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嘉琦
当前,作文教学面临三种困境。第一,学生畏惧作文,缺少写作材料,呈现出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状态。第二,学生身上存在真实人格与写作人格的分离。一方面是对写作对象的“先入为主”思想:提到妈妈就是慈爱的,提到爸爸就是严厉的;另一方面是对写作主题的盲目迎合,放弃真实的内心表达。第三,教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并没有集中在引导学生认知作文、作文与学生身心的关系这些方面,而是大多进行作文构思方法、写作技巧的研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的作文理念对于学生感知生活提出了要求,衍生出了感知作文这一方式。感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调动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参与的作文教学形式。
一、感知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感知作文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如果初中生能够全面、持续地进行感知训练,从自身体验出发,调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多角度、多方面地感知世界,释放真情实感,就一定能够提升写作水平。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如何审题立意的指导就会轻松得多。通过长期的感知训练,学生就能将写作的“根”扎实,在之后的作文写作中只需进行细节的“修补”和“浇灌”。
(二)助力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
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忽略自身的感觉经验,而是用抽象的语言来概括。比如,学生在描写一棵树时只用一个形容词“茂密的”来修饰。这样的描写虽然没什么错,也是学生实实在在观察到的,却不会让人觉得生动形象。如果学生能够调动所有的感官,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我们可以从触觉角度描写出树的粗糙程度、湿润程度,从听觉角度感受大树被风抚过的声音。如果再进行深层次的描写,就要从变换时间、位置、情感等方面来进行:春天的树和冬天的树是不一样的,山上的树和平原上的树也是不一样的,树的近景和远景都能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能运用全部感官来观察事物,并且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体味,把概念化语言转化为有情味的语言,就可以避免写成千人一面的“撞脸”作文。
二、初中感知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引导学生完成局部感知
局部感知训练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感官的分工协作,让学生全方位地去感知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五种感官对应了人的眼、耳、口、鼻、手,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视觉观察而忽略其他感官参与的写作。这里的局部感知是指把多个感官分别独立出来,用一种感官感知尽可能多的东西,拓宽学生的感知角度、感知区域和感知通道,有助于学生顺其自然地展开审美活动。
例如,在作文课上进行听觉感知训练时,教师由《思乡曲》导入。播放完毕,教师讲述张学良将军在被幽禁几十年的情况下,在自己的九十大寿上听到这首曲子后潸然泪下。这就是声音的力量,让人动容。之后,教师介绍《思乡曲》的作者马思聪用这首曲子发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紧接着,教师播放马思聪写的激昂无比、积极向上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以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听完这几首曲子,教师朗读一篇描写声音的优美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展现了世界上丰富多样的声音,有雪花飘落的声音、金丝雀唱歌的声音、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的声音……这时,学生纷纷感慨: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怎么之前就没有发觉呢?教师说:“大家不用懊恼自己之前对生活里声音的忽视,我们现在就来感知一下一张纸究竟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全员参与,有折纸的、撕纸的、揉搓纸的,也有互相比拼谁的纸更结实的。在让学生亲自感知纸的声音后,教师带领大家回忆这一天都听到了哪些不同的声音,哪一种声音最难忘。学生认真思考起来。接着,教师布置了本节课的作文——动听的校园。课后批改时,教师发现许多学生都写出了高质量的作文。
由此看来,在前期对学生进行局部感知训练,不仅能打通各个感官的通道,还能让各个感官承担起各自的重任。那么,写作文就不只是手的事了,而是眼、耳、口、鼻、手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调动五官的具体感知后,从各个感官出发来写作文,使得自己的文章具备了可看、可听、可尝、可闻、可摸的丰富形象,写出来的作文就有真实情感。
(二)促进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在进行各个感官的局部感知训练后,就可以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进行感知训练。整体感知训练,就是调动人身体上包括外感官和内感官在内的全部感知器官,针对感知对象全方面地使用感知工具,对外界事物进行直观、细致的感受。
初中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本着符合学生年龄阶段和个性心理的要求,教师就可以把整体感知训练写作教学设计为“感知物体”“感知事情”“感知人物”“感知场景”,打通学生的各种感知通道,使审美活动更加活跃。
感知首先是对物进行拆分,让学生明白物的构造。也就是先把完整的物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利用眼、耳、口、鼻、手來感知。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感知作文的理论,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感知,用什么感知;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亲自体验过后,便可以让学生从经典文章中找感知训练的内容,对照自己在课堂上的感知进行提炼、模仿、优化;最后,在经过教师的规范指导和学生的对比操作后,便可以进行感知训练的最后阶段,即写作成型。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教师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动笔墨,写下对生活的感悟,扩大感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持续扩充,对于生活也就有了独到见解。另外,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整合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感知外部世界,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