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通达之路

2023-06-09 14:28丁杰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视觉思维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创设观察、操作、讨论、实验的机会,能够对学生视觉思维形成多点冲击,让学生在主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为理性思考奠定基础。小学生直观思维通常比较发达,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学生能够积极回应,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对视觉素材进行理性处理,完成数学认知的自然过渡,形成完善的数学学科认知体系。学生对视觉信息比较敏感,教师借助图形情境、观察任务、实验活动、生活对接、社会调查等活动,推出多种视觉思维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打通学生数学学习通道。

关键词:小学数学;视觉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1737(2023)04-0067-03

引  言

视觉是观察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视觉思维培养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感性素材的强化体验中,逐渐形成理性认知。创设图形情境,能够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推出观察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生活思维;组织数学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感;创新意象转换,可以营造数理讨论氛围;延伸训练设计,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达成更多数学学习目标。视觉思维不是简单的表象信息处理,而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只有对更多视觉信息做提炼和处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带来更多理性思考的机会[1]。

一、创设图形情境,以感性材料激发兴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产生一些认知方面的错觉,认为记住了数学公式、定理等法则,便可以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其实不然,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机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教师借助多种辅学手段,推出一些图形观察素材内容,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能够形成数学思维触动,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分析中建立数学认知。数学教材本身有很多图形信息,教师要做好筛选,选出一些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课外的图片信息,或者直接拿出实物,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

教师可以选择实物展示来取代图片、视频播放,这样可以对学生视觉思维形成更强触动[2]。学生习惯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信息,如果教师能够提供一些实物观察机会,学生的观察感觉会大不相同。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木条,要求学生拼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并对这两种图形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看谁提取的信息更有价值。学生对小木条摆拼操作很熟悉,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后,便开始了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对两种图形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学生积极探究,课堂研学气氛渐浓。在观察信息展示汇报环节,学生都能够从几个方面做介绍,如边角关系、稳定性等。在稳定性比较时,学生将木条固定住,通过推拉实验,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四边形更高。教师继续让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并对边角关系做深入观察和梳理。学生开始深度研究,掌握很多数理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纠偏建议。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做矫正思考,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并在反复探究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可利用小木条做引导,创设更为直观的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拼接、观察、分析、总结、展示,然后继续拼接、继续观察和分析,形成系列性学习活动。从教学引导效果可以看出,教师的情境设计比较成功,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有操作兴趣,能够主动开展拼接观察,顺利启动视觉思维,形成崭新学习体验。

二、推出观察任务,以生活对接调动思维

数学与生活有太多融合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梳理,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做调查,找到思维对接点,以提升设计的契合性。生活观察任务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注意创新,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其回应才会更主动,激发效果也会更好。家庭调查、社区观察、身边寻找、信息收集、实验设计等,都属于数学学习活动范畴,也需要更多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顺利进入这些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观察体验。

教师在设计观察任务时,要做好材料准备,创造适合的观察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启示,让学生在主动观察分析中建立学科认知[3]。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正方体积木,摆放在桌面上,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观察,将观察到的图形用铅笔画出来。然后,学生进入观察环节,并准确画出观察到的图形。为激发学生视觉思维,教师还可以拿出一些观察图示,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摆放这些立方体。学生踊跃报名,课堂学习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在学生摆放过程中,教师要不时给予提醒,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为实现能力迁移,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图示的形式,画出教室前门的形状。这个任务带有美术写生特点,学生观察更为细致,操作也特别认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观察角度选择、绘图方法、分析视角等,及时做出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美术视角看数学,从数学角度看美术,形成跨学科认知。

教师摆放立方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画出图形,这是最为直接的学习。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熟悉,难以形成心灵触动。教师继续推出观察任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室门的形状,并进行直观绘画,将美术学习内容融入数学活动中,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乐趣。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学视觉看美术写生,这是典型的拓展性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实验活动,以实践操作丰富感知

数学实验任务大多带有探索性、互动性的特点,学生对这些任务有更高责任心,对此,教师可抓住学生心理进行设计,推出一些实验操作活动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学探究。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后,对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自然要有视觉思维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研究实验结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转化,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融合。

学生对数学实验有主动观察、研究的兴趣,教师需要做好素材筛选,提升操控性。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实验环节,势必给学生感官带来更多触动,其助学效果也会更明显[4]。例如,在教学“认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台天平秤,介绍其使用方法,然后邀请两个学生操作。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需要称量的东西,让学生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设未知数为x,然后列出方程式。学生刚刚接触方程概念,对未知数还比较陌生,自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都能够踊跃参与操作活动。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逐渐找到天平平衡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式,其他学生则来解读这个方程。要想求出未知数,还需要测量物品的重量。学生继续称量,教师要求学生解读测量方法,分析介绍方程式原理。于是,學生根据教师要求,开始梳理天平操作步骤,并对方程式构成特点做具体分析,逐渐对方程形成认知。

