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减负增效的角度出发,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帮助学生改变低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展开论述,指出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有效地改变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的消极态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学到更多知识,进而落实“双减”政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1-0075-03
引 言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的解题技能获得提高,教师经常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了消极的应对情绪,这也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而作业优化则是落实这一要求的主要路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数学學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对更有效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加强对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完成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能力、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减负增效。
一、融入情境,整体设计
实践性作业的特点是让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知识的真实用途,而为了进一步拉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中融入情境创设的思想,让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产生更加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整体性,让不同的作业题目之间呈现清晰的层次,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核心概念有更加系统的理解[1]。
例如,在讲授“面积”这一单元的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程度,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组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画一画等方式来进一步巩固面积、周长等知识。这次的作业一共分成三个问题,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作业的背景:“小红在手工课上剪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边长为5 cm,小明剪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长和宽分别为7 cm和3 cm。接着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这两张纸片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欣在计算出来了两张纸片的周长之后,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联想到最近刚刚学习过的面积计算的知识,于是认为这两张纸片的面积也是一样的,那么小欣说得对吗?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可以用计算或画一画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刚剪出来了一个宽为1 cm、长为4 cm的长方形纸片,之后又沿着一条边剪去了一个三角形,如果是你,你可以怎么测量并计算出剩下部分的面积?”这组作业都围绕着“手工制作图形卡片”这个情境,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去完成相关的任务。这组题目层层递进,难度是依次递增的,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验证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渗透算理,引导推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要关注学生解题的综合表现,让学生不但可以成功地解决问题,而且懂得为何能够这样计算,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渗透对算理的考查,改变学生只凭借惯性去计算的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算理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在设计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实践性作业:
如图1所示,在这个长方形中,还可以放置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圆?
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要将结论和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推导的过程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在布置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算理理解上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理解算理,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素养。
三、调动感官,多元表达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的实践性作业,吸引学生使用各种方式来完成作业,促进学生数学多元化表达能力的提升。小学生喜欢用画一画、涂一涂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可以从这些强调视觉和动作的角度出发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动态的体验中完善认知[3]。
例如,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实践类型的作业:我们在这堂课上学习了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请你使用家中的物品来尝试制作出一平方米、一平方分米以及一平方厘米的物品,然后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进行分析,想一想家中都有哪些物品的面积大小最接近这三个面积单位,将自己的发现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分享给其他同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三个面积单位的获取,而在于学生量感的生成,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这份作业,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悟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侧重于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布置需要运用多种感官来完成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的多元能力获得更好的提升。
四、强调过程,凸显操作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促进学生知识运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
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熏陶。
例如,在讲授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习了体积方面的知识,那么,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这些物体的体积又可以怎么测量呢?选择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物体,如土豆,想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吧!这项作业是跨学科形式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从物理的空间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体积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而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想到了用排水法来测量物体体积的办法,有的学生想到了将土豆制作成土豆泥,将土豆泥再制作成长方体的方法,进而测量出体积。充分的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好的提升。
又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实践性作业:你关注过包装的知识吗?当有两个相同的饼干盒时,怎样用包装纸来包装它们才是最合适的呢?当有三个饼干盒时,又可以怎样包装?自己动手操作一下,看看包装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吧!这份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促进学生优化思想的形成。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意识到不论要包装的盒子的数量有多少,将盒子的最大面重叠在一起,都是最节省包装纸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五、联系生活,提高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注重凸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不断加强数学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实践性的作业:“我们在这节课上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你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数据的调查和收集,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自己从这张图中收获了哪些结论吧!(提示:如可以调查了解前年和去年全年平均月气温,制作成折线统计图,感受气温的变化和规律)”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据统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助于學生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完成了作业之后,结合这次作业的特点,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调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有的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了调查,分别调查了男生和女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高变化情况,得到了女生发育比男生要快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提示,调查了解了气温变化方面的数据;有的学生通过采访的方式,调查了解了自己家庭以及其他家庭每月用水的情况……在学生说出自己调查内容的同时,笔者也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要积极运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在做中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合作实践的方式,在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可以在思辨中对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关注差异,落实分层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智力、能力、兴趣、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布置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好地参与作业活动。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分类”这节内容时,笔者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份材料包,里面包含了一些三角形小卡片(如图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完成三项任务中的一项。
材料包内容:
基础作业:通过目测或者直接测量的方式,根据边的情况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中等作业:通过目测或者测量的方式,根据边的情况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通过对折等方式来探索这些三角形不同的对称性,写出自己的收获。
拓展作业:通过目测或者测量的方式,根据边的情况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通过对折、折叠等方式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全面的探索,包括对称性、角的特点、边的特点等,写出自己的收获。
这三项作业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也注重对难度进行区分,让学生的能力可以获得依次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结 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对作业的功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智能发展需求的作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实践性作业的价值和设计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索,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后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有趣又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指导下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落实“双减”的要求,推动数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韦云.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及优化路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72-74.
任静文,周如.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105-107.
朱江鹏.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29):121-123.
作者简介:王金兴(1980.6-),男,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武威市骨干教师、凉州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