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伟雄,肖虹宁
(福建省平和县医院,福建 漳州 363700)
PD多在老年人群体中有高等发病率,据有关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十万人中存在一千七百例PD者,面对如此高的疾病负担,更需要高效安全治疗药物,以此抑制疾病进展。临床治疗中药品的合理应用作为关键性治疗思路,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根据临床表现常见运动功能减退、平衡力障碍以及动作迟缓、肌肉僵硬、震颤症状且患者日常运动能力下降,甚至无法正常生活[1]。从临床治疗中发现联合用药已成为关键性治疗理念。而正确选择治疗药物亦是巩固疗效,控制病情重要方向。以往针对PD者多以多巴丝肼(美多芭)药物作为基础用药,将其与普拉克索联合使用,但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易出现多类型不良反应,造成患者用药后不适感较为强烈。为改善PD者健康状况,提升药物耐受性,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罗匹尼罗片剂,该药物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范畴常用药,可切实舒缓病症,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较低,因而患者接受度有所提高。经治疗后患者的睡眠状态以及病情进展程度均能得到合理化改善,故而值得深入分析该药物的安全性,判定该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2]。笔者在此次研究项目中选择60例PD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在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先整理研究数据评估药物安全性。
笔者从本院科室内选定60例PD者作为研究样本,每组各30例,年龄50岁~80岁,男女各36例、24例。病程:3个月~2年。甲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7:13,平均年龄(62.73±4.83)岁,平均病程(8.79±1.08)月。乙组性别分布比例:男:女=19:11,平均年龄(62.57±4.46)岁,平均病程(8.76±1.04)月。干预后统计结果,且两个组别中患者的档案信息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选取范围:(1)参照核磁共振检查与血液检查报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诊断为PD,且参与前已跟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身体未见恶性病变且配合度较高。
剔除范围:(1)老年痴呆症或者认知障碍者;(2)肢体残疾或丧失自理能力者;(3)凝血障碍或脏器先天发育异常者;(4)免疫系统疾病或吞咽困难、精神障碍、心理障碍者;(5)药物禁忌人群或药物过敏者。
此次研究中甲乙两组患者均按照不同治疗方案持续接受治疗服务。甲组中使用多巴丝肼片药物基础上遵照医嘱使用罗匹尼罗片剂,其中多巴丝肼片药物两组均使用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 0.25g,国药准字H10930198)为主,每日服药三次,且每次用药0.125g,日剂量应在1g左右,坚持服药1个月[3]。盐酸罗匹尼罗片剂(常州康普 0.5mg 国药准字H32022135)的用法以口服用药方式,初始剂量应在每日3次,每次半片(0.25mg)的标准按时用药,七日后调整为每次用药0.5mg,且每日服药三次,在第三周时间里药量调整为每次0.75mg,每隔一周调整一次药量,直到第四周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1mg,始终将日剂量控制在3mg左右,持续用药一周时,应当将用药频率调整为每日用药2次,或是服药1次,服药期间可以吞服或餐时服用[4,5]。
乙组中在服用美多芭基础上服用普拉克索,选择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厂研发的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厂,0.75mg,国药准字J20150017),每日服药1次,每次0.375mg(半片),服药五日后依据医嘱增加药量(多为两片(1.5mg)/d),日剂量最大4.5mg,在治疗期间需要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控制药量,用药一段时间后应当减量为0.75mg/d、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参与者均按照上述方案按时用药,记录用药后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借此评估罗匹尼罗片剂的应用效果[6-7]。
针对下列指标进行分析评估:(1)干预治疗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2)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3)干预前后患者病情进展程度评分。
睡眠质量的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其中涵盖七个条目,合计21分,从0分到3分计取分数,分数较高者则睡眠质量越差。
病情进展程度评估则以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为主,该表中包含四个分量表,此次研究以前三个分量表为主,按照四级评分法计取分数,0分属于正常,4分表示严重,分数统计后越高者则代表病情进展较为严重。
根据表1记录可知:甲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9.99%,比乙组的33.33%低,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干预治疗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对比
结合表2数据记录:甲组与乙组中的患者在干预前睡眠质量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且甲组降低幅度比乙组大,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 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对比
