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红军的医疗救护工作研究

2023-06-07 11:25:47王友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伤病员伤员

王友富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长征时期,红军各部队在长征之初,部队都有随军医院和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这为部队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障。随着战斗次数的增加与激烈程度的变化,部队伤病员骤增,红军各部队的战时医疗救护体系面临考验。行军中,主要的医疗困境有:一是战斗中负伤,二是非战斗减员,例如翻越雪山、过草地等导致的伤员增多。尽管困难重重,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之,完成了伟大的长征。本文以长征时期红军的医疗救护为研究对象,阐述长征时期红军自身的医疗救护与长征沿途各族群众救助红军伤病员的事迹,希望有助于长征时期红军医疗救护工作的研究。

一、长征之前党和红军在医疗救护方面的准备工作

红军历次反“围剿”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为长征时期红军的医疗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红军根据地的日益扩大,蒋介石视苏区为心腹大患,开始军事“围剿”。国民党先后对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党和红军则进行了反“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由于军事策略得当,都取得了辉煌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路线,导致了惨重的失败,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1934 年10 月,党和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为了救治伤病员,建立起了一整套医疗救护体系。为了反“围剿”,红军在下属各师成立了卫生处,设置了后方医院,1930 年秋,“彭德怀第三军团军医处主任何复生医生通过讲座和实习的方式培训出100 名医生和数百名看护及卫生兵。”[1]初步建立起了红军的医疗救护体系。这一阶段属于红军医疗救护的草创阶段,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实战的检验。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卫生人员将两所后方医院分院分别设在东固和茶岭,为了有效保障对伤病员的及时救护,还在龙岗附近设置了两所野战医院。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伤亡只有200 人,其中31 人阵亡。各部队都设立了包扎所和收容转运所,看护人员先为伤员更换绷带,固定夹板,再把伤员转运至前线医院医治,最后送到茶陵后方医院安置。这一套流程为红军伤病员的及时救护与后期治疗提供了较为有效的保障。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国民党士兵军纪败坏,烧杀淫掠,给根据地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据统计,红军死伤和失踪人数达2600 人,地方赤卫队也损失惨重。[1]红军将医院迁往东固,将中央后方医院迁至离前线较近的富田。各部队卫生部门都补充了在战斗中缴获的药品和器材,同时,俘虏中的医务人员经过红军的教育说服也补充进红军的医护人员之中,充实加强了战地救护力量,这些准备工作为战时医疗提供了充足的医疗物资与前期保障。“医救组的目标是不丢掉一名伤员,军医处设立前线绷带所,加速伤员的分流后送工作,野战医院负责止血、摘除弹片和清洗伤口。部队转移时,野战医院留下少数成员做善后工作,其余则紧跟部队行动。自发担架队将伤员从绷带所翻山越岭抬到野战医院,再后送到东固的后方医院。”[1]由于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保障了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战后,红军将在建宁缴获的大批医疗物资转送到东固的后方医院,进一步强化了红军的医疗救护储备。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此时,国民党军30 万人向苏区进攻,红军承受了巨大压力,战损增加,红军的医疗救护工作压力增大。经过激战后,红军医疗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当时红军医院中的西医负责手术,中医负责养病防护。在战斗中抢救伤病员,为红军医疗救护人员积累了宝贵的战地救护经验,红军医疗救护人员迅速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为了准备第四次反“围剿”,红军将军医体系扩展至连一级单位,每个连选派了一名识字的士兵参加为期两周的医疗培训。另外,管理伤亡的卫生兵负责将伤员快速送至团绷带所,战后负责掩埋遗体以及收集医疗物资。连一级卫生兵配有碘酒一瓶、消毒水一瓶、杀菌剂一盒、各种消毒棉、剪刀、镊子、探针、急救包10 个。中央军委规定不得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令其专心负责医疗救护。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在严冬展开,这为伤病员的及时救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红军深入敌占区作战,负伤的指战员需要担架队顶风冒雪、长途跋涉护送至后方医院,为此,红军首长在沿途开设了兵站医院,各站配置了政治指导员一名,医官一名,看护十余名,以保障伤病员能够安全送至后方医院治疗。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的医疗救护工作。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李德、博古坚持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与蒋军拼消耗,打阵地战,导致红军伤亡较大。仅广昌一战,红军指战员就伤亡5000 余人。红军大部队长征之后,留下的部队有1.6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伤病员,就可以推知第五次反“围剿”中部队伤病员甚多,红军医疗救护工作面临极大压力。红军大部队从1934 年10 月10 日从瑞金突围,踏上了长征的征程,但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医护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为长征时期部队的医疗救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时期红军自身采取的有效措施

