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
——基于走向人的价值取向

2023-06-07 13:07胡伟徐海卉张睿雯
药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人工智能时代

胡伟,徐海卉,张睿雯

1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南京 211198)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师素养应有变与不变。目前弱人工智能阶段,教师应发挥人的优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的优势,与人工智能协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玛格丽特·尼斯认为,“人类与机器存在三种关系:‘人类主导’‘机器主导’以及‘人机结合’。”[1]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怎样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是讨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的逻辑前提。项贤明认为,“要成功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师在道德、情感、哲学、审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素养是十分关键的。”[2]“未来人才需要具备‘21世纪能力’,包括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能力、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内容。”[3]本文从走向人的价值取向的视角,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走向人”意味着教师应该投入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教学设计、情感互动等人类更擅长的工作。走向人的价值取向意味着要发挥教师作为人的优势,要在人机协同的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的优势。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情感素养、研究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终身学习素养。

1 情感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之基础

教师与人工智能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教师具备情感。对于人类而言,情感是非理性的,具备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即便将来人工智能拥有情感,但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情感与人类基于非理性的情感总有差异,人工智能作为人造物,不可能完全具备人类情感。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和知识性的教学工作也许会被取代,但是育人工作是任何先进技术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情感素养是教师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发挥作为人类的优势,发挥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关注师生对话与情感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同理心,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生命意义认识的影响。

1.1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教师需提升对学生的同理心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具备同理心对培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学生有同理心,即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考虑,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与学生产生共情。正如杰奥夫·科尔文(Geoff Colvin)认为,“同理心是培养人类最重要能力的关键,其作用之大,超乎想象。”[4]

现代学生出生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教师成长环境不同,他们拥有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了解上述差异,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结合时代环境设计教学。教师作为人工智能移民,与学生之间的技术鸿沟始终存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更应该主动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1.2 人工智能可增进师生沟通交流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师生通过面对面、线上语音、VR等工具进行沟通,可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当然,传统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有助于情感互动的方式。

当下教师还没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主要在于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富含情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师,是指导者,也是倾听者。人工智能时代,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情感的传达。

1.3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怀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保持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怀。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也是当今乃至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或者说是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怀,对学生三观的引导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关怀人心的安抚者,是学生认识生命意义的引导者。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追求效率,内卷越来越严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些学生缺少生命意义的价值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予以安抚与关怀,与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摆脱烦躁、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成为温暖人心的存在,成为学生强大内心的力量源泉。

2 研究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之保障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素养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高阶素养,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的素养。教师研究素养包括研究意识、研究知识和研究能力。

2.1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意识

研究意识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教师研究意识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具有总结与反思的意识,比如有听课磨课意识、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意识、有写教育随笔的意识、有参与课题申请的意识。人工智能时代,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具有敏感性,树立积极的研究意识,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未雨绸缪,辩证地思考问题,做有担当的教师。

2.2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知识

研究知识储备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研究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基本理论,也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主动学习上述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当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教育学相关知识也在发展,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知识的变化。

2.3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保障。教师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可以帮助自身探索教育规律,解决实践问题。教师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反思研究等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是指教师能从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值得研究、可以研究的真问题。研究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依据相关理论,设计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研究实施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设计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对整体研究的收获与不足进行反思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跟随时代发展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的姿态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从事一些重复的耗时工作,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对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创新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之重点

大多研究者认为,创新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的素养。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创新人才。”[5]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素养。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更需有创新素养,这也是教师作为人区别于机器的重要素养。

吉尔福特(J.P.Guildford)提出富有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包括高度的独立性、求知欲、好奇心、专注力等八项内容[6]。基于吉尔福特关于创新特质的分析[7],笔者认为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人格特征。

3.1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知识结构

创新的产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但仅仅具有知识并不一定就会实现创新。创新的实现需要高质量的知识、贯通性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践中积累的默会知识。第一,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高质量知识的表征是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高质量知识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有效提取和创造性使用。第二,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哲学知识、方法论知识和创新技法知识。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在实践中积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领会经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并达到对经验理智控制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指出,一方面,默会知识与个人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关乎身份的行动知识,包括言谈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另一方面,默会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之中[8]。因此,默会知识的学习需要进入默会知识存在的实践共同体中,与特定的任务、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

3.2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的认知能力

创新的产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9]。认知能力是人们完成实践性活动的重要能力。第一,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主体正确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的能力。第二,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需要具有强大的记忆力。记忆力是指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力指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们在现有认识基础上,在头脑中加工、处理各种信息,构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10]第四,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需要较强的思维力。思维力是指主体运用一定知识,通过理解、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和表述,得出某种正确结论和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第五,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需要熟练的操作力。操作力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知识、技能,接受思维指令,调动自身各肢体,改变客体现存形态以适应主体需要的能力。

