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探思

2023-06-07 15:54张建军胡振明高秀春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教职业院校

张建军,胡振明,高秀春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衔接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转型对接,但是,“2+2+2”贯通培养无现成成熟经验。据此,高职教育探索并实施了“2+2+2”贯通培养模式,但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成熟,仍需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1 “2+2+2”贯通培养模式的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而中国职业教育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从不完善变得愈发完善,很多学生愿意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自己未来发展谋取出路,让自己变成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过,尽管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且得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问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和创新,贯通培养模式因此而诞生。

1.1 职教体系有待完善

在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是从起初的初等职教发展起来的,随后经过多个发展阶段,才衍生出了高等职教。目前,不同层次的职教各成体系,没有形成对应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接受职教的学生上升渠道较窄,学生与家长对高层次职教的需求极为迫切。

1.2 中职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普及高中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初等职教陷入了困境,学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且中职毕业生较少收到优质企业的青睐,中职教育生源状况堪忧。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产业需求,中职教育招生情况不乐观。

1.3 社会技术技能人才适岗性要求匹配度有待提升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整个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虽然各大企业提供较高的薪酬,但是很难招收到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技工荒”现象。职教人才的培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高职教育实施“2+2+2”贯通培养模式,开展长学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事情。

1.4 传统贯通培养企业介入有待增加

职业教育中的贯通培养是指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一起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各级学校按学历层次分别负责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育。例如传统的“3+2”,中职学校负责前面的“3”,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高职院校负责后面的“2”,按高职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可拿到大专毕业证[1]。由于“3+2”存在学生学历含金量不足的问题,是介于中高职之间的人才培育,在培养过程缺少企业介入[2]。“3+3”人才培养模式像是“3+2”的升级版,企业介入依然不充分[3-4]。

2 “2+2+2”贯通培养模式概念表述

所谓“2+2+2”培养模式,实则是以中高职、企业一并推行的各2 年的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是由三方共同参与,相辅相成。通过这一培养模式,企业可以得到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得到就业岗位,学校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加学校生源,无论是对哪一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2+2+2”模式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第1 学年到第2 学年是在中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作为校外辅助,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技能、德育、公共课等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第3 学年到第4 学年,需要以企业为核心,学生在企业参加2 年的实习。当高职学生到企业报到以后,需要接受企业有关人员的指导培训,当然还有一些集体培训活动也是需要参加的,培训时间需超过400 学时。而接受实习的学生,每天的岗位学习和实践综合时长控制在正式职工工作时间范围以内即可。在实习生结束了实习以后,需要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考核,如果达标,则可以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而学校、学生、企业需拟定学徒制培养协议。第三阶段,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于第5 学年提高学历水平,变成高职学籍。学生完成了高职学业后,倘若各专业学习成绩达标,就可以顺利取得全日制大专文凭,毕业后也能够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3 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所需技能型人才匮乏,很多毕业了的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的就业形势就要求职业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故而“2+2+2”贯通培养模式诞生了,并且逐渐发展成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

3.1 实施“2+2+2”贯通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体现在这些方面。第一,“2+2+2”贯通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健全职教体系,推动职教向着现代化趋势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升学问题,开拓学生成长之路,满足新时代青少年对接受高水平学历教育的需要。第二,“2+2+2”贯通培养模式可以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紧紧围绕我国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三,这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可以推动中国职教改革与创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在努力推行教改,目的是招揽优秀人才。而“2+2+2”培养模式是学校提高办学效率、增加生源、革新招生制度的一部分,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路径。这一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2 “2+2+2”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的动因

首先,从内部动因来看,职教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各种坎坷才走到了现在,但是要想谋取更好的出路,就需要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为职校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渠道。就外部动因而言,整个社会、学生家长均对职教有一定的期望,一方面社会希望得到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改善人资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希望学生成长成才。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职教发展必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着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促进国内职教发展是有利的。

4 “2+2+2”贯通培养模式的痛点问题分析

4.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系统化”不足

因为中职、企业、高职未能考虑到全局,各做各的事情,各自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未能相互配合,导致校企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高职与各地区中职院校相同专业合作,但是各中职院校因为自身培养目标缺乏统一性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差较大,给高职人才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