结合表3数据分析可知:甲组与乙组患者在干预前病情进展程度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显然分数有所降低,且甲组降低幅度比乙组大,两组数据比对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 干预前后患者病情进展程度评分对比
针对PD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但医学研究中侧重于人体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能力减退学说,从多巴胺水平上形成神经功能障碍。而根据陈芝君[8]等人的研究成果,仅在2019年我国PD者中共有301500人,死亡率高达25.54%,依据贝叶斯算法推断2025年,我国将有近40万人患上PD,考虑到我国PD疾病负担处于上升趋势,故而应当加强PD治疗药物研发应用力度,这也是笔者分析罗匹尼罗片剂安全性的重要原因。若该药物安全性较强,则可以凭借该药物下调PD疾病负担,为老年健康给予可靠保障。
罗匹尼罗片剂属于选择性D2受体激动药,患者用药后半小时内即可发挥药效,血浓达峰时间1h~2h,能够在用药后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经用药后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将得以改善,可以通过弥补多巴胺,致使患者神经功能有所修复,尤其是已出现运动障碍的PD者,使用该药物后运动功能能够充分好转。
然而,从临床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该药物使用后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头晕甚至是腹泻等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的形成多因多巴胺水平变化。同其它同类别药物比较,虽然也会发作不良反应,但却鲜少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由此证实药物安全性较强,可将其用于临床PD治疗项目中。
在两组患者用药结果分析中,能够知晓在同时采用联用方案时,选择普拉克索与罗匹尼罗与美多芭进行配伍,不良反应风险不一致,且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程度也存在差异。实际上,受多巴胺因素影响,患者使用罗匹尼罗后并不能完全杜绝不良反应,最常见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头晕,但结合疗效判断该药物依然具有突出的临床可行性。用药期间临床医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减缓不良反应的不适感,致使患者从吸收罗匹尼罗药物成分后,真正意义上消除睡眠障碍以及震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帮助患者及早适应新环境,使之患病后依然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关于不良反应的防范,可以利用饭后服药、补充微生物B6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在消除不良反应风险的前提下借助罗匹尼罗,实现PD病情的平稳好转。
PD者从临床表现中常见运动症状,而服用罗匹尼罗片剂后,运动功能将在多巴胺作用下得以舒缓,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基础性运动动作。此外,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早期PD者使用罗匹尼罗片剂,整体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要远比使用安慰剂者低。而且在用药环节也要控制好药量,以期取得理想疗效。如学者安娜[9]以药物剂量为标准分析药量与疗效的相关性,其中证实大剂量使用者(1.5mg/d)最终病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笔者在该研究中推荐以大剂量罗匹尼罗片剂方案为依据,促使患者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药物干预下尽快恢复基础运动能力,最大化提高PD者的幸福指数,使之经口服用药治疗后表现出较好的生活积极性。参照上述内容确定罗匹尼罗片剂值得应用,安全等级较高[10-11]。经由甲组数据推断得出:PD治疗期间使用罗匹尼罗片剂能够适当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并且有效降低PSQI评分,促进病情进展程度评分的减小,保证患者保持稳定病情,延缓疾病进展速度。患者用药后能够适当提升DA神经元数量,以此增强神经元增殖能力,修复神经功能,并且可以因其具有持久性激活多巴胺的功效,更易确保患者在药物吸收中减轻运动障碍,且少见不良反应,患者可在安全用药行为中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可作为长久药物予以服用。
为验证PD治疗过程中罗匹尼罗的应用安全性,专门整合相似课题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蔡俊[12]等人在其研究阶段,发现罗匹尼罗药物在PD中存在适用性,且针对非运动症状PD者,单纯使用罗匹尼罗与普拉克索的有效性有差异,且效果优于安慰剂。学者张杰[13]以安全性与药物有效性作为评估主体,虽然使用罗匹尼罗药物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风险发作恶心、腹痛以及其它部位疼痛不良反应,但整体疗效较为显著,能够体现出药物耐受性优良功效,符合笔者临床研究的规律。学者王金玉[14]从睡眠质量方向分析属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范畴内的罗匹尼罗药物,干预后患者不易出现睡眠障碍,进而在睡眠质量得以改善的前提下,促使患者能够实现良性恢复,而笔者整合得出的睡眠质量评分减小结果与之比较存在一致性,由此表明笔者所述内容值得参考,在临床研究中有现实意义。另外,参照学者吕怀友[15]研究成果,在其建立小鼠模型后使用此药物,还能在药物成分作用下修复神经血管,使之逐渐改善运动能力。综合多名学者研究内容,PD治疗中罗匹尼罗片剂确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帕金森患者在罗匹尼罗片剂干预下,鲜少出现不良反应风险,且用药后患者的睡眠状态以及运动能力,都不会受药物影响出现异常变化,表明此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