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以下简称LPP)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以问题和需求研究为导向,兼顾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学研究。LPP主要有两个研究方法,一个是话语分析,特别是批评话语分析,另一个是民族志。而其主要研究路径包括早期语言规划研究、历史-文本分析、政治视角、法律视角、媒体话语分析等。(1)张天伟.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路径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6,(2).因此,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整合的角度看,话语研究已经成为LPP研究的一种路向,是LPP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宏观和微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LPP的话语研究近年来一直是语言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如Johnson在其著作《语言政策》中提出,话语研究特别是批评话语研究是LPP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并阐释了互文性、互语性和语境重构等重要概念。(2)Johnson D.C.Language Polic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152~164.LPP话语研究路向的代表作之一是Barakos &Unger编写的论文集《语言政策的话语路向》,明确提出语言政策话语路向的概念(Discurs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olicy,以下简称DALP),并对DALP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个案进行了探讨。(3)Barakos E.,J.W.Unger.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6:1~10.Barakos从话语、意识形态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商业中的语言政策,丰富了DALP在不同语篇中的个案研究。(4)Barakos E.Language Policy in Business:Discourse,Ideology and Practi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20:95~115.国内邵青和高雪松(5)邵青,高雪松.中国香港“普教中”争议下的平面媒体报道分析[J].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16,(2).、张天伟和高新宁(6)张天伟,高新宁.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理论、方法与框架——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批评认知案例研究[J].外语研究,2017,(6).等也对此进行过探讨。另外,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有两个主旨发言与此相关,这说明LPP的话语研究已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话题。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LPP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旨趣和方法,但对LPP话语研究尚不够全面。LPP话语研究如何发展而来?有什么特征?对中国的相关研究有何启示?为了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LPP话语体系,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在梳理LPP话语转向历时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话语与认同、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讨论了LPP话语研究路向的分析框架和主要理论基础,并结合语言政策研究个案,认为LPP话语研究路向涉及语言政策产生、解释、实施和效果评价等过程,批评性和能动性(agency)是其两大特征,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structure)的互动,特别是不同维度能动者的多维能动性与复杂层级性的关系。
Ricento将LPP分为3个历史时期,分别是(1)去殖民化、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时期;(2)现代化失败,批评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接触时期;(3)新世界秩序、后现代主义与语言人权时期。(7)Ricento T.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0,(4).第一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主要从宏观上关注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语言规划的模式,区分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等,用以解决殖民化多语社会中的语言问题。第二个时期主要是受社会思潮、批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Tollefson历史结构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发展为批评语言政策(Critical Language Policy,以下简称CLP)的研究。(8)Tollefson J.W.Planning Language,Planning Inequality:Language Policy in the Community[M].London:Longman,1991:22~42.这个时期语言政策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语言,还包括社会、话语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其特点是批评研究范式。CLP的核心是将意识形态归化为不同政治、历史和机构语境下的语言实践,CLP的一大进展是关注语言政策的民族志研究,基于实证数据,在政策实践下对政策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9)Barakos E.Language Policy in Business:Discourse,Ideology and Practi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20:36.民族志与话语研究的共性是都关注社会实践。这个时期的LPP民族志和话语转向研究也为LPP话语研究路向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多元化研究范式,LPP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关注语言政策过程,具有动态性。LPP研究打破宏观/微观的辩证关系,将宏观分析路径(分析宏观社会过程和结构)与微观分析路径(分析一定语境中能动者详细的语言交际)相结合,通过话语与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语言实践中的话语文本。(10)Barakos E.Language Policy in Business:Discourse,Ideology and Practi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20:37.从LPP发展的3个阶段可以发现,从结构到批评到多元,话语研究已经成为LPP研究的重要路向,特别是2016年论文集《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的出版,标志着话语已成为LPP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LPP研究已经从关注语言、结构和文本本身转向为关注实践和过程,从将语言政策视为文本和实践转变为话语和实践,需要从批评、反思、话语和能动性的视角进行研究。(11)Barakos E.Language Polic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Toward a Combined Approach[A].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C].2016:23~49.
