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应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变。文章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出发,围绕预习、直观教学、设疑、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展开探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保障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袁庆(1995—),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培养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际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学情,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对数学课堂加以优化,使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探索优化路径。具体来说,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综合实践与学科融合。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借助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即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综合实践与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学科融合则要求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多以学生为主题,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展开。但在“双减”政策和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应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法,借助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引导学生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预习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解新知识,使得学生的预习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活动[2]。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授课前,通过交流和互动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自主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及产生的误区,并在正式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并在预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指导其开展高效的预习活动。例如:(1)到商店或超市看一看哪些东西重1kg,记录下商品的名称及重量;(2)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约1g;(3)自主学习教材中“千克与克”的相关内容,说一说对“千克”和“克”有什么认识;(4)“千克”和“克”二者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对新知产生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虽然知道千克和克是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但对于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规律掌握不当。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案,将单位换算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案例,并提问:商店中一袋盐重500克,那2袋盐重多少克?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即2×500=1000(克),发现1千克=1000克,进而掌握重量单位的换算规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对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理解,课堂中教师可以省略部分教学步骤,将省出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攻克重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直观教具,促进数学概念内化
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小学数学知识虽然大多较为基础,但高学段已经涉及空间与图形内容,其中的概念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应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传统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解题技巧比概念理解更加重要,其实概念知识才是解题的基础[3]。基于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运用直观教具,借助实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化处理,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其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圆的概念和组成元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借助教具开展直观教学。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应创设如下情境:圆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要素,请大家观察教室中的物体,看看能否从中找到圆,并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点。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学生能准确从教室中找到圆形物体,如花盆底、时钟、篮球、瓶盖、杯子等,教师鼓励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与其他同学分享。由此,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圆规画圆的视频,并标明圆心、半径、直径等,让学生观察后组织语言,简要说明圆规画圆的步骤并尝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在观察和实践中,学生能逐渐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并认识到半径、直径的概念。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画出的圆剪下来,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式,探究圆的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就会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所有半径和直径都相等,且两条半径的长度就是一条直径的长度。教师借助直观教具展开教学,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学生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和进行表达,在师生互动中实现高效学习。
(三)设计悬疑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难度适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综合能力。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也会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答互动环节,但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对此,教师应优化设疑过程,紧贴教学内容设计悬疑性实验,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探究,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问题意识[4]。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设计悬疑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提前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将圆锥容器接满水,再倒入圆柱容器中,反复操作三次后,学生发现圆柱中的水并没有满,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根据教材中的定义,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即V锥=1/3Sh,难道书中的知识错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回忆实验的过程,想一想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展开讨论,并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1)圆锥容器装水时可能存在没有装满的情况;(2)运水、倒水过程中可能存在损耗;(3)倒水时圆锥容器中的水可能没有完全倒干净。学生归纳完原因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优化实验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呢?学生提出可以反向操作实验,即将圆柱容器中的水倒入圆锥容器中。对此,教师鼓励学生按照所思所想操作实验,得到了更为精准的结果。总之,教师设计悬疑实验,带领学生在“实践—失败—思考—重新实践—成功”的过程中,激发其问题意识,有助于其在探究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四)优化作业设计,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将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而是将其作为巩固新知、复习旧知的途径,这也让作业成为课内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成作业时,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与课标的相关理念不符。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5]。此外,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答疑活動中,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情感。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教学为例,为了优化作业设计,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哪类作业,结合调查结果认识到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机械性练习,更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课后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实践探究】
请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家里各季度用水量,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制作统计表(如表1),再画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如图1),并回答以下问题。
(1)纵轴上每一格代表( )吨。
(2)请用“▲”在统计图中标出用水量最多的一个季度。
(3)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 )季度用水量最多,是( )吨;( )季度用水量最少,是( )吨。
(4)请结合所掌握的数据,以月份为单位,整理家里今年的用水量,并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5)自行提出问题并解答。
对于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后,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优化教学评价,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客观的评价,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反思教学过程,这有利于教学相长。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模式,核心素养培养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教学评价模式做出相应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具体来说,改进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角度和评价形式三个方面,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多角度评价学生、丰富评价形式等,将单向教学评价转变为多元教学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方式,优化教学评价。首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出示例题2x+4x=246,要求学生读一读这个方程,但不要将“x”读出来。学生与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2的多少倍加4的多少倍等于246”“一个数的2倍加上一个数的4倍等于246”“两个未知数加上4个未知数等于246”“一个数的6倍是246”等等。教师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式进行点评,发现最后一种说法最简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乘法和倍的含义来引导学生完成方程的化简,将解方程的思路渗透其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也能了解其思维方式及学习情况。其次,教师要设计随堂练习,紧扣教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判断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或误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随堂练习完成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点评,点评前先鼓励学生进行自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问答表现及解题情况,进行多角度点评,归纳课堂中出现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客观的认识。此外,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辩证地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续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了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应适当做出改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结合教学评价及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循序渐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陈卫.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1(6):29-30.
史新趁.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写算,2021(18):145-146.
荆儒楠.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探讨[J].新课程,2021(22):37.
项祖堂.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应用[J].天津教育,2021(16):76-77.
张毅,唐天凤.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本理念教学[J].考试周刊,2021(3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