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马丽艳,杨 光,菅晓阳
(长春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新时代,民办高校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跨界融合改革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跨界融合指的是教育模式的跨界互补、知识体系的跨界融通以及涉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跨界合作。然而,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属性,在师资力量、硬件资源和社会声誉等方面与公立高校存在一定差距,跨界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但是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跨界融合”改革落实不到位,多数只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有些人甚至把“跨界”简单理解为跨学科教学,把“融合”理解为将不同学科知识的拼凑和混搭。为此,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从“跨界融合”的本位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认真思考,把“跨界融合”落到实处,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 年 4 月29 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主张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开展振兴本科教育的“质量革命”。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重大战略。会计学专业也应适用这种“质量革命”,突破传统文科的固定思维模式,不断深化跨界交叉融合,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具有国际化视野与整体思维的新文科人才,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旋律。
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要素已渗透到会计领域,这些科技要素正颠覆性地改变着要素市场的供给结构,作为人力资本的会计人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需求方为了追求利润,也要求员工不断提质增效,开始关注会计毕业生的“数智会计专业技能”。
高校人才密集,智力优势相对明显,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开展的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又一重要职能和任务。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需要社会去检验和评价。而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执行者。高校和企业的融合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
跨界融合是目前会计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改革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围绕跨界融合,国内学者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成果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成果之一是课程体系融合改革,罗勇(2021)[1]、陈阿丽(2021)[2]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时应注意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融合,实现相关学科协同发展。成果之二是教学手段的融合,高银娜(2021)[3]认为数智时代,任课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革命,有效提升课堂效果。成果之三是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唐衍军(2021)[4]认为高校应该改变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搭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和能力。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教育改革问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可以看出,对跨界融合的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多针对“985”“211”以及其他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对于民办高校的研究较为少见。根据2022 年教育部高等院校名单,各类民办高校合计数量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民办高校在校生占全国本专科院校在校生的四分之一,民办高校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对于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跨界融合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民办高校与其他公立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不同,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民办高校未能很好地对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多数民办高校,受师资力量、投入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仍采用早些年“纯课堂教学”培养模式。使得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融合不足、浮于表面,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行业企业经营实践相割裂,毕业生很难达到企业需求。尤其是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匹配需要跨界融合来实现[5]。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质和增量的融合式师资队伍,但由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学历低、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非常短缺,而且短时间内依靠民办高校自身力量很难又快又好地建立一支满足跨界融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亟须不断提升融合式师资质量,增加融合式师资数量,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要素、文化要素、技术要素以及教学要素的跨界融合,实现融合式发展。
不具备物质形态的要素被称为软投入,具有物质形态的投入被称为硬投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跨界融合建设改革中,也应该注重“软硬结合”顺应时代发展。但是,纵观民办高校跨界融合过程中,硬件融合比软件融合开展更为不畅。由于高校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有限,不愿对各个专业硬件设施加强投入,而企业出于利润角度考虑,也不愿无偿为学校提供硬件等资源,多数教师在讲实务类课程的时候也只能“纸上谈兵”,以学术的方式去讲实践课程,无法将跨界融合真正落地,无法满足跨界融合过程中对实验室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和操作系统升级等要求。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还是围绕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必要的课程开设,没有根据各自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适度调整。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无法又快又好地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有机融入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即使个别民办高校开设了一些这样的跨界融合课程,但是由于任课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课程也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新冠疫情发生前,民办高校普遍采用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疫情发生后,民办高校开始接受了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但是还是不能摆脱以教师为主体的误区,混合教学模式的真正实现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数智化、网络化带来的会计职能多元化特点,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人文素养+理论知识+数智分析+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企业需求的数智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会计专业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创新协作互联互通;根据企业需求、产业变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特色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跨界融合教育模式,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要与企业需求侧互联互通、同向同行同发展,携手全面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数智时代,跨界融合过程中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学校必须尽快升级师资队伍,培养一批符合数智时代要求的熟悉法规、业务、财务、税务、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复合型会计师资[8]。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特点,应依托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整合行业、企业、校际、院际资源,推行“跨校”“跨院”“跨专业”“跨界”的新型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共组师资团队,共同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协同发展共同体,学校师资与企业师资引培共建,校校和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校企资源、信息共享和双赢。
“重软投入、轻硬投入”是经济逻辑主导下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民办高校应该全面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大“硬投入”,尽最大努力实现“软投入”与“硬投入”二者协同并进。民办高校一方面要依靠自身力量,在积极进行“软投入”的同时,加大会计专业“硬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助,多方筹措办学资金,依靠政府、学校、企业三者合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支撑。协同共建,尽快按照跨界融合中的“硬投入”要求及专业建设实际需求,适度进行“硬开发”“硬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的支撑保障作用,建设和完善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购置电脑及各种软件、配置培训师资,避免因实验实训室基础设施落后而影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跨界融合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要扭转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与跨界融合核心要义不契合的不良倾向,必须克服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的跨界融合方式,努力打造形神相融的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学科协同工程、实施资源协同工程、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凸显跨界融合过程中的教育本位功能[6-7]。人文素养中强化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讲授中重视专业知识交叉、数智化会计等有机融合。在实践技能方面,强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科竞赛培训。通过课程改革,合理优化校内和校外资源,引导会计学人才培养由传统型向智能型、由管控型向赋能型、由业财分离向业财融合、由课程驱动向数据驱动、由守护价值向创造价值等六个方面全面转型,将教学过程与跨界融合契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9-10]。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新的使命,新的使命呼唤高校要有新的作为,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要适应新形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实施跨界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