LPP从手段和目标来看,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从政策文本的呈现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明晰的和模糊的。(12)Johnson D.C.Language Polic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10.LPP的话语研究路向兼顾显性和隐性,从显性来看主要通过语言手段、话语策略等表征手段(representation)来表达隐性的话语目的,即通过话语来展现语言与认同、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语言意识形态不仅包括说话者的语言态度、价值、实践、信仰,还包括构建这些价值和信仰的话语,即话语塑造语言意识形态,又反过来被意识形态所塑造。(13)Blackledge A.Discourse and Power in a Multilingual Worl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32~35.语言意识形态受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的影响,在语言政策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体现了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LPP的话语研究路向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批评性,二是能动性。
LPP话语研究的批评性特征指的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语言政策进行研究,包括对语言政策的制定、解释、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语言政策文本和话语的分析,注重对不同话语的互文性、互语性和语境重构的阐释。Lawton以话语历史分析(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以下简称DHA)方法为基础,提出了语言政策话语研究路向的分析框架。(14)Lawton R.A Critica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Language Policy as Discursive Action:Strength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A].Barakoes E.,J.W.Unger.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C].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6:105~127.该分析框架由6部分组成,分别是选择LPP分析的主题,如移民、多语现象等,然后从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合法化(Legitimization)、表征和强制说服目的(Coercion)角度进行分析,即语言政策的制定者为了实现强制说服目的,在概念或情感上操纵听话者,会通过话语策略以及具体语法表达手段使话语策略的表达合法化,通过夸大或暗示的方法强调积极的自我表现和消极的他人表现,使语篇制造者意图表达的意识形态合情合理。该框架中的话语策略包括DHA中的具体策略,如命名策略、述谓策略等,具体的语法表达手段有隐喻、被动化和情态等。在具体的分析中,该框架主要应用CDA中的互文性和互语性进行分析,分析的主线是意识形态,该框架的具体介绍可参考张天伟、高新宁(15)张天伟,高新宁.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理论、方法与框架——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批评认知案例研究[J].外语研究,2017,(6).的讨论。Lawton的分析框架是典型的CDA分析框架,通过对语言政策话语的互文性和互语性分析,揭示语篇制造者是如何应用话语策略达到强制说服目的,进而体现其意识形态、认同的隐性价值。LPP的话语分析对象不仅包括政策文本,还包括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等过程中,对政策文本解读、媒体宣传、媒体评估、受众访谈的话语等。
Lawton将此框架应用到美国唯英语运动的个案中,将语言政策定义为社会和话语行动。语料来源主要有唯英语运动支持者和反对者“正式”的公共文本和由语言态度问卷调查的受访者“非正式”的私人文本,分析框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在美国的公共生活中,唯英语运动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是如何构建话语的?二是普通人对唯英语运动的态度是什么,他们与公众(通常是官方)话语中表达的态度如何一致?作者在具体的分析中,以语言手段,话语策略为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如将论证(argumentation)作为一种话语策略,选用评价性和隐喻性词汇等,通过互文和互语性分析来体现作者的意识形态。(16)Lawton R.A Critica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Language Policy as Discursive Action:Strength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A].Barakoes E.,J.W.Unger.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C].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6:105~127.
Kremer和Horner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卢森堡移民语言测试政策。卢森堡是个多语国家,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是官方语言,卢森堡国籍法要求入籍申请者参加卢森堡语测试。(17)Kremer J.,Horner K.Eng Flott Diskriminatioun?:Language and Citizenship Policy in Luxembourg as Experience[A].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C].2016:159~181.语言测试政策是语言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18)Shohamy E.Language Policy:Hidden Agendas and New Approaches[M].London:Routledge,2006:93~109.作者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移民申请者进行了访谈,基于访谈话语对移民语言政策的规范性、客观性、公平性和社会性进行了探讨。支持语言测试政策的受访者的话语表明他们是如何将语言测试构建为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同时将学习卢森堡语的责任放在了申请者个人身上。反对语言测试的受访者认为卢森堡语是正式国籍考试的一部分,这种测试是一种排斥性的工具。该个案通过话语的方法揭示了社会行动者如何参与政策,深入探究如何看待政策的复杂性,并有助于从更微观的视角了解人们如何以各种方式受到政策的影响,实则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
张天伟从批评认知的视角,具体从权力关系和话语空间构建的角度对我国高考外语改革政策进行了分析,语料选取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政策文本、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政策文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官媒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报道、社交媒体评论区中网友关于此话题的评论等语料,从话语空间理论的视角,构建了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话语空间,通过对不同话语相互交叉的互语性分析和认知机制分析,体现了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形成是自上而下话语和自下而上话语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19)张天伟,高新宁.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理论、方法与框架——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批评认知案例研究[J].外语研究,2017,(6).具体而言,在高考改革政策语篇中,语篇话题是语言测试改革政策;宏观的话语策略中强制说服策略的目的是通过改革,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微观语篇层面的话语策略,如应用视角化策略,以国务院为切入点,充分体现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且在与语言政策参与者的权力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语言层面的话语实现方式是综合运用言据性、隐喻、情态、评价性词汇等语法手段来实现,如“立交桥”等隐喻的使用等。不同的话语虽然体现了不同的认同,但主要体现的意识形态是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中小学择校等突出问题,健全为国选才、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系。(20)Zhang,Tianwei.A Case Study of China Gaokao Foreign Languages Reform Policy in Critical Cognitive Analysis[R].Presented at the Joint Conference on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Languages in Asia and Africa held by SOAS,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London,2018.
