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一体化转型:“关停潮”形势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再次启程

2023-06-07 11:27:24郭利婷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托幼托育普惠性

郭利婷, 李 晖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8000;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扶持、帮助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质优价廉”的特点成为普及普惠学前教育政策下公办学位不足的有力补充与保障。在一系列普惠性学前教育制度与政策的推行下,2020年学前教育实现了“幼有所育”的基本普及目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突出矛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关停潮”形势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处于最劣势

近年来,由于教育成本高、房价高、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快,致使中国平均的生育意愿较低。原新等认为如果中国持续、超长的低意愿生育率,将会引发我国的人口结构危机,由此造成的系列问题短期影响较小,但长期影响深远[2]。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因经营与收费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公办园、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三类。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为4 144.05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74.16万人。按持续降低的出生率预测,幼儿在园规模和幼儿园数量也会持续减少。在“去产能”的关停潮中,公办幼儿园因其自身优势,波及不大。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虽然收费最高,但由于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的定位,课程丰富多样,服务周到、透明等优势能更好满足家长对幼儿园不同价值取向与教育差异化期待的选择。因此,于他们而言“去产能浪潮”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只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于普惠性政策对其收费的限制,较低的保教收费和较少的经济收益使其在得不到政策保障和经费扶持而面对出生率减少的形势中,将首先受到冲击,失去市场竞争力,其生存空间与发展可能更加困难。

2 在“去产能”的关停潮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存困境分析

1) 生源大幅减少,生均投入增加,生存危机加剧。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生源减少,幼儿园提前进入供需逆转的拐点。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园的幼儿人数4 627.55万人,比2021年减少了177.66万人,下降了3.7%。调查发现,2023年春季有些地方幼儿园在园人数断崖式下跌至一半。通过新增人口出生率和对入园人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可想而知第一批退出市场的将是竞争力最弱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其主要原因就是办园规模缩减,收益减少,投入比例增大,生存危机加剧。幼儿园生源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整体投入,园区的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投入的降低。而随着学前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家长教育理念的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无法仅仅通过比营利性幼儿园收费低的优势获得生源。尽管政府部门推出多项扶持政策,但是招生依然是一项市场行为,无法通过政府强制或者政策指引帮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破解招生困境。生源的减少,意味着生均投入加大,收益减少,办园成本提高,这也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大的问题。

2) 自救方式有限,商业化生源抢夺中“普惠”变“非普惠”。面对生源减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往往通过提前跨期收费、给家长回扣和福利等方式套住家长和幼儿进行自救,使教育变得更加商业化。教育延伸也是目前市场上认同度比较高的自救方式。教育延伸分为年龄延伸与服务、空间、时间延伸。年龄延伸是指向下做托育,向上做衔接。服务延伸主要包括幼儿研学活动、幼儿兴趣培养等。教学空间延伸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教学时间延伸,主要是寒暑假班的开设,课后托管服务等。以上自救方式都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获得“额外收入”的方式,但是这些“自救”方式不仅仅影响其社会接受度、家长认可度,最重要的是有背于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使得普惠园变得“不普惠”。对于普惠园变得“不普惠”这个现象,也是幼儿园举办者在兼顾保持低收费和同时提高教师待遇的两难处境中解决生存危机的无奈之举。如何帮助园所突破重围,良性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全面系统改革迫在眉睫。

3) 发展定位不清晰,盲目趋同,缺少特色而无竞争优势。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2021年减少了5 610所,随着新生人口的继续减少,部分幼儿园的“关停”已成定局。面对“关停”洪流,幼儿园都在寻求自身的突破,以期通过差异化、个性化育人理念与独特的课程模式、周到的教学服务赢得家长的青睐和选择。但是在寻求“差异化”的同时,也存在定位不清,盲目跟风的危险。幼儿园为了差异而差异,为了特色而特色,在“差异化”与“非差异化”的抉择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竞争力减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追求发展而趋同“非差异化”跟风,盲目复制趋同“质高价优”公办园的办园和课程模式,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或是趋同家长“知识技能内卷”的市场化价值取向,在形式上迎合家长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模仿与引进各类“特色课程”,但并未能深入挖掘“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巨大功能,舍本逐末。

3 “托幼一体化”转型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再次启程

2022年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3]。2023年6月提交两会讨论的《学前教育法(草案)》也表明要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办园,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4]。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社会存在,在从政策导向上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有二:首先,基于多样化、个性化学前教育模式的现实要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盈利性高端民办园和公办幼儿园有其生存土壤,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其次,能够在竞争中留存下来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市场“优胜略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总的来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存在是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托幼一体化”转型将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再次启程。

