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深八度 横向拓维度

2023-06-09 17:26陈思思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深度学习

摘 要:童声合唱在我国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合唱作品,然而由于教学对象是活泼好动且对音乐认识不足的小学生,部分教师对合唱教学缺乏重视,加之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课堂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对合唱的共鸣。笔者在合唱教学实践中,把解读作品、发声技巧训练、情感体验深度融合于多声部歌唱教学实践,多维度拓展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引领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

关键词:小学合唱教学;深度学习;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4-0085-03

引  言

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部分教师对合唱作品解读不到位等,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歌唱的愉悦,合唱艺术的美无法与学生心灵交汇。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梯度,遵从“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合唱体验为主”的教学理念,探索、提炼合唱作品的“深度”,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设计,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一、填满乐谱页边,解读合唱作品有深度

通过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科书的仔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合唱歌曲占比随年级升高呈逐步提升的趋势。从第一册模拟劳动三声部节奏声势、《动物说话》模仿大小鸭叫声声势等便已开始为学生建立多声部的概念。这些内容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因此作品分析程度的深浅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音乐语言的细读

合唱作品就像文学创作里的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语言”。每首合唱作品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传达特点,通过细致解读、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分析的过程,为教学中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等做好铺垫[1]。例如,第六册《柳树姑娘》歌曲的前八小节,旋律采用模进手法,三度、四度、五度的跳进使曲调清新、优美,如同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秀丽的画卷。第二声部只用了第一声部的同音支声,配以八分音符顿音的“la”,营造出愉快的气氛。又如,第五册《钟声叮叮当》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歌曲运用了同音支声“1”“5”作为烘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音效,声部互相交织成一曲美妙的“钟声交响曲”。合唱歌曲作品需要我们细品,感受音色的丰富和音响的层次。

(二)乐谱的细化标记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作曲家都要使用大量乐谱标记来提示演唱或演奏,从而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2]。而大多数教师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演唱技巧或演奏技巧上,因而疏忽了谱面上的标注。笔者在实践中反复探寻乐谱标记的深度,发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看乐谱表面所呈现的内容,能让教师对作品框架和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将乐谱中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标记,可以起到辅助提醒的作用。比如,可以选用不同颜色对比明显的记号笔进行标记,把重难点视觉化,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是对作品深刻理解后,在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对声部进行改动,添加速度、力度、呼吸記号等,对乐谱进行二次创作。如低年级教学作品较简短,教师可为歌曲编写既符合和声配置又与音乐形象吻合的二声部,既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也为中高段的合唱学习打下根基。如第一册歌曲《法国号》,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调整(如图1)。又如,第二册歌曲《可爱的小象》,在乐曲出现二分音符的地方加入上方旋律的同音重复,让学生用“ci ci”来演唱,表现小象喷水的快乐;第一乐句的前半句“1 3 |1 3”中的“小象小象”加入顿音记号,后半句加入连音记号等。

(三)声部的合理配置

声部的配置在演绎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对于1~2年级,我们可以进行二声部配置,由高低两声部组成,选择或者改编一些适合低学段学生的短小作品,提高学生演唱能力,使其建立合唱自信。3~6年级声部配置可根据各班级的学生音乐能力,结合作品进行二至三声部配置。在声部分配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音域、音色,也要强调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在处理声部之间的配置时要视教学作品而定,无需刻板地进行平均分配。

二、凸显童声特质,丰富唱练样式有深度

合唱的童声期阶段是6~12周岁。其中6~8岁属于童声前期,是培养学生多声部合唱乐感的重要时期,适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训练;9~12岁属于童声成熟期,也是走向童声合唱的高峰期,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作品练习。

(一)课前轻松愉快的训练

在课前五分钟,教师可融入常规热身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找到“放松”的歌唱状态,主要分为肢体热身与口腔状态热身。肢体热身:首先请学生站立,两脚打开与肩同宽,依次给前面的同学捶背、捏肩,力度适中,接着双手交叉后手臂尽量向上、左、右方向伸展,再慢慢向下,注意双手要自然向下垂直,当再次慢慢起身时,继续用肩部向内、向外慢速画圈,最后头部向左右上下方向依次转动,感受从脚到身体到头部的伸展。口腔状态热身:唇抖练习,教师利用钢琴给出G音,让学生跟琴声进行上下行八度唇抖练习,注意面部放松把牙齿打开;打哈欠训练,引导学生在半打哈欠的状态下,像咬着苹果一样进行高音训练,可以解决演唱时高音上不去、喉头紧的问题,也可用杨鸿年教授建议的弱声唱法。“弱声唱法可以避免由于气息过多地冲击声带而带来的损伤,克服低音区位置垮下来的毛病。”[3]这些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发声练习,既可以使学生歌唱状态放松,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歌唱做好准备。

