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苓,刘世杰,宋 焕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1945 年4 月24 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1]1031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100 年来坚持人民史观进行的全面总结。深入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措施、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2]
延安时期密切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扎根陕北重获新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党中央落脚陕北时,陕北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难。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是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并团结人民群众,打破国民党“围剿”,落脚陕北扎根延安,走向胜利的关键。
1.改变边区落后面貌,解决人民医疗教育难题
党中央到达陕北的时候,陕北地区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传染病流行,致残致死率极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回忆说:边区的“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近60%,成人达到3%,全区巫神多达2000 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3]333。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设置卫生署,统管边区卫生行政工作;创办6个规模较大的医院、5个医药学校、4个制药厂、53 个卫生所、390 个中医铺,培养3000 余名骨干医生;与此同时,破除迷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病意识。通过一系列的积极举措,解除了边区群众的疾病困扰,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当时的陕北文化水平低,90%以上是文盲。为了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边区政府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发展免费义务教育。1937 年以前陕甘宁边区辖区只有120 所小学,学生2000 多人,1940 年辖区小学增加到1341 所,学生人数41458 人;1937 年以前边区仅有中学三所(陕西省第四中学,绥德第四师范学校,米脂中学),[3]183到1942 年边区已有中学10 所。其中普通中学2所、师范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000人。[3]184边区政府通过创办中学、小学进行国民教育,举办识字组、夜校、半日校、冬学等进行社会教育,大力培养干部进行干部教育,把整个边区变成一个大课堂、大学校,形成了“娃娃上小学,青年进冬学,人人要劳动,人人要识字”[4]125的学习热潮。不仅提高了边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通过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的结合,激发了边区军民人人要抗战的抗日救国热情,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当时陕北还面临着严重的匪患,治安环境相当恶劣。据统计,当时边区23 个县境内,经常出没的土匪有48 股,人数达4000 人,各种枪械2000 余支。[3]135这些土匪打家劫舍,烧杀抢掠,甚至袭击边区地方政权机关,杀害工作人员,不仅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威胁到边区政权的稳固。党中央进驻陕北后成立了社会治安机构,制定剿匪政策。八路军留守兵团分别于1937 年9 月,1938年5月,1942年12月,1943年2月,对边区的股匪发动强大攻势。留守兵团发动群众,搜集情报,侦查匪情,协助正规剿匪部队剿匪。[3]411由于边区军民通力合作,经过多次打击,彻底肃清了边区匪患,人民群众告别了饱受匪患骚乱的日子。因此,老百姓对共产党充满感激,愿意跟共产党打交道,给共产党提供食宿、运送物资、打探情报,帮助共产党打胜仗,党群关系日趋和谐。
同时,陕甘宁边区“二流子”众多,也严重影响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据调查,陕甘宁边区140 万人口中“二流子”有7.8 万。[3]406“二流子”游手好闲,偷谷盗驴,吃喝嫖赌,妨害生产,成为社会安定的又一隐患。为了恢复发展生产,1939年延安县、华池县率先对“二流子”进行改造。1942年边区政府发起改造“二流子”运动。采取救济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制定各种村规民约,加强纪律教育,使“二流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二流子”的成功改造不仅为边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使边区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发生质的变化,陕甘宁边区成了无妓女、无乞丐、无小偷的文明社会。[3]511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军事进攻和国民党政府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进入困难时期。为了应对严重的局面,党中央采取了休养民力,发展经济的措施。军民团结,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边区的生存困难,开创了党群关系的新局面。
1.军民团结,共克时艰
内外交困情况下,边区财政相当困难,不得不向老百姓加征救国公粮,群众生活贫困,对加征救国公粮有意见,致使党群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为了摆脱边区经济困境,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化解党群矛盾,边区政府号召军民“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经过两年多努力,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由1937 年的862.6 万亩增长到1938 年的1007.6 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41 年的45.586 万石,增长到1943 年的181.2215 万石。皮棉产量由1941 年100 万斤,增长到1943 年的173 万斤。[3]257到1943 年边区已经有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 个印刷厂,3 个陶瓷厂、23 个纺织厂等82 个公营厂,[3]258边区私营布匹厂也达到50 个。这样就解决了军民的吃穿用问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饿死、困死共产党的企图,使边区渡过了经济困难期,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此,董必武曾经赞誉道:“各解放区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人们生活已改善了,已经做到了有棉布、棉衣、羊毛衣,过去吃不饱,现在不仅吃饱了,而且常能吃肉了”。[5]115
2.开展思想教育,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整风运动之前,因抗战形势需要,党员队伍日益壮大,但党内充满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1937 年中共党员共计4 万人,到1938 年增加到50 多万(增加4 倍多),1940 年又发展到80万。[6]这些新党员大部分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在抗日救亡高潮推动下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他们富有爱国激情,抗日热情很高,但密切联系群众能力较差,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思想入党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北方局书记杨尚昆说:华北党在大量发展中,一般的现象都是只重量,不重质。此外,党的高级干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因此,全党急需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统一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延安时期,党在培育发展党群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府”的目标,创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不断创新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推动了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1.坚持纪律建设,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陕甘宁边区政府自成立始,就重视纪律建设。严惩贪污、杜绝浪费,严抓党员干部教育,坚持对“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5]58延安时期黄克功案件的处理就是有力的佐证。黄克功,延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队长,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老部下,长征时期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但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从一位革命功臣堕落为杀人凶手,影响极坏。有井冈山战友念及旧情,找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说情,希望从轻发落黄克功。国民党新闻报纸借题抹黑共产党,全国舆论聚焦延安,揣测共产党的处理结果。雷经天致信毛泽东,请求中央给出明确处理意见,毛泽东回信要求边区法院严肃处理,以教育全党。随即黄克功被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于是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不攻自破。群众称赞:中国共产党公正无私,秉公执法,纪律严明不徇私情。这种良好的政治形象,受到了人民群众尊重。此后在反腐败斗争中,党总结出以思想教育、法治建设、制度建设、群众监督等为一体的反腐斗争经验,锻造出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的成熟政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巩固工农联盟,筑牢党群关系之根