1) 满足家庭托育服务现实需要,实现能托、便托 。根据《中国幼儿园办托育情况研究报告》,随着政策的指引、托育机构的宣传和社会的推动,家长对于幼儿入托的意愿和需要逐年上升,个别地区托育政策与服务赢得了家长的肯定。但是,托育价格、托育机构服务质量以及园所距离等因素依然是家长是否选择托育的影响因素。因此,幼儿园就近提供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能有效缓解家庭的养育负担,实现能托、便托。能托即幼儿园有托育服务且托得起。依托普惠性托育政策扶持,幼儿园提供价格“亲民”的托育服务。便托即满足家长“就近入托”需求。在“就近入园”原则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幼儿园,直接衔接婴幼儿托育,可为家长提供诸多便利。因此“托幼一体化”是解决托育服务供需矛盾,满足家长需求的必然选择。

2) 满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需要,使生源和经济得到一定保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向下”挖掘托育学位是积极应对幼儿园学位不满的有效路径,能使其从生源和经济方面得到一定保障。托育学位的补充不仅能扩充原有不足的招生规模,又可以提前锁定3~6岁儿童生源,减轻小班招生压力。其次,托育学位不仅增加了当下收入来源,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延长了家庭教服务年限,拓宽服务群体,延长了经济收益周期。同时,幼儿园对资源环境进行“托幼一体化”的改造或利用,可以节约独立开办托育场所的建设成本,转化闲置资源,提升社会影响力,减少招生运营成本,能有效提升经济。在国家普惠性托育政策的指引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调整办园思路,加快“托幼一体化”办园模式转型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路。

3) 弥补社会托育发展不足,完善0~6岁学前儿童教育体系。朱荟和陆杰华针对欧洲关于家庭生育政策的效应进行了探究,得出无论是“直接给钱”式的多生多补,还是“赋予时间”式的延长产假,陪产假等,抑或是“优化生育服务”式的产妇照护、儿童健康监管等,均是“家庭化”导向[5]。“家庭化”的婴幼儿照护养育方式在三胎人口政策全面放开的背景下,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现状。因此,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去家庭化”的托幼一体化服务,可以极大弥补社会托育发展不足,为家庭解决看护困难难题,提供有效的育儿支持,进而改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势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办园模式,有助于打破“托育管照护,幼儿园管教育”的壁垒,实现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多方合力,能够优化托育管理质量,强调托育的教育属性,完善我国0~6岁学前儿童教育体系,实现“幼有所育”。

4 普惠性学前教育0~6岁儿童“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 以托幼一体化的理念,重构与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我国当前法律法规依然还是停留在原来幼儿园为3~6岁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属性界定,将0~3岁婴幼儿托育置于附属或边缘化地位。尽管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促进普惠性托育发展的方案,但是对幼儿园实施“园中园”普惠托育服务在场地、食品、用人、安保、服务等方面是否应该与独立的托育机构一样有更针对性的规定仍不明确。从托育相关制度角度分析,只有监管主体明确,监管制度规范,托育实践才能更好的支持与发展[6]。就国家政策而言,鼓励与支持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的保育与教育服务,而这种鼓励属于倡导并非保障。后续的监管与引领也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关键。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转型来说,只有在国家0~6岁普惠性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之下,才能有法可依,稳步发展。

2) 立足托幼一体化的现实需求,优化园所课程与育人环境。0~6岁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每个阶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征,也要充分理解每个阶段之间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因此,只有基于儿童的立场,将学前儿童作为连续的、完整的、发展的个体,对园所课程与育人环境进行系统规划与优化,才能更加凸显课程环境的育人功能价值,为实现“幼有优育”提供保障。

3) 制定托幼一体化师资标准,改革学前师资培养体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走“托幼一体化”道路,师资是关键。要解决学前师资队伍中托育专业师资数量缺乏、专业素养不完善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使现有学前师资向托育师资转化,另一方面要贯通0~3岁托育师资和3~6岁幼儿师资培养的专业壁垒,构建0~6岁学前儿童师资教育与培养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与发展的需求。

总之,当前关停潮的形势下,幼儿园是“存量”的存在,而“托育园”是增量的存在。在存量市场,竞争意味者成本的增加。而在增量市场,竞争意味着起步越早则优势越大。因此,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转型是顺应大势所趋,是时代必然的选择。借鉴发达国家“差异性补偿”教育政策的理念,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补齐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托育的短板,再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才能在人口波动的浪潮下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托幼托育普惠性
私人还是公共:我国托育服务体系供给范式研究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26
新时期“托幼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 10:59:26
近十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教育家(2020年23期)2020-08-04 09:28:33
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处 小微企业发展添活力
山西财税(2019年4期)2019-05-18 10:36:14
让科技成果更具普惠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街道食药监管所开展集体用餐场所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