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之人文精神内涵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启示

2023-06-07 15:54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教育法人文精神

颜 彦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与1996 年版《职业教育法》相比,新《职业教育法》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更为突出,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规律、关心人的自我价值、爱护人的合法权益、发展人的职业韧性,培养劳动者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职业教育法》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立足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从人本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动力。新《职业教育法》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目的,明确职业教育内涵、定位、实施原则,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心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国家资历框架,通过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融通互认,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发展人的职业韧性;以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为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实习管理,爱护人的合法权益,以法的权威性、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蓄养人文精神,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1 寓于职业教育之人文精神

1.1 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人文”这一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普世的、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之《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研究人类文明礼仪、教化天下为目标。在西方,文艺复兴是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文革命,诞生了倡导以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的人文观念。纵观东西方文化“人文”一词,饱含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或经验,体现人的衣食住行,反映个人心理状态意识或思维活动。

人文精神源自人类对自我的普适性关怀,重视个体尊严、价值、追求和爱护,在高度珍视和推崇人类精神文化的同时,肯定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健康人格,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1]。

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和认同,《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人文素养即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是社会个体在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方面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即其在所拥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2]。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将科学的知识、卓越的技能和人文科学相融合,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将人本价值最大化,则是人文素养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同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技术技能型社会人文素养的形成。

1.2 新《职业教育法》彰显人文精神

新《职业教育法》不再简单囿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说,而是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既能够胜任当前岗位又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质,充分体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为人才培养打通上升渠道,认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之重视人的发展规律。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突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畅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渠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之关心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新《职业教育法》指明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和途径,尊重教师职业发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明确保护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各项权益,尊重学生劳动价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明确学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尊重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师生教育教学质量。

新《职业教育法》充分认识并肯定不同禀赋学生适用多样化成才渠道。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院校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更强,技术技能水平基础较好,而要达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则需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发展观。

1.3 提升人文素养能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关注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哲学思潮与普世的价值观、世界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近年发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中,突出人文主义发展理念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助力[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早在1990 年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为指标,衡量各个国家人文发展水平。我国自1990 年首次计算和发布人文发展指数,呈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预期寿命从1990 年的69.4 岁到2017 年的76.7 岁,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 年的8.9 年提高至2017 年的13.8 年,人均GNI(美元)实现万元突破[4]。人文发展指数可以为各国立足以人为本,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指引。

职业教育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产业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教育模式。为吸引更多劳动者践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职业教育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实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寓于精神内核,支撑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的主动性、有效性,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2 融于职业教育之人文素养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需要人文精神涵养职业素养,以人文素养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2.1 人文素养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早在2003 年,教育部就批准启动了“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采用实证调查研究方法,从公民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三个层面开展抽样调查,并形成《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报告》。从课题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公民人文素质总体向好,但仍有发展空间。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公民人文素质显著提高,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人文素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具有本土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素养培养。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地区间人才发展质量差异性较大,育人理念需要立足中国特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育职业素养,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落实落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寓于职业教育各方面,才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实践性特点,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发展潜能的基础。职业教育特色在于技术技能培养,运用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并以科学方法规划个体职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行业适应性、市场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具有地域性特点,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服务区域产业文化发展,需要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使受教育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法》强调市场导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而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人才悦纳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同时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以良好人文精神风貌塑造企业品牌内涵。

2.2 人文素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远景目标,认可不同禀赋个体发展路径差异性,畅通全生命周期职业技能培养;倡导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共育职业教育全链条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迭代更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大力宣传技术技能报国、强国之路。

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职业教育应当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人文素养体现在个体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视职业技能培养的可行性、必要性。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认知、体验等教育,将职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根植青少年内心,开展正确职业启蒙,缓解青少年焦虑情绪;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培养产业工人人文素养为突破口,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世界,以职业素养带动职业技能提升,将普通劳动者转化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到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人文关怀组织各类转岗、再就业、失业人员以及特殊人群等接受各种形式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个体劳动价值,涵养个体人文精神。

