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起义看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生逻辑

2023-06-07 15:28李茜赵坤蔡晓阳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斗争革命

李茜, 赵坤, 蔡晓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的要求。 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 革命的斗争性与斗争的革命性始终统一其中, 外化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 成为推进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武器。 当前, 全党上下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显得尤为重要。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1]因此, 本文以南昌起义这个伟大事件为切入点, 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中呈现出的斗争精神, 从实践中厘清斗争精神的内生逻辑。

一、理论溯源: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斗争” 学说的科学论断

彻底的革命性与明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张力。在军阀割据、战争不断的近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 的中国化开始的。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2]中国共产党人打响南昌城头的第一枪、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军事斗争、尝试建立新的国家政权的历史实践及其形成的精神形态,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斗争哲学在中国解决现实矛盾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运用, 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

(一) 无产阶级必须依靠暴力夺取政权

恩格斯在《暴力论》 中尖锐地指出, “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 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涨”[3]。 暴力革命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事斗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 只有用强力才能解决。 反动阶级通常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 发动内战”[4]。 反动派的枪杆子让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 无产阶级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获取自身的权益就必须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 用斗争精神武力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雄壮举, 就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宝贵成果。

(二)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认为, 无产阶级的军队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首要条件, 而且必须由有觉悟的工人和农民组成, 成为为无产阶级利益斗争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军队建设,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主持中共广东区委工作的周恩来和陈延年利用镇压商团叛乱的契机, 将铁甲车队改组为实际受共产党指挥的革命武装。 铁甲车队参照苏联红军的建制、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两手抓, 组建了党小组, 每周一次的党小组生活会除讨论工作外, 还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 这和旧军队的雇佣制有很大的不同, 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军队中的运用。 大革命的失败也让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南昌起义中展现的斗争精神也是源自对掌握革命武装重要性的理性认识。

(三)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就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不断斗争、持续斗争的结果。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 尚处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挫折。 虽然身处劣势, 但共产党人并没有气馁, 共产主义战士依旧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敌人看似强大, 但外强中干。 通过脱离群众的议会投票等运动方式并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只有通过政治运动唤醒、教育群众, 组织群众与旧事物坚决斗争, 在斗争中成长壮大才能夺取胜利。

二、历史动因: 中国共产党开展南昌起义形成的理性共识和精神形态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源自历史实践, 是不同阶级、不同地方的党员, 为了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追求与内在品质, 采用激烈的统一的革命行动, 形成共同意志和群体精神形态。 同时, 无产阶级政党在斗争中形成阶级情感, 通过组织、动员、改造激发广大群众的行为动力。 没有这种情感的表达, 是很难形成解放世界的磅礴之力。 在南昌起义中展现的斗争精神是“躁动于母腹的” 革命意志与强大的敌人斗争中生成的, 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磨难与挫折中追求革命目标实现的理性共识和价值选择。

(一) 使命驱动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生成的主体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 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自觉使命, 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担当情怀的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 就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进而建立“人的自由联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为使命责任, 将对使命的践行展现在政治宣言、策略选择、精神风貌上。 历史使命光荣且艰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主动地依靠价值信念和精神状态开展工农运动, 以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 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权。 在大革命失败后, 赤裸裸的现实让中国共产党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在中国, 离开了武装斗争, 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 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5], 南昌起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践行使命、开展你死我活的武装斗争的伟大开端。

(二) 现实矛盾的紧迫决定了斗争精神以“敢” 字当头

中国共产党以“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政治勇气开展社会革命时, 面对反动势力的顽固, 面对敌人的黑暗统治, 深刻意识到不以暴烈的行动反对封建式的军阀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国共产党人“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 举行了武装的抵抗”[6]。 中共中央紧急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常务委员会。 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都是主张武装斗争的领袖人物, 在他们强有力的领导下, 结束了党内一味妥协、退让的右倾投降主义, 确定将党掌握和影响的军事力量迅速向南昌集中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组织民众准备发动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的新政策。 武装斗争路线开始成为全党的基本路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军事斗争思想质的飞跃, 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7]。

(三) 共产国际催化了斗争精神“自主” 因素的萌芽

马克思认为, 每个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应该联合起来组成独立的政党, 但是采用何种斗争方式开展政治运动, 应当视国情而定。 尽管在创立初期, 在确定理论支撑、制定革命纲领、宣传革命理论、明确革命方式等方面, 共产国际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指导, 但是驻华代表长期的硬性灌输和事无巨细的“家长式” 作风, 严重背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推进, 革命的自主意识愈来愈强烈。 虽然共产国际对起义的计划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且不允许共产国际代表参与行动, 但中国共产党还是在“东征讨蒋” 的口号下将影响的部队在九江、南昌附近集结。 由于时局的紧迫性, 前敌委员会在没有共产国际人力及物力的帮助下, 毅然决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 发动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指导与经验的认识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是独立自主领导武装斗争的伟大开端。

