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3-06-07 12:57张国丽李会刚王同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张国丽,李会刚,王同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阵地。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双主体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借助企业生产实践机会,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效益,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丰富人力资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企业“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高校与社会人才供需矛盾。校企合作是改善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助力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于学生、高职院校、企业、社会都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随着高职院校发展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目标模糊、企业参与度低、校企沟通不畅、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提升高职院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价值意蕴

随着市场产业机构转型,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契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为企业注入活力,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难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于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资源与实践平台较为有限,使得院校人才培养以学科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具备完善系统的生产线,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弥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学生在企业实习或者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还可以在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的指导下,参与全方位的实践操作训练,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1]145。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劳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强化职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是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有效补充。第一,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力。第二,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市场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而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处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办学经费[2]32。第三,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补充人力资源。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补充“双师型”教师,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优秀企业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专业教师可以待岗实习,进入企业一线,了解市场实践需求,从而加强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充实并实时更新企业的生产资源

从企业角度而言,校企合作有助于丰富并更新企业的生产资源。第一,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企业缩减人才培训成本。多数学生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节,可以在就业上岗前借助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和生产实习环节完成岗前培训,毕业直接上岗,无法再次培训,显著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第二,校企合作有助于更新企业发展理念,变革企业发展规划。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可以依托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最新研究与发现,为企业员工免费提供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养,更新企业发展理念,便于企业实时更新企业发展规划。第三,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提升科学技术水平[3]。企业可以接触高职院校科研实力,获取专业科研人员的帮助,解决生产瓶颈的技术问题。同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宣传企业文化、产品,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总之,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双方互利互惠,既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也可为企业发展助力。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吸纳渠道,在目前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水平的有效手段。依托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能力等,提前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4]72。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企业员工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缓解大学生整体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结构转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价值。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校企合作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成本较高、办学平台缺乏、“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

(一)校企合作办学定位不准,导致校企合作目标模糊

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存在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校企双方角色定位不清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第一,校企合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政府推动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在国家校企合作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积极将学生送进企业,以实习生的方式,借助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场地、资源,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企业却鲜少将职工送入学校参与技能提升的理论培训,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角色定位不清楚,导致校企合作成效低。第二,校企合作办学定位不准,导致形式化问题严重。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成果主要以合作项目的数量进行呈现,并非以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产出等因素来呈现[5]40。部分高职院校为应付上级检查,凭借个人关系与大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校企合作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高职院校教师也只是为了获得“双师”资格,签订合作协议,但由于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资格的鉴定仅以企业实践正面为准,并不考察教师是否真正参与企业实践,管理制度的缺失无法保证教师质量与校企合作效率。第三,校企合作稳定性不足,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受中美贸易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受限,许多中小企业陷入以裁员来维持正常运行的窘境,使得企业生产线大幅度减少,无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校企合作不稳定,难以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校企合作办学成本较高,导致企业参与度较低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办学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平衡,且企业办学成本较高。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高职院校需要投入的办学成本包括:按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与合作企业共享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以及校企合作的管理成本和科研成本。高职院校可以获得的收益包括就业问题解决、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以及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包括:提供的实习岗位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工艺流程效率、学生实习期间的食宿问题、因优秀人员入校担任兼职教师而耽误企业生产效益、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需要投入的实验设备、专门配置管理人员资金投入等。而企业可以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科研创新和企业声誉的提升等,但相比企业所投入的人力、物质、资金等成本而言,所获取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与滞后性,对于企业而言,相较高职院校所投入的办学成本较高,在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参与度降低[6]23。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指导和鼓励校企合作,但具体到校企合作现实问题中的具体事宜时,缺乏相应的财政支撑来支持校企合作,导致企业需要承担的办学成本过高,办学积极性被削弱,校企合作程度与质量较低。

(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缺乏,导致校企缺乏深层沟通

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校企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高职院校、企业、政府无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有效对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高职院校、企业会根据自身利益或所处环境的变化,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可能随时终止校企合作。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职院校结合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校企合作的推进协调,主动联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仅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缺乏实质性支撑,企业由于参与校企合作高额的办学成本使得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校企合作长效运营机制。另外,校企双方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7]98。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市场人才需求联系不紧密,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实习未进行统筹规划,忽视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企业也并未完全参与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校企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内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制度死板。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以下方面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笔试形式单一,且考试内容多为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性,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由于地域限制,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规模严重不均衡;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受国家相关部门管控,自主权利较小,对人才引进的客观限制条件较多,高职院校教师编制设置也不灵活。总之,高职院校教师选聘制度死板是制约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性因素。

校企合作的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导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贯彻。现阶段,高职院校编制教师人数很少,大多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受薪资、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缺位,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对员工的兼职行为支持不够;由于企业工作任务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兼职教师频繁更替,教学任务时常被中断,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校方能够为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激励机制有限,难以吸引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8]35。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机制,成为制约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性因素。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应对举措

当前,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的全新时期。高职院校厘清人才培养优化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研究并寻求应对举措,以期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效益。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变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观念、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健全校企合作长期运行机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基础点:转变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观念

第一,政府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主导地位。政府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基础点,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促使校企双方构建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办学成本过高的事实,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与资金帮扶,并予以法律保障;政府应扮演好校企合作利益调控者的角色,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管理职能,从而实现有效指导校企合作有序开展的目标。第二,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建立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共同、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企业能否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取财政补贴、科研成果等相应利益,是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但高校人才培养效益存在滞后性与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获得相应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企业应鼓励企业家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产业效益,提升社会声誉,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9]89。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应基于与企业的深层沟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凭借特色学科资源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三者之间的作用发挥具有内在联系,相互协调,积极参与,从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优势。

(二)关键点: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

成功的校企合作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校企合作的未来与校企合作人才储备联系在一起。当然,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对此,第一,企业必须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环节,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沟通,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另外,企业应坚持“订单班”培训模式,所谓订单班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组件班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成为可能。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增强自身实践探索能力,满足企业生产线对人才的需求,缩短岗前培训,增加企业效益[10]55。第二,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进实体企业进入校园,在校园内部真正落实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将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保障生产与学习两不误。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基地,将企业生产活动与学校实践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为校企协同育人奠定基础。

(三)突破点:健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建立长期稳定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的核心和关键。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需要依赖健全的长效运行机制,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突破点。第一,高职院校应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制[11]15。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运行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作为校企双方交流、沟通、管理的平台,以便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性,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政府应结合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与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同时,政府应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制度。第三,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保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逐渐科学化、合理化。同时,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评价组织,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考核评价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与成果。

(四)切入点: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落实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应集政府、高校、企业、区域多方力量,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教师除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外,而应掌握相关实践技能。第一,从政府角度而言,相关部门应了解校企合作人才需求,给予高校选聘教师的自主权以及校企双方相应的政策支撑,比如优惠引进人才政策等。第二,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应更新选人、用人观念。根据专业设置与科研需求,明确人才选聘指标,建立人才选聘机制,最大限度实现高质量人才资源的选聘与高效利用。同时,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师考核评价指标时,应重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相关指标的考核,突出实践教学能力考核,促进“双师型教”教师建设。比如,高职院校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知识、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成果等多方面来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全方位考核教师综合能力[12]138。第三,高职院校可以在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中,专门设置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比如“教师企业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等,教师可以在参与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中,承担部分企业具体工作,将教师培训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同时高校应给予相应的支撑措施,并定期考核教师培训成果,督促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