从参与主体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需要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新《职业教育法》以法律规范定义“产教融合”,与“产教结合”不同,更加突显企业主体地位;与“金融+ 财政+土地”等鼓励政策不同,将人文精神寓于校企合作,取代传统“朋友帮忙”合作关系,以工匠情怀、实业报国为感情纽带,培育企业、行业、产业接班人和开拓者;将人文素养纳入职业素养之中,校企协同开发职业素养培育教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职业素养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估。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国家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迭代更新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必然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尊重人的劳动价值,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人文关怀;国家通过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将每年5 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充分展示职业技能魅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以发展的眼光加快培育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依托人文关怀,对从业人员给予充分尊重和合理待遇,加大人力资源转化人力资本力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优势。

3 行于职业教育之人文力量

新《职业教育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系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施成果,完善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新《职业教育法》在目标定位上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内涵建设上体现人文精神的育人理念,在实施路径上突出人文素养的成果导向。

3.1 顶层设计体现人本价值

新《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新定位、新目标、新格局、新气象[6],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大有裨益。当前我国共有1.13 万所职业院校、3 088 万名在校生,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体量巨大的技术技能人才后备团队,完全有能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7]。要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下不忘初心使命,以饱满的劳动精神追寻劳模脚印,成为大国工匠、国之重器,需要人文精神涵养精神世界,需要人文素养涵养职业素养。

新《职业教育法》打通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协调发展。从职教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到畅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新法着力推动全社会重视“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建立健全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8];支持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教育启蒙、认知和体验,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合法合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人文精神注入技能培养,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分析自身办学优势,结合新《职业教育法》中相关规定,找准突破点、发力点尤为重要。教育部于2022 年4 月下旬启动“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主题分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各大高校美于“自然”,厚植“人文”,成于“发展”,将师生的“人文之美”定位在传承校园历史文化,展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中的师生风采,彰显人文底蕴,展示教育脱贫攻坚、教育系统抗击新冠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教育力量,尽显人文精神内涵。

3.2 实施路径重视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根植人文情怀。2019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回答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主线平台,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培育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高校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教师研修基地,充分调动教师思政理论研修和课程建设实施积极性:建立校内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思政研修团队,开展校内思政素材库建设,探讨素材使用方法;建立与校外各高校联动学习机制,开展校外思政素养学习考察或国外实地调研活动,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通过比较分析确立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特色。

2)研判各专业各学科当前教材中思政素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不断完善人文素质课程教材体系建设。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合理融入教材,方便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调动学生、教师积极性,鼓励其将学习、生活典型案例纳入新型活页式教材,突出家乡特色、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增强师生提炼总结能力,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

3)突破传统教法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高校要推动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跨学科建立特色思政资源库,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通,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建设推动各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带动学生挖掘身边思政素材,将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辨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3.3 重点项目培育人文素养

2011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培养现场工程师”,2022 年新《职业教育法》明确启动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探索中国学徒制,在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加快培养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的现场工程师,从法律层面赋予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新的使命,厚植人文精神。

1)搭建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国家通过主流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将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对外展示,展现新时代“现场工程师”的精神风貌、工作标准、操作技能,根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文精神。新业态下各行各业可以挖掘不同职业技术特点,针对不同禀赋就业群体展现行业特色、职业魅力,使其充分认识并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价值,是市场赋予职业教育的权利,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体现职业教育人文精神内涵所在。

2)引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进教材,将职业道德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科学融合,探索人文视域下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职业道德作为从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新员工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更有利于员工未来在职业领域的良性发展。以案例化分解规范行文,有利于将不同行业职业规范融入教材,使其成为可读性强、可反复利用的就业指导。

3)以案例化教学方式,引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进课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场工程师”,需要受教育者具备临场反应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有利于稳定情绪,更有利于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将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以案例化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增加理论的可读性、实践学习的真实性,使受教育者在模拟实际工作任务中体会企业文化,增加人文精神体验和职业认同感,并以人文情怀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人文精神诉求追求卓越工艺,逐步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4 结语

新《职业教育法》立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职业发展诉求。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立法演进,从顶层设计到过程推进再到路径实施,越发体现人文精神内核。将人文精神寓于职业教育理念,凸显职业教育人文情怀;将人文素养融入职业教育内涵,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将人文力量注入职业教育发展,从立法文件体现人文精神,到过程环节重视人文素养再到实施路径体现人文价值,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落实新《职业教育法》提供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法教育法人文精神
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体会
武汉市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起草完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召开《职业教育法》修订座谈会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