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从小学做好全员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唤醒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多学科融合创新中开启多元课程模式,实现多学科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青少年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培养,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融合;爱国主义教育;融创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依托多学科融创方法提升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9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颖(1980—),女,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在百年育人、立德树人的历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果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具时代性、最具说服力的教材,中小学应该全方位地将发展的伟大成果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
新时代的先锋教师需立身当下,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不但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连接点,更需培养好新时代的青少年。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兴趣,在整合学校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使学生将生活体验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成长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如何立足于学科专业将新时代巨变和伟大成就与多元活动结合起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育人主题。在教育深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总体要求,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育人,形成育人合力的策略,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从育人规律入手,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渗透建立在符合学生“知、情、意、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融创方法的讨论和实践研究可知,使用跨学科的方法是为了提高育德效能,使学生在更深层次的实践中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内因驱动,从道德素养出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义务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采用結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多学科课程体系内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着力落实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提升思政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努力培育时代新人,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学生的进阶成长是在“悖论”中不断思考、笃定自我的过程。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需要以学生良好的品行为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内因驱动为目的。加强小学生道德素养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将培育学生自律、自强、自爱的意识与行为作为教育生活的首要任务,学生才有界限和底线格物致知,谨言慎行。
具体而言,学生要在学习上遵守纪律,勤奋好学;在生活中吃苦耐劳、节俭内敛;在社会上、劳动中、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自己、爱家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做起,这是概念化的爱国主义的具象表现。对此,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培养小学生成为德行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以各学科的特质为基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引导学生反观自我,从内部关注自我的良善品行培养。
二、打破壁垒,在共育中尝试多学科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一)课程融合中唤醒爱国意
在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科特质和日常教学点滴出发渗透爱国常识教育,重视课堂的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系列化、梯度式的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爱国、爱党的教育氛围。如教师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综合素养培养为契机,将1—6年级语文课程中以“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文本,与思政课提出的“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的要求相融合。因为学生与革命时代存在一些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不仅教师要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讲,更要让学生自己讲好红色故事。教师可以多媒体资源做辅助,创建情境体验式的全景育人环境,使学生得到教学相长下的真实学习体验,从小厚植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唤醒其自然成长的内需。
具体而言,教师要关注日常的“小”和“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青少年这一群体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对此,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除了要精准传授专业的知识,还可以从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空中楼阁”,教师不能灌输大而空的理论,而要注重从小处做起,细致地开展。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晨会、班会课……教师要抓住这些教育契机,使学生从认识国徽开始,从遵守秩序开始,从乐于助人的小事开始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要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融合等多种途径,通过日常小事加强教育引导,要以多角度融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二)活动融通中厚植爱国情
要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关注国家变革史上的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仅要将它融入课程,更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跳出来,建设好和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在日常真实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例如,在班会课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学习爱国知识和相关事例;在数学课中学习图形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党旗、党徽,鼓励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具象了解爱国主义,以唤醒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愿;在语文课中学习《长城》《赵州桥》等文章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研学活动中,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历史场域下,了解家乡文化,培育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从周围的人、家乡的事情、家乡的变化出发,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校外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推开世界大门的驱动力。学生在“走出去”的体验中萌发兴趣,获得感悟。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综合实践的活动地点与内容,合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参观省博物馆、科技馆、烈士纪念馆等,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归属感,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纪录片,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的综合体验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具国之形象。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种于学生心田。
(三)多元融创中培养爱国心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民族历史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三大内容和课程本身在“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上亦属同源,有着天然适切的融合契机。因此,教师可以学科育人为基础,以融合学科的多元课堂文化与挖掘红色文化和特色资源为创新方向,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行学科组合,并以“贴近学生、接近社会、接近生活”为基本原则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融创跨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活动,将时代精神深植于学生的认知体系。
如六年级学生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与积累,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已初步形成,其具备一定思辨能力,但国家意识、法治观念还停留在浅层。教师应以学情为本,将法治专题内容与“走近宪法”主题班会课进行交互式融合。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会开始关心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主要国家机构,形成基本公民义务观。同时教师要在班会课中创设多样情境,在体验中渗透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担当,规范其法治行为,引领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在素养、课程、生活的梳理整合中,承担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与正确价值观的重任。教师要在全学科、全员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构建共育的教育生态模式,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惠及者和建设者。
(四)外因激活,在家校合作、社会实践中凝聚爱国主义力量
家庭教育是学生精神世界构建的原生力,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雷锋日”“宪法日”“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庆典活动,构建共育平台,充分挖掘、应用家长资源,发挥好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请家长带来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各种图片、图书、特产等,共同布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环境;在班会课上邀请从事消防員、检察官、特警等职业的家长向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开展“循着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党放心、强国有我”“共讲红色家书接力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家校协同、共育养德的合力育人的作用。家校育人目标、愿景等方面因协同参与而同理,在彼此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融合创新。以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为纽带,家、校、社会在闭环内相互影响、在闭环外达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目标。
(五)评价促学,在学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融合情感价值目标
教师应始终将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置于道德教育的第一位,并将其作为学生道德的重要考核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科特征、活动丰富程度、融入情感价值等评价指标管理评估,同时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星级评估、同行评估、小组意见、自我评估、家长评估等策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生活中;或以多学科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例,充分发挥全学科、全员育人的教育功能。
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思想形成会受到外部环境、各种媒体信息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各种特色学科融合创新,教师要以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和信念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学生从小在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滋养中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孙美娜.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150-152.
鲁林霞.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2(38):230-231.
许妍,刘品.用“红色”打好教育底色[N].江苏教育报,2022-10-14(1).
袁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教育界,2022(27):8-10.
张洪娟.用爱触动孩子心灵[N].语言文字报,2022-0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