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兰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贵州 遵义 563006)
1964 年开始,迫于国际形势,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所谓的“三线”是相对于当时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地处西南和西北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3 个省区。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为加强战备,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由东向西的战略调整,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开发和建设[1]。
遵义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之一,其间以天仪厂、钛厂、061 基地、长征电器厂、大连医学院等为主的企业和单位落户遵义。这些企业和单位的落户与大批建设者的汇入,带动了遵义社会进步,为遵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遵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遵义历史面貌因三线建设而发生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大多数三线企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建筑已人去楼空,包括三线建设时期的旧工厂、劳动工具、机器设备等等随之成为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这些工业遗址,不仅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时代烙印,也是那个年代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遵义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它在共和国红色年代风风火火的建设背景下,记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备战而进行的系列工业建设,这些遗址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记录、证明、补充的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些遗址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走向消亡,走向历史的最深处,需要当代人及时发掘、整理、研究。
被岁月洗礼后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对于当年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来说,这里曾是他们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承载着他们的青春岁月和“乡愁”,留存着许多美好的记忆,故地重游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追忆,也是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对于一般的游人来说则可重温三线建设从无到有的创业奋斗史,追忆无私奉献、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而这里锈迹斑斑的机器、残破耸立的厂房、高高矗立的大树、爬满藤蔓的墙体、恣肆疯长的杂草和日升月落中的建筑轮廓,都散发着厚重的年代感,是艺术家笔下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
三线建设虽然已成为历史,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期间千千万万的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东部繁华的都市奔赴西部大后方,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热土上,为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以他们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加上冲天的豪情和干劲,绘就了一幅绚丽的时代画卷,激励着后继建设者们勇往直前、不断开拓。三线建设者感人的奋斗历程对新时期的建设者们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激励意义,有着深厚的人文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线建设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其留存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及其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都是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加以充分利用。
首先,遵义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包括遵义钛厂、遵义碱厂、乌江渡发电厂、桐梓电厂、遵义长征电器生产基地、梅岭化工厂等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散落在黔北大地上,留下了500 余万平方米的科研场所、厂房等建筑设施,这些建筑设施除一部分还在使用外,大部分都成为工业遗址,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文化载体。其次,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台机器都凝聚着三线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隐含着建设者们的奋斗史,是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其真实、生动、鲜活、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是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最后,以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的开发助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是新时期遵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是遵义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对遵义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的开发是遵义红色文化旅游、民族生态旅游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版块,并因地域性和历史性赋予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旅游资源品质;同时以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开发助推遵义旅游发展是三线建设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因为文化是动态和立体的,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世界格局日趋复杂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更需要我们发扬三线建设者奉献、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
2016 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应该通过集体旅游、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当前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无论是研学基地还是劳动教育基地,三线建设工业遗址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与当前的教育理念核心部分有着深层次的一致性,无论在任何时候,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在现有基础上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完善和改建就会成为优质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资源,而遵义三线建设布局“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特点,可为开展集体拉练,小组竞争性调研等研学活动提供有力平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而三线建设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以及青少年游学活动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遵义人民已经认识到了这段历史的重要价值,并开始有所行动,陆续将一些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这有利于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有利于学生和参训人员爱党、爱国、爱民家国情怀的培养。
首先,三线精神中的“勇于创新”与文化产业创意园需要的创新精神一脉相承。遵义三线建设处处体现着建设者们的劳动和智慧,尤其是在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方面,实现了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如贵州钢绳、梅岭电源等等。而创新、创意和创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灵魂,无论是把曾经的创新精神拿到当今社会,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以当今的创新成就辉映当年的工业文化遗迹都是时代发展进程中人类自我认同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次,遵义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中处处蕴含创意文化资源,创意素材十分丰富。遵义三线建设留下的历史资料和故事,都是新时代文化创意的萌发点和创意源。遵义1964 创意文化园就是在原三线企业长征电器十二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改造而成,从原来的工业旧厂房华丽转身为现在的文化新地标。穿行其间,有可触摸的历史,有可体味的现代,让人回味无穷,实现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及平衡。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却给遵义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比光荣的时代烙印和无法割舍的时代记忆。充分认识遵义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的当代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众多的三线建设遗存,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无论是对遵义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都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