能促使初中语文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是关于思考和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思考过程,让学生反复从怀疑到怀疑,在怀疑之后到怀疑。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的组成的共同活动。”因此,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这也是课堂教育的方向。我们不仅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也要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学与思结合、知行合一,实现“思维型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课应讲一般思维的常识。例如,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将单词组织组合成句子的语文现象,便是思维运动的出现,思考结束,一篇作文也就有了基础。语文现象的常用词、句子、段落和章节,都遵循与特定思维过程相关的一个构成,即它必须从思维的起点开始,逐渐走向终点,即有思维方式,这适用于图像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需要精确的表述,流畅地形成清晰的句子和段落,以便将语法知识,写作技巧和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语文教学不仅要以单词、单词、短语和文章为重点,更要深化学生的思想深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思想的实践,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懂得听、说、读、写的原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从培养思考能力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有“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样对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得到重视,教学课堂才会更为高效,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作者通联:湖北黄梅县新开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