3.3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主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外界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造客体现状的创新意愿、创新观点、创新思想等总和,是一切创新的观念形态。”[11]创新意识有以下特点:根本表现在于怀疑、超越、破旧立新;价值要求在于进步、发展;追求在于审美;最突出特点是各种创新品格的有机统一,比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知识与道德的统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敢于开拓、追求进步的创新意识。

3.4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超常的思考方式,产生独特新颖认识成果的心理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大脑对内外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发现新问题、产生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新模式的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有突破性、新颖性、独立性、综合性、辩证性、开放性等特征。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应打破思维定势,不盲从,运用新方法、综合多种思维方式、遵循辩证法原理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3.5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具有以下人格特征:“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独立自信;自制力强;能全身心投入”[12]。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最突出的是以好奇心为动力,为了满足自我求知欲而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特征远超常人。

4 审美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之升华

人工智能时代,审美素养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审美的原意是以感官为基础的知觉。叔本华认为,“审美是一种‘静观’,不涉及意志、欲望。”[13]李泽厚认为,“审美是人性结构中有关人性情感的某种结构。”[14]蒋冰海认为,“审美是通过主体感官对审美对象的体验与感受,以从中获得精神享受与启迪。”[15]因此,审美是审美主体凭借感官感受和理性思考,获得精神愉悦的一种活动。人生美学主张将美和人生的意义等同起来。人生美学有三大特征:人生的审美化,审美的生活化,生命的诗意化[16]。其中,人生的审美化是要审美化地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的生活化体现在审美要符合人的兴趣,要满足人的需要,要遵循生活的规律。生命的诗意化表现在审美情感、人格修养、物我相融走向诗性生命。教师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

4.1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审美意识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具备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念是教师关于审美价值的自觉意识,也是审美判断与评价的最高范本和最根本的主观依据[17]。当一名教师对于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是“为教育事业而生”时,教师则在从教过程中更能体会心灵满足与精神愉悦,并认为从教是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教师的审美观念受价值观、道德观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有正确的审美观。

4.2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审美知识

审美知识是教师从事审美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来自理论学习,也来自实践体验。教师需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增强审美知识的延展性。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机器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取审美知识。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创作音乐、撰写古诗等。在公开测评中,智能写作机器人写的很多古诗几乎达到了人类诗人的水平,因此也被称为“机器诗人”。机器诗人的系统通常由自然语言模型、节奏模型和韵式模型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机器诗人就可以轻松地生成具有自我风格的诗词。有专家指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诗人更胜一筹;在可读性与引起情感共鸣方面,人类诗人更胜一筹。在通过审美体验获取审美知识的部分,相对人工智能,人类更具优势。

4.3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教师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教师带着审美的眼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对美的鉴赏能力是人工智能与教师的重要区别。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人类会想象虚构有趣的故事、会去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并产生共鸣、会被画家画出来的绘画作品以及演奏家弹奏出来的音符所感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有审美能力。

5 终身学习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育人之延伸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教师的责任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不断变化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新挑战。因此,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促使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发挥人的优势,要具备终身学习素养。终身学习素养包括终身学习意识、终身学习知识、终身学习能力。

5.1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

美国西北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认为,随着技术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需要积极迎接挑战,学习更多技能以适应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使人学会学习。但当前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带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10年之后何种知识或技能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得而知。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紧随时代发展,积极面对未来的不可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走向“整个世界主义”的思维方式[18],实现人与外部世界的共生共存,随时迎接未来的挑战。

5.2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知识

终身学习知识包括对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等概念的理解。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是联系紧密的相关概念。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终身教育包括教育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还包括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联系。”[19]侯怀银认为,“终身教育指持续一生的教育,是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终身学习。”[20]因此,终身学习是人在生命历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学习的活动。终身学习可以分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学习者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开展学习活动。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应用,教师需要终身学习知识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5.3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已具备了强大的自学能力。2017年10月18日,AlphaGo Zero登上《自然》杂志。被称为阿尔法狗之父的DeepMind创始人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认为,“AlphaGo Zero与之前版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拥有强大的自学能力,不再需要基于人类下棋的相关数据,直接通过自我对弈来学习。”[21]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人类需要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来积极迎接挑战,并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更为专业的领域了解更为深刻的知识,专业性得到了加强。但由于知识更迭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具备“再学习”或者说“继续学习”的能力[22]。当下的教育更像制陶,陶土经过捏制成形,然后烧制,最后定型成为陶器。这种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世界。面对日渐自动化的社会,对人类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发挥人的优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一种可能性的选择”[23],“教育要回到人,回到过程”[24]。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协作共生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工具,而教师是目的。

猜你喜欢
教师应人工智能时代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