教师利用天平称量操控实验做教学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进入操控环节后,不仅要找到操控的要领,还要对天平平衡原理做观察解读,然后是对方程式做介绍。这样便形成了对接,学生学习关注点也会从天平转移到方程上,通过对方程构成做分析,建立方程相关认知。学生对实验操作比较感兴趣,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直观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学生在具体观察、分析、介绍、归结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数学关系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创新意象转换,以理性讨论促进内化

教师创设意象转换任务,给学生提供理性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能够为学生视觉思维带来更多正面冲击。所谓意象转换,是指对数学感性思维的梳理、对感性认知的讨论、对感性问题的思考,自然形成理性认知基础。教师不妨借助文字、图形、实物、模型等,推出一些数学研讨活动,设计多样化的转换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数形结合、化归类比、模型构建中完成数学认知的内化[5]。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要精准设计,为学生自然进入理性思考创造条件。

学生对数学分析讨论学习活动比较熟悉,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以问题形式做启动,要求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见解,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便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设定了目标和内容,学生讨论最终要形成统一认识,这不能体现学生个性学习原则。教师如果让学生自行选择讨论内容,展开个性学习交流,教学效果会更显著。以“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为例,在学生开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例,对数据处理方式进行梳理,推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操作,选择适合的数据表,自行设计条形统计图。因为没有统一要求,学生选择的数据表格不一样,条形统计图设计也不一样。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具体分析,推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学生的突出表现给予重点表扬。如在班级同学生日分布情况统计图中,学生将不同月份的生日人数做好统计,绘制出数据表格,然后画出条形统计图,并现场做介绍,对图表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作的机会。虽然制作图表的方式没有太多差别,但学生自主选择数据内容,对学生则是一种激励。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自然有更高的操作热情。教师通过制作、分析、介绍等学习环节的组织,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思维梳理的机会。

五、延伸训练视角,以实践应用达成目标

在数学训练设计中,教师要做延伸处理,借助生活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数学探索,对学生视觉思维形成冲击。信息收集、生活观察、案例分析、数据处理、数学实验、数学操作、亲子活动等,都可以与数学课外训练相结合,形成崭新学习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中建立数学认知。数学训练生活化是学科训练设计的重要方向,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训练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数学训练和操作。学生生活中有太多数学认知积累,教师对训练任务做细化分析,找到更多对接点,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案例。学生自然想到了超市商品价格牌,还有会计统计表。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具体提示: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些测量时,也需要用到小数,不妨列举一些实例做介绍。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经历,自然会主动响应。如身高、体重的测量,需要用小数来表示。在课外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给出的训练任务大多与学生生活有关联,如小数的位数越多,其数值越大吗?小米买来文具盒和铅笔,文具盒单价为10.30元,铅笔单价是0.98元,问小米一共花去多少钱?……学生对这些数学训练题目都比较熟悉,开始思考和讨论。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还可以推出课外训练题目设计任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要用到小数,

请结合生活经历,编制小数应用题。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思考,顺利设计出一些训练任务。

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做好学情对接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布设,使学生运用视觉思维列举生活案例,设计训练任务,确保学科训练顺利开展。特别是学生设计训练任务,需要对接生活认知,这是比较有含金量的设计,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结  语

视觉思维能够有效突破抽象概念的局限性,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教师应针对学生数学认知特点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并接触更多视觉思维信息,及时传输一些有效的学法,让学生顺利找到学习通达之路。数学学科本身带有抽象性、逻辑性特点,学生学习数学可以从直观角度切入,通过对感性素材做具体分析,逐渐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教师要进行具体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视觉思维支持下展开数学意向转换,在理性归结中建立数学学科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梁婷婷.小学数学视觉思维构建路径探微[J].名师在线,2021(26):32-33.

张丽.视觉思维:数学学习的通达之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1(22):80-82.

肖蓉蓉.视觉思维:借助图像表征促进数学理解[J].数学大世界,2020(11):30.

李雪强.发展数学视觉思维的价值追问及策略重构[J].小学数学教育,2020(Z3):25-27.

王桂波.小学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运用的课堂实

施[J].考试与评价,2021(04):4.

作者简介:丁杰(1984.1-),男,南平浦城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和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猜你喜欢
视觉思维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研究
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