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内涵、困境与路径*

2023-06-10 10:21路,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协同

海 路, 王 洋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区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区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www.gov.cn/xinwen/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成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构建全民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因此,研究各类主体参与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协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学界聚焦各级各类教育形态与教育主体,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是聚焦政府部门主体的研究。王延中基于各级党委、政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方面的成绩和问题,提出加强研究基地建设的若干建议。(2)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2,(3).二是聚焦学校教育主体的研究。郭颖等基于价值生成的视角,探讨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意义,并构建若干创新实践进路;(3)郭颖,常景.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价值生成到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5).张碧菱等立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规律,剖析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提出其本质规律与实践进路;(4)张碧菱,陈帅.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本质规律与实践进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付倩等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培育价值与路径(5)付倩,么加利.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1).。三是聚焦社区教育主体的研究。邓文勇等提出社区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审视和实践路径;(6)邓文勇,李广海.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民族教育研究,2022,(3).王国宁等提出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的内涵、机理和构建路径(7)王国宁,孟凡丽.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日臻完善,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目前学界虽然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教育主体的深入研究,但相对忽视从整体性视角透视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各主体之间联动合作机制的构建。协同学致力于通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行为,促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8)郭志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2~23.本文基于协同学视角,通过打通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的横向教育脉络,探讨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期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

一、协同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内涵

(一)协同论的内涵

协同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主要探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9)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在协同理论视域下,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生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10)郭志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从而优化整个系统的运作成效。在协同理论中,序参量是最基本的核心概念,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构成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第一,序参量。在一个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内各参量的不断变化,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当运作到某一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最大化,使整个系统发生质的转变,表现出新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序参量便是系统发生质变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参量。(11)郭志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第二,伺服原理。在演化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其他参量被序参量役使,称为伺服变量。(12)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1.伺服原理即伺服量服从序参量,为我们更好理解各子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地位提供了依据,(13)丁文剑,王建新,何淑贞.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3).使构成系统的庞杂变量被分类、简化。第三,自组织原理。自组织原理下的自组织结构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系统内部自身按照某种规则或规律自发组织起来,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强化和控制的这种组织的有序结构。(14)郭志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9.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是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职、耦合联动,通过遵循共同教育目的、传授共同教育内容、运用共同教育载体等方式自发构建横向贯通的教育机制,对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对象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体行为(见图1)。协同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主要内涵如下:

图1 协同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序参量分析。“多元主体”具体指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家庭主体和社区主体,它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演化过程中承担序参量的角色,对该教育的演化起主导作用。在多元主体协同中,政府部门发挥引领的作用,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进行启蒙,社区教育起全面浸润和保障作用。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伺服量剖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各序参量通过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制定、选择与创造,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纵深发展。具体表现为多元主体以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引导,自主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并通过教育载体呈现给受教育者。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自组织演化。多元主体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进行资源交换与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其内部各参量会自发进行自我调节、优化和协作,最终形成特定的自组织结构和模式。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自发耦合联动,凝聚教育共识,构建多元协作机制,共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现实困境

(一)“序参量”权责不明,各自优势未显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类序参量由于未能明确自身权责,因而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使序参量的支配主导作用减弱。

1. 政府主体“管理性”较强而“治理性”较弱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政府以其强大的宏观统筹能力进行立法规范、行政指导、财政支持等,使各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多数政府部门仍秉持较传统的角色理念,重“管理”而轻“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教育的创新。一是政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趋向“全能型”而非“服务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等其他教育主体的职能,尤其是各企业、产业、市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参与度较低。二是工作人员队伍结构专业性不足。政府在进行该教育体系的统筹协调时主要依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专业性上存在不足。三是在财政投入方面缺乏科学性。政府部门下拨大量经费建设专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然而某些基地后续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落实不到位,造成资金投入欠合理、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

2. 学校主体“分工性”较强而“协作性”较弱

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协同合作教育机制的核心主体。然而,学校教育内部的各主体大多各自为政,“分工性”明确但“协作性”不够畅通,因此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教务、人事、德育、后勤等不同的学校职能部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缺乏统筹与整合。各部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核指标不同,难以形成分工明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清单和绩效标准,缺乏合作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教师群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也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学科教师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相对匮乏,未能与“五育”充分融合,跨学科整合不够。此外,教师之间的跨年级合作、校际合作、区域合作不足,难以形成整体育人的学校氛围。

