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儿童历史感培养日益重要,笔者结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从单元作业设计的角度,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从明确作业目标、创新作业设计、丰富实践体验、关注自主生成等方面,对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单元作业进行建构,拓展历史学习场域和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历史感。
关键词:历史感;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
作者简介:汪思祺(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科睿小学。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总目标提出,学生要能够汲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而这部分内容则集中体现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这足以说明儿童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注重道德情感启蒙,需要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将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
课堂是学习历史的主阵地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加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学习,然而对“四史”的学习并不能完全将重点落在知识层面,教师“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 。因此,笔者基于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以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建构符合“双减”要求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作业,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将作业看成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一种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2]。基于相关课标文件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作业设计及其评价也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体现学业质量的重要载体。
一、定位历史教育,明确作业目标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大跨度地呈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百多年历程。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教育,不是专门的历史知识学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历史教育”[3]的认知,结合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的描述,以及《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相关内容,笔者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以下单元目标。
第一,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回顾重要历史事实,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通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烈士陵园,观看相关的主题展览和艺术作品,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感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三,通过了解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感受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受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第四,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笔者结合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的内容,在单元目标中结合对高年段学生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历史与党的根本宗旨”“初步认识重要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能够举例讲述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使单元目标与课标相呼应。
整体而言,本单元作业目标的設计紧扣课标,涵盖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与学业质量水平相对应,作业目标体现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政治素养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结合第三单元主题“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作业整体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现育人目标[4]。
二、历史“在场”,创新作业设计
儿童往往对绘图充满兴趣,有画面感的事物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作业设计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创新化,将单一的知识排列、组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一)“研学地图”:让历史学习更灵活
本单元作业一方面是注重历史时间线梳理的基础性作业,另一方面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类作业,两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将作业形式设计为A4大小正反面的“研学地图”,图文并茂,且便于携带,受到学生喜爱,能够调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积极性。
“研学地图”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随身携带的实践行动手册,是单元作业的学习载体,是统整思维,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工具,是走访研学后的记录与分享平台。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依托“研学地图”进行有效学习,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根据作业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在学校以往的研学活动中,“研学地图”深受学生喜爱,且完成情况较好。
(二)思维导图:让历史事件更清晰
在本单元作业中,巩固知识点的方式不再是要求学生完成单一的填空题、选择题。教师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用时间线的形式将单元中重要的时间和事件梳理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将其作为课后巩固内容进行填写。其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基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历史线清晰但知识点琐碎、复杂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串联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笔者设计了“梳理中国百年历程”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重要事件的时间线,回顾历史事实,重走百年历程。
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箭头指引,梳理单元知识点;也可以此为参考,自行梳理属于自己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支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这样的作业有别于传统的作业练习,可以保证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让历史事件更清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三)联系生活:让精神谱系联结生活
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层面,还要挖掘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背后的价值,传承革命精神;课标的学业质量描述内容中提到了“精神谱系”。在本单元中,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教学暗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现在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让学生生硬记忆这些精神的内容,显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同时期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考查方式不能仅仅依靠默写、简答题等,只有将革命精神、时代精神融入当今社会生活中,才能检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设计了“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题目,结合“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的新闻,提出“我国运载火箭起名为‘长征,你觉得有什么样的寓意”的问题,让学生在内化长征精神的基础上,说一说我国运载火箭起名为“长征”的寓意。同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梳理其他的革命精神,联系生活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方式继续传承,将精神谱系的育人作用放大,有效提升作业的价值。
三、历史深潜,丰富实践体验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5]。因此,在作业设计中,笔者结合南京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设计了学生组队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活动,并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历史故事的讲述,成果展示则是共同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PPT或成果链接,在班级内分享。
该活动充分利用南京的人文地理优势,促进学生进行校内外联动学习。在实地考察、走访的校外实践活动中,笔者将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放置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参观展览馆、聆听讲解词、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故事等,丰富学生对祖国、对历史的认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获得更为真实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此外,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和祖辈、父辈生活上的差异,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现改革开放前后的差距,从而更加立体地体验到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的伟大飞跃,落实政治认同中的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代入感逐渐加强,历史学习也更有亲和力。
在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转化为付出实际行动的动力,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牢记新时代少年的使命;同时了解更多的史实,增强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将单一维度的书本知识多维化,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添砖加瓦。
四、历史共鸣,关注自主生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想教育说理化是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本单元涉及诸多历史事实,新时代的学生是处在历史课本之外的人,往往对历史现实没有切身的体会,若教师一味说理,学生不仅不能理解,甚至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走访、调查、欣赏艺术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让他们以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通过已了解的历史知识回眸历史,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自主生成,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
例如,笔者设计了“欣赏爱国主义艺术作品”的活动,让学生课后自主选择,欣赏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并和父母聊一聊你最喜欢或最崇拜的人物。同时列举推荐清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辅德里》,电影《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八佰》《金刚川》《长津湖》等。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自主生成爱国主义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与父母谈论主人公的过程,是道德价值外化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笔者利用教材上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童年时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做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分析这些巨变反映了祖国哪些方面的成就。
无论是艺术作品欣赏,还是实地调查,教师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生发爱国、爱党等情感的机会,明确历史教育的价值定位和核心要求,不断引导学生基于历史事件,自主形成历史感。
笔者不仅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感的自主生成,在评价中同样强调目标的达成。例如,笔者设计了“能够对重大事件背后的历史价值有所体会”的自评;设计了“能够专心欣赏爱国主义艺术作品”的家长评;设计了“通过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沧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的同伴评;设计了“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并在交流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的教师评。笔者从多角度关注兒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历史共鸣的时刻,更关注过程性评价,以此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专业性、公平性。作业评价应坚持多主体原则,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校内、校外不同场所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历史感培养中的隐性学习成果,使各项评价均具有针对性。
结语
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建构目标明晰、形式多样、知行合一、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支持的单元作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场域,让作业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从实践层面切实改善了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现状,提高了儿童历史感培养的自主生成性,让“作业设计为价值观践行提供训练场”[6],有效提高了儿童的历史感。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9.
金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主题教育:以五年级《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2):33-37.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罗嫣才.“双减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价值意蕴、理念改进与实践进路[J].中小学德育,2022(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