三、行为逻辑: 南昌起义历史实践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在特质

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 从实践中淬炼产生能动意识, 从而引导群体的行为逻辑, “是构成历史现实的主要因素之一”[8]。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充满艰险的斗争环境中, 围绕着“为了谁而斗争” “为什么要斗争” “该怎样斗争”, 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造。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这段历史, 生动展现了斗争精神蕴藏着的宝贵的精神特质和鲜明的政治品格。

(一) 人民性是斗争精神的根本属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根本属性。 “南昌暴动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9], 军事行动为了工农、武装暴动以工农为主力、革命形势引领工农等特质都充分体现了斗争精神的人民性。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把军事斗争列为党的“第一等重要的责任”, 考虑到开展武装暴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当机立断选择抛弃国民党, 激活失去利益的工农的阶级情绪, 建立坚固的有组织的工农武装。

为了动员群众支持起义, 江西省委组建学生巡逻队负责城头巡逻与通信联络, 组建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了解敌军动向, 帮助运输蔬菜与物资,充分展现只有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南昌起义取得完全胜利后, “全城大街小巷贴满了军部的布告和政治部、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学生会的宣言标语” (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部资料记载), 简短的六言体布告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利的政治主张与阶级特性, 得到了南昌市各界群众的热烈支持。 在南征途中发布的《叶挺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 和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都对遵守群众纪律、保护工农利益作出了规定和要求, 表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区别于过去一切剥削阶级的旧军队, 是将维护平民利益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铸就和锤炼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政治本色。

(二) 开拓性是斗争精神的显著特征

面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武装夺取政权这些崭新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 “中国革命由中国工人阶级独立领导, 并以革命的武装斗争为主要的革命方式始于南昌。”[10]斗争烽火遍及中国的南部、中部等地区,斗争精神成为军队奋勇前进、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

起义后, 党对掌握和影响的部队进行了整编,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参谋团, 由周恩来主持工作,在军委下设立师委, 并在每个团设立了支部与党小组。 朱德、陈毅等在率队转战粤赣湘的过程中, 将零散的部队缩编为团, 建立党支部, 将党、团员分派到各个连队, 开创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先河。 在湘粤赣等地寻找新的立足点, 对领导新生人民军队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行了探索, 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发展了地方武装力量, 制定颁布实施《土地分配法》。 此外大量吸收了农民加入革命的洪流, 为这支新生部队争取工农、打土豪分田地、转型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的新型军队作好了军事准备。 尽管有些探索由于认识的局限不够完善,但逐渐接近了正确的方向, 逐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战略转变。

(三) 策略性是斗争精神的典型特征

政策和策略是政党的生命。 在革命中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是无产阶级政党一条基本斗争策略。 南昌起义前, 中国共产党发布宣言彻底地批判蒋介石、汪精卫违背孙中山遗志, 并专门成立办事处负责接应国民党左派人士, 发布安民布告明确阐述维护工农切身利益的政治立场。 起义取得完全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形势, 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建立了新的联合政权。

在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国, 选择发动南昌起义是利用军队释放革命激情表达利益诉求; 开启技术型、专业型的军事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积累斗争智慧、汇聚斗争精神的外在表现。 部队南下后, 认识到了农村的重要性, 开始尝试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学会游击战的独特打法, 开启农村武装割据的探索。 南昌起义前后对革命政权、军队建设、党的策略、党的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为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斗争中正确处理这些重大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 无畏性是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

石破天惊的历史实践孕育全新的、无畏的精神形态。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清军事运动的重要性、洞察前进方向作出的生死抉择。 主要领导人与参与者清醒地意识到在白色恐怖背景下开展军事斗争需要保持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坚决打响第一枪, 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有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整个南昌城内的战斗过程中, 进攻天主堂是最激烈的, 由党员、团员组成的突击队勇猛向前, 冲开了敌军牢固防守的大门, 在钢铁洪流面前, 敌人或者仓皇而逃, 或者缴械投降, 毫无反抗之力。 起义军南下的过程曲折而又艰难, 充满了挑战与考验, 前无补给、后有追兵、劳师远征、行军艰苦异常, 但在烈火中锻造了一批勇士, 浴血奋战、砥砺前行, 汇聚成了革命的铁流。在面临绝境的关键时刻, 前敌委员会宣布今后要打出红旗, 分田地, 继续战斗, 充分彰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 朱德、陈毅带着南昌起义革命之星火辗转粤北湘南, 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积蓄力量,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 将革命火种带上了井冈山, 多股革命队伍在此实现了著名的井冈山会师, 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精神的无畏性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失败再斗争, 谱写了声势浩大、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斗争革命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南昌起义中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