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视角下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3-06-07 13:07李秀徐雯雯张宗明任青玲
药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李秀,徐雯雯,张宗明,任青玲*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3南京中医药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 210023)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史上,中医药在维护华夏后裔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近几年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也蕴含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本文从“5W”传播理论视角探析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以期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1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就及其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学,进而完成中医药的传承和复兴。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千劫而不朽,虽百代而长兴”,中医药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健康和中华民族的兴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其精髓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科学范式。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的医疗体系还融入了“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人文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可以说中医药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实践经验,它很可能为世界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作出重大的贡献。”[1]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中西医发展并重,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摆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2]。截至2016年,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3]。2017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制定与执行,加快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促进沿线国家与我国中医药文化交流。

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中医药可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疾病防控的历史实践中,中医药形成了完善的防疫体系,在历史上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流感、SARS等救治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表现突出,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4]。截至2022年4月1日,全球累计新冠感染确诊病例达486,761,597例,死亡病例达6,142,735例[5],该病毒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有关中医药在新冠感染治疗方面的专家意见,其中提到:中药可以降低轻型、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减少病情恶化,缩短病毒清除的时间,改善轻型和普通型病人的预后。中医人愿意与全世界分享新冠的治疗经验,这是中国的智慧和闪光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其次,中医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中医形成了“道法自然”的人生观、“形神兼备”的健康观、“全面均衡”的思维观、“大医精诚”的道德观。长期以来,中医界的先贤们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医药学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建立了“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代表的中医文化体系。随着中医文化的国际化,更多的国家会透过中医药认同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最后,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与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有很高的契合度。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6]。医学目的由“治病”转向“治人”,由对疾病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存质量的关注,从重视躯体疾病到重视人的心理平衡。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医疗改革问题,就是“中西并重,预防为主”。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总体思维方式、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平衡、“上工治未病”的治疗理念、“三因制宜”的个性化辨证疗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生命理念,既符合WHO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相适应。

2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5W”模式分析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第一次将“5W”模型作为信息传播的五大要素:who(传播主体)、say what(传播内容)、to whom(传播对象)、by which channel(传播渠道)、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通过“5W”模式框架,笔者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开展的经验传播活动有所助益,增强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思想认识。

2.1 传播主体

我国推动中医药文化向全球传播,旨在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当代卫生理念的融合,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为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发挥决策者的作用,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学术团体和中医药人士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参与其中。

2.1.1 政府文化引领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颁发多项利于促进文化海外传播的政策方针。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其国际传播。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医药发展对外开放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果,并成为沿线各个国家共同的健康资源[1]。这些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医文化,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2.1.2 组织文化推广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各层次中医药团体也在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五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都在海外设立了自己的中医孔子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即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弘扬中医药学术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7]。此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通过开展各类中医药学术活动、制定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组织标准、组织各类中医药医疗及保健培训、出版发行各类中医药刊物等活动,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的主流医学体系,加强中医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一些学术组织,如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海外中医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模式都为传播中医药核心理念发挥重大作用[8]。

2.1.3 个体积极参与

除了国家与各级组织,海外中医学人士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海外中医学人士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他们包含了早期移民(家承式“祖传中医”)、中国改革开放后到海外做针灸的中医、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海外行医的毕业生、海外各国培养的中医、针灸师等等[9]。中医药国际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医药高等院校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际社会,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文化适应。

2.2 传播内容

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工作中要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传播现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文化诉求,对现有的文化传播内容进行总结与改进,以真正地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

2.2.1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中医起源于古老的东方哲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近年来,针灸、拔罐等诊疗技术在国际传播中有很高的接受度,但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传播却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这就造成了西方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局限性[8]。与此同时,我国中医典籍的翻译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优秀的专著译本。面对中医经典术语,翻译人员常常词不达意,无法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这也是阻碍中医文化传播的现实难题。因此,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既要保留“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又要融合他国的文化背景,以提升他国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2.2.2 中医药文化的思维方式

西医的医疗系统主要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基本学科,西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全面辅助检查等方法来确定病情。而中医学则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理论等为依据,借助“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注重人体整体身体状况分析。中医药文化中所涉及的“三焦”“命门”“阴阳”等概念,被西方看作是不科学的,不能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一定程度上西方医学界并不认可中医药。因此,在弘扬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传播必须强化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建构,这是了解中医文化的先决条件。

