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进路

2023-06-07 11:25冉书红谷松岭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冉书红,谷松岭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主张“损有余以补不足”,儒家呼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历次农民起义都把“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些都说明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理想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把共同富裕实践拓展到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渊源

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19 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将实现共同富裕明确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设想,同时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新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建立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并且只有达到共同富裕才能从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对拉萨尔“公平分配劳动所得”观点的批判,表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财富公平、正义分配的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既能够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马克思指出:人要达到自身的全面解放就必须先获得物质生活保障,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达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从而说明了实现共同富裕在物质生产层面的具体内涵。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能够通过劳动者全面占有社会生产资料,进一步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凸显了其共同富裕中分配公正思想的最高价值指引正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还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中,共同富裕始终是高频词,也始终是关键词之一。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儒家的“大同社会”理念蕴含了全天下共同富裕的朴素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展示出了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强烈渴望。《论语·季氏》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动描绘了人类社会中财产共有、安全有序、和谐稳定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表现出了对消灭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状态的渴望。

中国道家思想主张遵循“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原则,提出“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仿效上述天道运行规律才能达到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要求统治阶级应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方式实现国家的休养生息、财富的均衡分布。虽然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从统治阶级实行“仁政”“王道”“自然之治”的政治角度作出的上述设想,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但是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朴素萌芽。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在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构想时指出,社会主义要实现使“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由于当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如何让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便成为一个最迫切的任务。只有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才能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打下基础。瞿秋白在《农民要的是什么?》一文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特别强调:“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5]这些显示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对中国社会财富如何进行正当分配、如何实现中国民众财富均衡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此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土地革命的实质就在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而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立足于使人民群众逐渐获得富裕生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等文章中强调应“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6]。这些举措得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并且切实推进了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军经济封锁所造成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放弃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追求。为了改善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不仅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而且还具体拟定了减租减息、增开荒地等政策措施,并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7],使边区百姓与国统区百姓在生活质量上有了明显区别。毛泽东在1943 年还对未来社会必须走集体化道路进行了设想,认为集体化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重要举措,他同时进一步指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前提。

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文件陆续出台,土地改革在中国大地上以燎原之势展开。人民群众摆脱了苛捐杂税的压迫,摆脱了因为无法占有生产资料而受到剥削的状态。在解放区内,社会财富实现了公平分配,劳动者真正掌握了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政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展望新政权建立时,毛泽东强调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8],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获得轰轰烈烈的开展。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必须“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9],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顺利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毛泽东提出以合作化的形式改造旧式的农业生产。此后,合作化又被推广到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再次获得良好的现实效果。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使人民当家做主和共同富裕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层面获得了保证。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方面,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强调: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0]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以工业化建设加速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方针。他再三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11]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苦、创造共同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统计,1949 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 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 美元的三分之二。整个国家经历长期战争后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描绘的那样:“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便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上的很多个“第一”——第一座年产3 万辆载重汽车的汽车制造厂诞生,我国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诞生,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诞生,等等。同时,基于“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注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等,认为文化水平与精神层面的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综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并且根据当时的国情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法。在这一阶段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为此后中国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问题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有效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道路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江泽民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说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保证,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江泽民以“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具体方针政策,将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予以阶段化,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有序推进。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道路实践的深化,全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为了应对新时期共同富裕中的新挑战,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强调统筹区域、城乡、行业、人与自然等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真正地共同富裕。江泽民强调:一个民族必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保持富足的状态,才能构建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也难以搞好”[12],这就要求“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富裕。胡锦涛同样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终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巨大成就庄严宣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的深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空前接近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2013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强调扶贫既需要增强财政支持力度与范围,也需要帮助贫困群众学会反对贫困的本领,还要注重“扶贫先扶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统筹的方法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将国家的整体富裕与国民的个体富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的均衡发展。他指出,要不断发挥市场作用构建开放格局,不断增加本国财富总量,以此推进国家的整体富裕。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重视分配体系中的调节作用,缩小国民收入差距,以此推进国民的个体富裕。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明突出地、实质性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成熟。面对新时代的新契机与新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使我们能够在一个更高起点、更高平台上推进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同时在精神生活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确立了公平正义的文化共建秩序,极大推进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综上所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并不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伟大成绩。在此期间,中华民族不但摆脱了物质层面的积贫积弱,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同时也唤醒了民族精神,不断生成着具有先进性的精神财富。面向未来,共同富裕这一马克思主义为全体无产者设想的基本目标、中华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基本理想,必然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下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