(二)建立和声意识的训练

和声在音乐元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尽早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可持续的合唱训练,让学生体会和声之美。例如,一年级开始,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两个音练习,通过长短音的配合、节奏变化等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和声概念。又如,三度和声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结合柯尔文手势,交替分二组唱C大调音阶。教师左右手势分别指挥二组学生,请大家平稳地、舒适地唱出来(可以上行再下行)。当学生与教师之间有默契后,变成一组唱两个音或者加入两个声部齐唱的手势训练,继续提高难度。教师可以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演唱经过音来辅助学生的音准。比如,一组唱do,教师接唱Re,第二组接唱Mi,再按此方法唱“Re Mi Fa”等。当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的经过音可以越唱越弱,让学生尝试辅助找音,最后再进入到三度音程直接唱。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展开有效的和声意识训练,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推动小学生合唱能力的提高,促进其和声素养的发展。

(三)片段式训练

合唱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教师应在由浅入深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响的美妙。对于1~2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合唱作品较少但又需要建立合唱概念,教师可从短小的歌曲中,选择一个小片段配上和声,这既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如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师可用歌曲中常出现的“22 2”为动机,在句尾处加入二声部(如图2),利用简单有趣的设计让学生在多声部的合作中“玩”得不亦乐乎。

进入小学中高学段后,有些合唱歌曲有一定难度,对作品表现力要求较高。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本班级学生特点适当降低难度,也可截取片段进行慢速练习。

三、触发真情流露,内化情感体验有深度

在歌唱教学中,笔者深知技巧训练是基础,教会学生用“情”演唱才是关键。音乐是无形而又有形的,我们必须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将音乐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表达。

(一)以听觉激发情感

从低学段开始,教师应让学生“养”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意识,使其感知、体会作品的丰富情感。如二年级《摇篮曲》的拓展部分,笔者将合唱版本与独唱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和声带来的不同魅力。

教师借助欣赏器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多层次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形象美。如在《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素材:钢琴—分解和弦—波光粼粼的湖边,大提琴—天鹅,由此解读第一个乐句,让学生感悟音乐情绪。当然此曲除了结尾,其他乐句的呈现都是有规律的,学生便可以由“点”及面展开全曲聆听。在教学中,教师先抓住音乐作品特点,把音乐听“薄”,再引导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的主要特征,有兴趣去“厚”听,产生情感共鸣。

(二)借动觉表达情感

所谓动觉是指反映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耳聆听,还要通过声势、律动、演奏等感知活动,触发身体的动觉体验,表现对音乐的深层体会。例如,教授第九册合唱歌曲《叮铃铃》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走步、拍手、点肩、伸臂等建立恒拍,从“叮铃铃”拟声处,结合牧养场景,体验吆喝和甩鞭,调控声音的强弱及甩鞭动作的力度,感知力度变化和旋律高低走向,更好地表现牧童开怀放歌的悠然自得。教师还可以借助丝巾、音乐套杯、球等音乐道具,设计符合音乐形象的律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多聲部旋律的进行,在帮助学生辅助声部音准的同时,激发学生无限的音乐想象,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场景中表现和感悟合唱的美。

(三)用表演释放情感

表演是音乐情感释放的一种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演”是指音乐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可借助“演”让学生不断参与音乐体验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比如,在歌曲《钟声叮叮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出示两张不同音乐钟图片让学生来做背景音乐师。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学生将二声部用不同速度、力度、节奏和情绪进行改编,完美地用歌声演绎了作品。又如,在合唱曲《榕树爷爷》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围坐一圈,结合孩子与榕树爷爷的“对话”听唱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关注声音,用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渐慢的速度等表现歌曲的尾声部分,营造温馨宁静的气氛,与榕树爷爷依依不舍地告别。此处演绎已经从音乐符号到情感有了转换,让学生外在的感受内化为富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尝试加入乐器创编来增添和声色彩,提升音乐表现力,如奥尔夫的音条乐器、打击乐器都可以加入。在音乐实践体验活动中,人声和器乐的加入能够使音乐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这样的创作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情感体验。

结  语

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热忱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忱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柯达伊的话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将继续把解读作品、技巧训练、情感体验深度融合于多声部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多维度丰富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其沉浸于合唱中,动情歌唱!

[参考文献]

杜立新.乐谱标记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66-168.

李磊.有趣 有效:浅谈中小学台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11):12-14.

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思思(1984.2-),女,安徽宿州人,

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