2.2.3 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理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医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预防观念和有效的防治理念。《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复发。中医养生理念是我国中医药文化极具特色的内容,旨在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的调节,起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与延年益寿的作用。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计委颁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医养生主要有情志、饮食、运动、时令、经络、体质等方面的养生内容,其中,经络养生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即运用针灸、艾灸、推拿、推拿、运动等多种治疗方法,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10]。所以,在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可以考虑国际实际情况,迎合市场需求,传播中医药的经穴养生理念。

2.3 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

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传播媒介由受传播的对象决定。开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受众的广义主体是受众国,包括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专业人士和社会民众。在现实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也不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国家对中国政府接纳程度的不同,各国民众对于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接受程度仍难以衡量。因此,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其主要的传播对象依然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门、从事中医工作的专业人士。传播者要根据受众国的实际情况,在多种传播媒介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选择更适合的媒介,在不同层面开展传播活动。

2.3.1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包括报纸、书籍、期刊等一系列传统媒体,还包括移动网络、移动手机、数字电影、数字杂志等新兴媒介。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均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宽的特点,能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更为大众、通俗的认知平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对于社会的渗透性更强,大众基于便捷的网络资源,对不同传播媒介的参与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就传播的媒体而言,微信公众平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可将中医药文化传播至国外。同时动画、短视频等丰富传播形式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再枯燥无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获得最佳的传递效果。

2.3.2 组织传播媒介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组织与更大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沟通是保证内部信息流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内部与外界的信息交互的过程。在国际传播中,组织沟通方式可以使信息的传播目标更加准确,信息的传递也更具影响力。围绕弘扬中医药文化,相关单位进行跨区域管理的经验交流;组织不同国家的中医药工作管理人员、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线上远程教学活动与现场交流活动等,从而实现业务水平的相互促进,使工作理念达成一致,为完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2.3.3 人际传播媒介

中医文化人际传播既是个人与个人的沟通,又是两个不同个体系统的互相联系,构成一种新型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互动性强、反馈及时,这种形式的传播传受双方可以直接沟通,传播主体易于掌握受众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改文化传播内容,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也可以与传播主体进行互动,直接表达自身的情绪、情感,积极主动地反馈信息,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合理要求。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国政府可以制定在国际层面使用的相关标准,推出能贯彻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

2.4 传播效果

实际传播效果可将中医药文化在受众国的知晓度、认可度、对当地工作的影响度作为评价指标。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当地政府或管理部门起主导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实际传播的范围以及中国的参与程度。中国政府在与各国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时需要及时了解受众国当前对于中国传播行为的反馈,不断优化传播途径与传播内容,从更深层次思考传受双方的需求,持续优化形成可持续的传播模式。

3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议

3.1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国内中医药院校建立多元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中医药院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改革,将双语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及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融入中医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并开设医学英语、中医英语、针灸英语等专业,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中医药学生[11]。其次,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吸纳具备中医知识背景同时具有外语特长的教师,鼓励有英语专长的教师攻读中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具有双学历背景的骨干教师。与此同时,中医药院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或者对外交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最后,国内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让双方学生定期进行交换学习,让中外学生在语言技能和中医药知识方面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多措并举,中医药院校可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又精通中医药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补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才短板。

3.2 制定中医药国际化标准

标准化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先决条件[12]。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也指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成立,共有35个成员国,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WFCM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都被列为ISO/TC249的A级联络组织,活跃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前沿。尽管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成果喜人,但仍面临许多难题。如中医药国际标准尚未形成有效发展战略、中医药国际包容度不高、尚未形成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队伍等[13]。因此,中医药国际传播需要制定一套符合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及中医药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相关单位应培养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3.3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找到合适的方法令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国家应重视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理论与诊疗手段,组织科技攻关,开展科研与论证;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现代评估方法,阐明中医治疗疾病的机制和药理。相关单位要加强对传统医学典籍的整理与发掘,建立一大批科研支持平台,将其科学内涵与思想观念加以消化、吸收,并将其转化为科技成果。改革、健全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推动中药新药的开发与产业化。通过一系列科学政策支持,努力解决现实问题,减少中医药国际化传播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4]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医药,可以让世界共享中国古代科技之瑰宝,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的宝藏。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