3. 家庭主体“生活性”较强而“专业性”较弱

在家庭主体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训练,一部分家长的“专业性”不足,导致受教育者的需求与家庭教育供给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格局的发展进程。第一,部分家长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储备量有限。有的家长即使存在培养子女“家国情怀”的意愿,但由于工作或家务繁忙,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学习“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重要民族理论与话语,也难以对其子女进行相关教育。第二,部分家长仍秉持重“智”轻“德”的育人理念。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未被纳入硬性的考试标准和升学指标,部分家长把成绩和升学当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视了该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家长进行该教育时方法不够灵活。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该教育时,局限于单向传授理论、知识或单一复述新闻联播、会议报道的内容,并没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日常品德教育、劳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中。

4. 社区主体“参与性”较强而“规范性”较弱

社区主体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和传播影响力,但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体系相对零散。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社区教育虽然已经具备独立的政策体系,但是立法层面的缺失使其主体性定位不明确。(15)姚佳胜,宋肖肖.社区教育在我国何以迅速发展——基于社区教育政策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2).其次,社区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容易被“三股势力”流毒侵蚀,未经严格筛选的内容进入社区教育场域,极易使青少年被错误思想误导。最后,各社区大多遵循统一模式,未充分发挥区域民族特色。当前各社区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代表性标语呈现在公共场所的荧屏、宣传栏与墙体上,未充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与民族、地域特色有机结合,难以触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

(二)“伺服量”缺乏精确性、丰富性与创新性,内生动力不足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三类伺服量具体内涵未被充分界定,在序参量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运行时,难以发挥伺服量的服务作用。

1. 多元主体协同的目标有待精确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得以协同合作,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过于泛化,难以在实践中发挥精准性引导。

一方面,该教育目标未被正式确立。目前,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的政策设计和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约定俗成的该教育目标过于宏观。大众认同的目标缺乏多维的、具体的和层级明显的分类,进行实践时缺乏精确引导。

2. 多元主体协同的内容尚待丰富

各教育主体在传授教育内容时往往局限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字面含义及其重要意义的简要解读,并未充分呈现该重要论断的内容丰富性与深刻性。一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历史演进脉络等进行溯源与阐释的研究仍然不够丰富。受教育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层的基本概念上,对其内在机理认识欠深入。二是对相关民族理论、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诠释不足。如受教育者对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受惠对象、具体内容、评估机制等认识不够全面。三是缺乏与其他相关教育的贯通与融合。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相关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并未凝聚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3. 多元主体协同的载体亟待创新

多元主体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采取的载体过于陈旧,难以彰显时代活力。无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在家庭、社区,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多以学校课堂、讲座培训、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进行,主要依靠灌输式传授教学和单一的政策解读,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教育载体利用不足,未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充分融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教育的影响范围和创新发展。

(三)“自组织”机制不够健全,合作步调缓慢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类序参量之间虽然自发组织形成了沟通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合作机制,但是各类合作机制的规范性、专业性、创新性仍存在不足,因而合作步调相对缓慢。

1. 多元主体协同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还未正式确立,造成实践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一是监督机制欠缺难以保证协同合作质量。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联合不到位,难以统一思想,同心合力。二是激励机制欠缺难以保证协同合作的积极性。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奖惩制度不严明,难以调动育人主体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并协调配合的积极性,导致合力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2. 多元主体协同的沟通交流机制相对单一

多元主体协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沟通交流机制仍不够完善。一是常态化、稳定化的沟通机制欠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教育沟通交流通常是以问题或重要事件为契机开展,然而,在非节庆日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各主体的沟通交流频率相对较少,难以延续沟通效果。(16)李玉雄,韦承艳.以少数民族节庆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节庆文化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3,(1).二是主要依靠学校单方面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具体表现为学校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子女完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相关任务、邀请社会的相关专家开展主题讲座等,但是家庭、社区等主体则较少主动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

3. 多元主体协同的资源共享机制仍需完善

由于缺乏科学完备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未被最优化利用。一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学校和社区两个场域,如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基地资源等。然而,蕴含在学校、社区中的相关资源并未充分进入家庭,导致教育资源供需配置失衡。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例如,社区中的各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演出、比赛等,集结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其参与的人员往往局限于单位员工,未将学校、家庭中的教育主体纳入其中,妨碍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序参量”:明确多元主体角色定位,完善权责配置机制

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类起决定性作用的序参量应明确各自权责定位,推动该教育工程向高效稳定的状态质变。

1. 以政府为引领,依托统筹规划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先,政府职能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避免包揽独断。政府应充分挖掘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潜能,并对各教育主体进行合理赋权,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公共资源的供给水平,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理分配于各主体,提升各教育主体的获得感。其次,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与计划时,应在坚持以行政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基础上,广泛招揽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专业人员,科学采纳其学理性的建议和意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政府应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注重各教育主体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地方政府可合理引导民众,运用传统社会组织、制度与权威等地方性知识,(17)谢菲,韦世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适时将其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

