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策略

2023-06-08 04:37李论
幸福家庭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解题数学

李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是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构建数学说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重视对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说、会说,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解决多数实际问题。数學问题并不只有一种形式,而是多元化的,学生在解数学题的时候要认真、仔细地审题,明白题目要考查的数学知识,并根据题干中的线索回忆所学的知识,从而给出答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提炼出题干内的关键信息,整合有用的文字内容,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教师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学科对人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此时,学生的具体思维还未转变成抽象思维,对具体的事物更熟悉,而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习时会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可以使他们学会厘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理有据地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地学会抓住问题本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思路清晰地解答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获得成就感,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渐建立自信。同时,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和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说理条件,鼓励主动表达

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具体表现为:不主动提问、不踊跃发言、不积极与教师互动,学习状态比较被动。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与人沟通;二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传统,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课堂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要想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趣味元素,打造更有趣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创设合适的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学校要选择一首在课间播放的音乐,但是不知道选择什么类型的。有的同学喜欢流行歌曲,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对此,学校应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进行第一轮讨论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二年级的小明喜欢流行歌曲,于是校方决定根据小明的喜好选择流行歌曲作为课间音乐,这样可行吗?”在学生摇头表示不可以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有逻辑、有条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在学生进行第二轮讨论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看来要想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就必须了解大多数人的意愿。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大多数人的意愿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学习的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顺利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可见,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用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为接下来的说理训练做好铺垫。

(二)优化问题设计,厘清说理思路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帮助学生厘清说理思路,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数学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前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数学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是首要学习目标,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是次要学习目标。为了充分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师需要对教学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创新,改变问题的结构,让简单的问题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图形都有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并自行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总结出“这些图案在沿着中心线对折之后,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效果”之类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思考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厘清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知识点并创设情境,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合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每幅图片上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指出哪些图形是通过平移得到的,哪些图形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为了解学生的思路,教师还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要想了解图形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怎么做?观察过后,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去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怎样判断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变化?”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明了,说理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三)注重过程引导,熟悉说理方法

部分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不知道如何厘清思路、组织语言。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常见,学生可以列举具体的事例,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喻论证是指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论证,学生在运用此方法进行论证的时候可以按照固定句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将……比作……,以此证明……的观点”,这样就能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对比论证则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以突出和强调自己的观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拿出一台秤、一个鸡蛋和一桶一升的矿泉水,然后带领学生称出鸡蛋和矿泉水的重量。称重过后,学生可以发现这枚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克,这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轻和重的概念,还明白了克和千克的含义,即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解释和说明数学道理。再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要将6根香蕉平均分给小明和小明的妹妹,请问每个人能分到几根?”学生在思考后会运用学过的数学运算公式计算并回答:“每人分到3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在学生回答“除法”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概括除法的含义。在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结合数学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述出来。

(四)问题归类,规范说理

数学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为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从而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在开始讲课前,教师需要全面梳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知识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基础题型、拓展题型和应用题型。针对简单的基础题型,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计算顺序,先处理乘除后处理加减,要求学生在说理的时候只需要将解题步骤用通顺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如拓展题型具有一定的课外延伸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针对应用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厘清头绪,如何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找出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然后加以推理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将整个解题过程用语言概括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五)巧设“陷阱”,发展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初期,教师除了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说理训练中,教师应以知识点为核心,在数学问题中适当地设置一些“陷阱”。学生要学会察觉问题中的“陷阱”,避免陷入解题误区,从而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为例,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道具,让学生用11根塑料棒摆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学生在实际操作后可以发现,摆出2个正方形后,还剩余3根塑料棒。这时,教师再引出余数这一数学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理解其含义。接着,教师可以采用数理推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论证,让学生判断“如果两个数相除有余数,那么这两个数字同时扩大两倍,再相除得到的余數是之前余数的两倍”这一说法是否正确。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容易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为防止学生陷入误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判断和说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数学课上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论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大量论证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事物的规律。

结语

数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说理能力,更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数学教师要善于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数学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知识核心,立足实际,聚焦学生思维发展,设计具有驱动作用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分析问题,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说理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洈水镇大岩咀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