能动性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成为LPP关注的热点之一。Barakos认为LPP研究应该从批评的、反思的、话语的和能动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索语言政策的历史结构和能动性方面。(21)Barakos E.Language Polic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Toward a Combined Approach[A].Barakoes E.,J.W.Unger.Discurs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Policy[C].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6:23~49.我们认为能动性是LPP话语研究路向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批评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具体语境中,能动性涉及社会和心理等不同维度,一般而言,能动性的概念大体可以分为3类:个体潜能观、调节行动观和时空过程观。本文主要从时空过程观的概念视角进行探讨。Emirbayer &Mische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能动性,认为能动性概念化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参与过程,受过往经历、未来愿景和即时情景的多重影响,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社会化情境中,过去、未来和现在的知识不同程度地参与和影响社会实践,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呈现和发展。(22)Emirbayer M.,Mische,A.What is agenc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Priestley M.,Biesta G.,Robinson S.Teacher Agency:An Ecological Approach[M].London:Bloomsbury,2015:36.Emirbayer &Mische具体将能动性分为3个要素,一是重复(Iteration),关注过去;二是筹划(Projectivity),聚焦未来;三是实践性评估(Practical evaluation),着眼于现在。(23)Emirbayer M.,Mische,A.What is agenc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4).张天伟从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视角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期和实施期分别体现了不同参与者的能动性及其与不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4)张天伟,外语教育学框架下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能动性与客观世界视角[J].外语教学,2023,(3).外语教育政策中的个体能动性通过汇聚成集体能动性,使政策研究与基础理论、教育实践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动态发展,共同构建外语教育学体系。我们以《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为例,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课程标准是语言政策中教育规则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根据LPP的制定过程,语言政策可以分为制定、发布、解释、实施、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语言政策的制定话语主要指语言政策制定前期准备的相关话语,如《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发布前,研制组学习了党中央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等相关文件及其涉及的访谈和评论等。(25)文秋芳,张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及其内涵解读[J].外语界,2021,(5).语言政策的发布指政策文本及官方发布的相关解释话语,如教育部于2021年3月颁布《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教育部办公厅在发布时,明确指出其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语言政策的解释指媒体或相关专家等对政策文本的解读,如文秋芳、张虹介绍了《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核心素养确立的依据,说明了各核心素养确立的理由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6)文秋芳,张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及其内涵解读[J].外语界,2021,(5).语言政策的实施和评价指政策应用过程中媒体或个人的话语反馈,如媒体上关于《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的评论性话语以及在政策指导下各个高职院校制定的具体课程大纲。语言政策制定过程中各种类型的话语相互联动,体现出3个特点:一是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文本之间呈线性排序,如先有《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政策文本的发布,然后是专家对该文本的解读,而后是各种媒体对其的话语报道。二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话语间相互杂糅和交错,逐步演进,如政策文本是元话语,而专家解读文本是对其的进一步阐释,而各高职院校制定的具体大纲话语又是政策文本和解读文本指导下的进一步应用,具体大纲的制定是在政策文本和专家解读话语指导下进行的。三是政策制定实际上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即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的影响,《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是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背景下出台的,其核心素养将育人性、科学性和职业性融为一体,体现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应急语言政策的发展也体现出LPP话语研究的能动性过程。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在国家级应急规划文件中增加了应急语言服务相关条目内容。《规划》第八条提出要“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第五条要求“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优化发布方式,拓展发布渠道和发布语种,提升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精准发布能力”。这一政策文本的提出从3个角度体现了应急语言政策的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语言政策话语的能动性过程