2. 以学校为主导,依托师资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方面,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教工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应时刻关注教职工在思想、理论、工作、行为上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与培训。二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多样化主题活动,如讲课大赛、文艺表演等,充分发挥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教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凝聚力。三是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深化榜样意识。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中坚力量,应以思政教师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体化师资队伍。一是以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力,组织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从教研组扩展到同一研究团体再到全校区全集团,(18)陈德收,王学男.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优质校师资优化的理性选择[J].中小学管理,2020,(9).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二是破除教师之间的显性隔离。跨越年龄、学段、学科壁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新老帮扶等模式建立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三是淡化教师之间的隐性隔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身就蕴含对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愿景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师之间应创设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教研氛围,开展加强情感交流的活动。

3. 以家庭为基础,依托日常生活启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第一,家长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是形塑青少年正确民族观念与民族意识的第一场所,主动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知识,培养包容的文化意识与开放的民族心态,并将自己所得所感融入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之中。第二,家长应提升对民族问题基本的辨别与思考能力。学校教育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范围只局限于在校期间,家庭教育应科学过滤有害信息,构筑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第一道屏障。第三,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促进民族团结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进行榜样示范。如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在能力范围内通过捐款等方式为偏远民族地区教育提供物质支持。第四,家长应创新教育方式,在亲子陪伴中对子女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如和子女一起观看爱国主题的红色影片和舞台剧、参观民族博物馆等。

4. 以社区为保障,依托实践活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先,应将社区教育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教育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长期的、稳定的、大众的教育,将社区教育立法可以获取可持续的公共资源保障,创造出满足各教育主体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19)李珺,贾凡.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从而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的服务范围与能力,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战略对教育的新期待。其次,应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遴选与甄别,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应聘请该领域专家选取反映中华民族自古多元一体的图书、文物、影像等优质资源,坚决摒弃内隐分裂民族团结意图的劣质资源,面向青少年建立科普实践基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最后,应结合各区域独有的民俗文化与人文理念,促进社区教育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例如,云南双江的拉祜族文化工作者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平台渠道,录制民族文化、政策理论、红色文化等视频,增进了党与各民族群众的联系,(20)马伟华,顾旭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涵与传承利用的分析视角——以云南双江为例[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4).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多样性色彩。

(二)优化“伺服量”:发挥教育要素役使作用,凝聚多元主体共识

面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三类伺服量泛化、窄化、旧化的困境,在协同理论观照下应对其进行明确、贯通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四类教育主体在协同机制中的能动性与主导性,为多元主体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准赋能。

1. 明确多元主体协同的目标

认知层面应强化学理阐释,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体系的信服力。在教育目标的认知层面,多元主体应严格遵循学理逻辑,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的问题。一是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复合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其下属的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最终促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概念的理解。(21)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二是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进行充分挖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南,对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梳理,在相关理论与政策的变迁与重构中,透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轨迹,深化对其学理认知。三是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等内容。(22)石亚洲,严俊坤,张宵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体系、逻辑和原创性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情感层面应深化价值认同,促进受教育者的情感归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体系的关怀力。在教育目标的情感层面,多元主体应关注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情感状态。首先,应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将“束之高阁”的理论置于生动的语言、案例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领悟情境素材表达出来的信息,(23)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1).唤醒对中华民族的归属与认同,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体系的感染力。其次,应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加大情感投资。政府、学校、社区应关注偏远民族地区青少年由于经济压力、语言障碍、交往隔离等易产生的消极情绪,需要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4)于红梅.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依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2).使其体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情感关切,夯实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最后,应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升华。多元主体应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深化族际间的文化理解,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以打破沟通藩篱,为情感上的同频共振奠定基础。

行为层面应优化实践落实,促进受教育者的行为自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感召力。在教育目标的行为层面,多元主体应在巩固受教育者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导向、激发行为动机、启发行为自觉,将其民族情感、民族规范、价值观等转化为特定的行为活动和方式,(25)祖力亚提·司马义,蒋文静.构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实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一方面,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应躬行践履,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榜样示范,以身体力行生动诠释知行合一的真谛。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时代主题,带头亲身组织、参与相关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等实践活动,带动青少年积极行动,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主题合作,创建“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在欣赏祖国灿烂自然遗产的行动脚步中、在沉浸于各民族风土人情的行动体验中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贯通多元主体协同的内容