4.2 学生身份出现“差异化”变革

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具备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差异化的管理部门,学校之间相互沟通不到位,行业企业较少参加中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仅仅是表面上的衔接,即中职升高职阶段的衔接,但是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未达到有效衔接的目的。

4.3 培养方案缺乏“整体化”设计

现如今,在中职、高职、企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因为学生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办学条件等不同,产生了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性。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没有从贯通角度加以总体设计,造成人才培养方案距离需求目标有很大的差距[5]。中职升高职以后,学生知识发生了断层,又或是学习内容出现了重叠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快速适应。再者,就职业院校的贯通专业来说,进行合作的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并不是统一的,同时因为条件的不同,不同学校选择的教材也是不尽相同的,且内容重复,课标不统一,教材教学方法有差别,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程。

4.4 学业考评标准面临“阶段化”开发问题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定、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是不同的,未能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职校合作缺乏沟通,技术产品研发仍需加强,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小,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度较弱。部分职业院校仍旧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关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而未能注意到实践性、针对性以及职业性的重要性,尚未构成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企业需求不对接,继而造成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以后无法满足企业实习要求。现如今,诸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当中只是停滞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这一表面形式上,尚未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

5 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5.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拟定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其目标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前者而言,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职教人才培养都需要把技术技能型人才当成主要目标;从后者而言,中高职并非同一阶段或者相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经验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策略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在“2+2+2”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拟定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力。以高职院校牵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关注市场需求,以此来拟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的定位要明晰,学校是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中职教育在于打基础,而高职教育在于拓展知识。与此同时,需要在教育教学计划中涵盖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如今,职校和企业使用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让人才培养更具精准性,借此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5.2 校企供需对接革新

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需要对校企供需对接加以革新。

5.2.1 对接企业能力培养需求和组织文化

职业院校需要始终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把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作为重心。校企合作关注培养社会能力,统一相关培养标准,把企业精神全面贯彻到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中。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因此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发展是很有利的。

5.2.2 对接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

校企合作需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上,此为促使校企零距离对接的主要环节。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一起拟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如专业职业能力理论、实践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等。通过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标准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把职校实践教学嵌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可以实现校企课程置换,继而促使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相衔接,构成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5.2.3 对接专业和行业岗位群

衡量专业设置得当与否,有无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是否衔接企业岗位群,一方面是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产业升级需求是否相符;另一方面是观察学生就业率高低。专业设置好似开发产品,如果这个产品并无需求对象,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产品研发,所以必须要先有需求才能有供给,实现供需匹配。故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探索专业辐射行业企业岗位群,关注专业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掌握企业职业技术岗位情况,不仅需要考虑专业设置是否稳定,还需要考虑企业岗位群变动灵活程度。所以,职业院校需要严格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岗位群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促使二者有效对接,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5.3 基于校企合作构建一体化学生管理机制

中职、企业、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化学生管理机制,这是眼下亟须做的事情。人才培养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和学生每个阶段的特征,构建学校与学校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因为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其专业知识接受能力不足,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朝着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所需的现场工程师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参加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主动组织中职院校学生到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接受教育时,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中高职学生的学籍管理,创建相关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科学的学籍管理机制,促使校企合作一体化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

5.4 优势互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将优势互补作为基本原则,全面整合中职、高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贯通培养模式更益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5.4.1 整合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关注到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训,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提供技术服务,或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雇佣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安排其共同实施教学工作,扩大教师队伍,拓展师资力量。雇佣企业优秀职工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这样可以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5.4.2 互补教学设施

在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自需要提供哪些教学设施,如学校需要承担起提供教室、实验室等设施,而企业则需要提供生产线、车间等设施。如此一来,可以实现设施的互补和共享。再者,需要共享人才资源。在革新“2+2+2”培养模式的情况下,校企理应关注到培养对象不仅是学生,更是企业未来的工作者。“2+2+2”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给企业输送综合素质更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资源共享是其他贯通培养模式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高职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全面发挥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以及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之所在。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教学水平带来了很大影响。故而,在实际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中职、企业、高职应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积极进行工作衔接,从而推动高职贯通培养教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教职业院校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