应急语言服务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话题,虽然从玉树地震开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灾难救援中语言的重要性,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才使得它真正被人们所重视。山东援鄂医疗队所制作的《武汉方言实用手册》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组建了“战疫语言服务团”,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后研制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语言应急产品,为特定群体提供应急语言服务。《规划》中所添加的语言服务内容是对这一已经发生的过去事实进行审视,提出解决的方案和路径。这体现了Emirbayer &Mische能动性三要素中的重复。对过去事实的审视并不能直接产生政策话语和政策文本,政策的产生还要经过具体筹划。(27)Emirbayer M.,Mische A.What is agenc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4).自2020年以来,语言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学科都关注到这一交叉学科问题,知网发表的相关主题的研究显著增加,从2019年的个位数到2020年接近100篇,并在2021年继续保持增长。学者们对应急语言研究的必要性、作用、路径方法、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阐释,这些话语通过学术成果、报纸文章、网络文本影响应急实践行动。因此,《规划》中的应急语言服务内容的添加经过了反复筹划,受到学界、社会话语的影响,才最终成为政策文本。作为一种国家政策,《规划》发布后即成为应急语言服务方面的客观世界,其他个体或集体的实践和研究通过不同话语形式对它进行实践性评估。如2022年10月,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正式发布《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方向对《规划》进行了响应,计划通过调研应急语言服务需求、建设核心业务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为应急语言服务打好基础,这是从整体层面上对《规划》的解读。也有不少学者或地区针对《规划》内容进行研究和实践,如孙德平、郑泽霞等探讨了高校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问题,从具体实施措施上响应了“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的政策文本。由此可见,LPP既可视为能动性,又可作为客观世界,在批评视角下,两者具有动态互动性。(28)孙德平,郑泽霞.高校应急语言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语言战略,2022,(2).
LPP的话语研究既是LPP一个重要研究路向,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但我国目前的研究范式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基于中国立场、世界眼光,构建中国LPP话语研究的话语体系,是今后国内学界需要关注的重点。中国语境下LPP的话语研究需要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解决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比如对内如何构建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话语体系,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来创建话语空间,进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对外如何增强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进而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目的。这些都需要对话语体系中的语篇制造者、受众、话语目的、话语策略、话语空间等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我们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如批评话语分析等,对话语进行客观的分析,揭示其隐性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国情的不同,也不能盲从国外研究,要结合问题和需求,创造中国的话语理论。如田海龙探讨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提出话语互动的研究路径;(29)田海龙.批评话语研究之“话语互动”新路径[J].外语学刊,2021,(2).马倩、文秋芳构建了合作型/对立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拓展框架,这些都结合我国国情,在话语研究的理论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前中国的语言生活派正是这一理念下的践行者。(30)马倩,文秋芳.合作型/对立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拓展框架构建——对Chilton话语空间理论的调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
中国语境下的LPP话语研究需要立足语言事实,采用多学科、多方法进行分析。LPP研究和话语研究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需要从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交叉研究,采用语料——理论——分析的研究范式,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思路进行系统分析。如邵青、高雪松采用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将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对中国香港“普教中”争议下的平面媒体报道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媒体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来呈现公共意见,从而推动或阻挠政策制定。(31)邵青,高雪松.中国香港“普教中”争议下的平面媒体报道分析[J].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16,(2).LPP话语研究路向批评性分析的具体语言层面分析,因不同的研究问题和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如辩证关系研究方法、社会认知方法、话语历史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语料库研究方法、批评认知研究方法等。
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3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2-04-25.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也要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知识体系创新,因而必须发挥各方的能动性,让每一个相关方都参与到创新之中,为创新贡献力量,共同促进整个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创新,是LPP话语研究本土化发展的源泉,如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虽然在我国发展较晚,但最近3年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特色案例。比较国外主要进行案例分析和语言形式的研究,我国的相关研究已经在服务对象、服务机制、服务需求、话语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拓展。不少地区制定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形式的应急语言产品,一些高校也进行了对外语言服务的应急语言人才资源建设,其话语体系建设也呈动态、立体式发展。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使得应急语言服务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接下来,我们需要在此方面进行理论构建,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应急语言服务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LPP话语研究需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洋为中用、守正创新,兼顾学术研究与对策性研究。我们既要了解国外相关的主流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如LPP与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思路、能动性的研究视角等,更要结合国家需求,结合LPP现存的实际问题,如国家话语能力研究、学术话语权研究等,构建中国特色LPP话语研究的理论体系、传播体系。从而一方面推动本领域国内学界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问题创新;另一方面结合社会需求,为政府建言献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和世界学术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