第一,应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容的深刻性。各教育主体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面解读与深度阐发,汲取其精神内核;学校主体应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规律等研究,(26)麻国庆.推动跨学科体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1).巩固该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应充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深度融合。(27)陈立鹏,闫芸.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挑战、要求与实践路径[J].喀什大学学报,2022,(4).该类教育具有共同的生长根源与价值归宿,各教育主体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民族自尊、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域,推动民族团结常识、意识、义务、责任沁入青少年内心深处。

第三,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厚植于文化与历史的沃土交融汇聚得以生长。学校主体应充分挖掘语文、历史等课堂蕴含的文化历史学理性价值,家庭、社会等应在生活中大力传播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文化与历史事实,潜移默化浸润青少年的文化与历史认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历史案例。

第四,多元主体应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学校、政府主体应将其作为教学的基本语言,全面落实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落实教师普通话等级要求;(28)万明钢,安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家庭、社区等主体应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培养受教育者从小“会听、会说、会用”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积极营造学习国家通用语的成长环境。

3. 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载体

一方面,促进多元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的融合式运用。学校主体应进一步焕发传统课堂教育主渠道的生机与活力,将“第二课堂”延伸至网络空间,增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社区应进一步发挥传统社区大讲堂的育人价值,积极创建居民微信群与构建网络社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涵养文明和谐、团结进步的良好社区风气。另一方面,促进多元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的互动式发展。各教育主体应深度交流合作,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根植于思政课堂、专业课堂等显性载体的基础上,建设和美的校园环境、传承文明和谐的家风家训、凝聚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等具有陶冶价值的隐性载体。使显性与隐性载体互动配合,促进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权威性和感召力。

(三)深化“自组织”: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机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多元主体应进一步构建与深化协同合作机制,使各教育主体在知、情、意、行等层面达到高度共识,在协同合作的共同体中实现各自最大效能。

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监督保障机制

一方面,提升各教育主体的政策执行能力与协同合作能力需要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多元主体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的信息反馈。(29)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建构的四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学生、家长、教师及社区工作人员等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力,将在实践中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党政部门和高层主体,有效提升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席会议,定期走访辖区内的学校与家庭,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广泛协商与调研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增强多元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多元主体各司其职与协同合作注入动力。在经费投入上应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方投入为辅”的经费投入结构,(30)申国昌,王燕,申霞.建设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现实依据、基本框架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加大政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经费投入力度,开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产品与产业,吸引社会各方的资金投入。在经费分配上应精准施策,增加对学校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向偏远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建设的专项投入等。此外,充分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立德树人与人本关怀的价值,完善受教育者资助体系。

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沟通交流机制

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营造多元主体沟通交流的环境氛围。政府部门可考虑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等专属节日,以定期的仪式感循环唤醒与深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和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庆节、青年节、建军节等承载民族文化底蕴与厚重革命记忆的盛大庆典或节日中,融入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特色节日中,联合举办契合节日象征意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的活动,在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氛围烘托中加强交流与合作。第二,以社交平台为抓手,创建多元主体沟通交流的虚拟窗口。学校、社会应持续进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众信息推送,如该主题教育的学科建设成果、特色课程、主题活动等,(31)刘立清.聚焦育人效能:探析学校评价体系改革的可行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2,(7).向家长全方位展示该主题教育的进展情况和成效;同时,通过家长的留言反馈动态不断建设、改进该主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动态交流中提升多元主体的沟通频率与深度。第三,以部门机构为保障,提供多元主体沟通交流的专业指导。继续建立和完善传统教育中的家长委员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保证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此外,应设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部门,(32)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在社会与学校定期举办主题讲座,以专业指导保障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质量。

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应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配置,调整闲置资源与过剩产能,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如学校将仪器设备、图书馆、闲置实验室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权与家庭、社区等主体共享。其次,应协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数字平台,共享资源数据库。各主体增强数字技术运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展示馆、数字资源库、专题网站等,(33)红梅,李阿琴.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6).实时公布学术讲座、文献信息等资源。最后,各主体之间应深化融通性,创建“政-学-研-产”(34)瞿锦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共享链。如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联合中华路社区创办了民族团结巷,在多民族社区中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景观、“民族之家”调解室等;广西民族高中设立传承民族文化的染缬技艺工作坊、非遗大师工作室,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共享。

四、结 语

本文基于协同论视角,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整合方向,对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是在理论层面,本文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的内涵,提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主体协同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学理价值,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指导;二是在实践层面,基于多元主体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若干困境,构建出“明确定位-凝聚共识-构建合作机制”的实践指南,为各教育主体合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打造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相互协作的“多位一体”教育平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观照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可进一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效。此外,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为协同脉络的横向层面研究。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更好的发展,未来研究应该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关注纵向层面的协同合作,如搭建学校教育中“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纵向串联的协同一体框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更能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协同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