随着抗战胜利,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大纲》对新老解放区实行完全相同的土改政策,致使一些勤劳致富者不仅个人财产被分割而且政治上受到打击。这些“左”的偏向,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工农联盟。因此,毛泽东在总结时强调:土地改革不能“侵犯中农利益,破坏工商业,把党外人士一脚踢开。”[7]544为此,党中央委托任弼时进行调查研究,并草拟适应于老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即《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同时,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应坚持《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党中央于1948 年12 月在陕北米脂召开了杨家沟会议,来彻底纠正老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失误。这些土改政策的实行,赢得了民心,巩固了工农联盟,密切了党群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党在延安时期经历了长达13 年的比较稳定的局部执政实践,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后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最后夺取革命胜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制定了一系列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减轻了群众负担,还从根本上改善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所以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愿意跟随共产党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这就为党在延安时期的发展壮大、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延安,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天下,牺牲在前,享受在后,勤俭诚朴,吃苦耐劳,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就是联系群众的典范。林主席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率先垂范,经常下乡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曾赋诗赞誉林伯渠:“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8]由于领导干部都能以身作则,模范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使陕甘宁边区成了任何敌人都无法攻破的“铜墙铁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注重通过学习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服务群众能力。
当时在延安,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党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新吸收了七八十万党员,他们中大多数党员出生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家庭,有着浓厚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极端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宗派主义的作风,不少的干部是站在民众之上,而不是站在民众之中,并以民众的上司自居。这种现象,破坏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使群众对共产党代表的阶级性质产生了质疑。这种不良的现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对党领导的干部和党员进行思想整顿和教育。通过整风学习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水平,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熟为一个有较高理论水平,有较强政治鉴别力,政治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服务型政党,彻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戴和全力支持。
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过程中,探索出创建民主政治的雏形,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首先,边区参议院是边区人民行使权力的民意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在陕甘宁各级参议会和民选政府中,民主选举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主渠道。边区政府根据群众的文化水平,创造了画圈、画道、点洞、投豆等选举方法。选举出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具有一定办事能力、人民群众喜欢的好干部。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幸福感、成就感、尊严感。其次,创建“三三制”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体现了民主精神,团结了党外人士,有利于吸纳社会各阶层的进步分子,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民主政治的创举,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有助于凝聚抗战力量,夺取抗战胜利。
历史是现实的镜鉴。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史为鉴,学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范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新时代我们党要继续保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把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解决好人民群众收入、分配问题,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9]37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参与;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营造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氛围,调动人民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让群众智慧汇聚涌流,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源动力。
截至2022 年底,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为拥有9804.1万名党员,506.5万个基层党组织[10]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延安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新时代加强党建的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自身过硬。不断加强自我革命,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正风肃纪,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构建党内外监督体系,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健全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
党的理想信念是党奋斗前进的动力,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汇聚爱国力量,领导全国人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过顽强的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又以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战胜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800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认识,团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总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群关系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全面考察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党群关系发展历程,总结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