1.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的医疗救护工作

长征开始后,红军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医疗机构方面,有中央军委总卫生部、红军后方医院、各军团医院、红军卫生学校等卫生医疗机构随大部队行动,除此之外,医疗救护小组配备从连、营、团、师、军至中央(休养连),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救护体系。当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时,部队人数锐减,伤病员骤增。尤其在血战湘江后,红军医护人员损失较多,卫生部组织担架队和民工护送重伤员,在转移中,突然遭遇敌机轰炸,或因天气、山路崎岖等意外原因,医护人员与伤病员可能同时遇难。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缺衣少食,医疗救护工作可谓是捉襟见肘,各种医疗物资与医疗器械都极度缺乏。为了尽快摆脱敌军,党和红军决定转兵贵州,同时,部队医院进行了缩编,“第八、九军团所辖医院缩编为师医院。12 月到达贵州黎平后,将军团医院进行了改编。总卫生部所属局处缩编为科,所属医院规模缩小,解散卫生教导队,一大批卫生干部离开医院直接充实到一线部队中。”[2]1935 年1 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同年1 月15 日至17 日,党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改组了党的领导层,毛泽东同志重新回到红军的指挥岗位上。在遵义,红军医疗物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给。红军医护人员在遵义休整时间给伤病员突击治疗,“1935 年1 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后,部队有10 余天的休整,各级医院利用这短期休息时间,全力突击手术治疗。将行军途中来不及做手术的,都做了手术,使80%以上的伤病员治愈归队”。[3]为了行军便利,红军总部决定撤销后方医院,医疗救护人员充实到团卫生队。另外,红军卫校重新开设卫生课,挑选有经验的医生负责授课,集中了200 余名学员学习了战场分流、疫病预防、长征卫生须知等有关知识,这为之后的长征战场救护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在遵义时,部队医护人员也为当地百姓义务治疗,例如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百姓治病而未能追上大部队,被反动派杀害,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红军医护人员损失的部分原因。巧渡金沙江后,红军的医疗救护才有所好转,但是医护人员却又面临中暑、肠胃疾病和行军卫生等问题的困扰。部队进入川西后,翻越夹金山时摆在部队面前的一道难题是红军医护人员在翻越雪山时部分人员受伤甚至牺牲,例如红军医生彭真(彭龙伯)在前往参加红军卫生会议途中不幸中弹牺牲。翻越雪山过程中,红军指战员由于高原反应等原因冻死导致减员。翻越雪山后,部队就地开展救护工作,治疗受伤战士,红军卫校恢复开课。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草地分兵后,中央红军北上进入草地,卫生人员除准备了青稞、大麦、小麦、肉干、乳酪、羊绒、饮用水等外,又贮备了一批纱布、棉签、镊子、钳子、手术刀等卫生用品。过草地时,周恩来突然高烧昏厥,经医生诊断为阿米巴痢疾伴有肝脓肿,在采用吐根碱治疗后病情才稳定下来。北上红军激战腊子口,是一场血战,红军伤员由于医护人员的及时医治,基本无大碍。进驻甘南哈达铺后,红军得到暂时休整,红军医护人员收集了急需的医疗救护物资。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只剩7000 余人。

2.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的医疗救护工作

红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组建而成的,红二军团在湘鄂边根据地时期就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医疗救护体系,长征开始,就有红军医院与卫生学校跟随部队行动。红二方面军17000 余人转战万里北上到达陕北时,部队尚有14000 余人,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损失,除了红二方面军领导有方外,部队医疗救护工作可谓功不可没。长征中种种突发情况导致医疗物资损失,例如1935 年11 月红二、六军团卫生部在溆浦时,由于遭到土匪武装的袭扰,致使部队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被抢劫一空,[4]导致红军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只能用盐水为伤员清洗伤口,剩余不多的药品仅限于给重伤员使用。之后,在战斗中以缴获敌人物资的办法不断补充药品和医疗器械。1936 年6 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北上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为了筹集各项物资(包括医疗物资),红军发动当地百姓积极支援,并就地采集草药,以备不时之需。贺龙生病时(中毒性痢疾),由于药品短缺,红军医护人员手里只有一点“甘汞”和“列曹尔清”,无奈之下,只能给贺龙喝大量冷醋水(冷开水中加醋)来帮助治疗。[4]余秋里左臂负伤,为了缓解疼痛,医护人员只能在其左臂浇冷水止痛。[5]可见,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自身救护工作尽管艰难,但是医护人员却想方设法积极为伤员治疗。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将一个建制医院转交红二方面军,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总医院,这使伤病员得到了及时治疗。在北上途中,部队通过打土豪或战场缴获等方式,来解决医疗物资短缺问题。部队在过草地时,红二方面军发扬阶级友爱精神,开展收容工作,帮助伤病员跟上部队。“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亲自出面抓部队的收容工作。他下令,集中全军的骡马运送伤病员,无论多么困难都不准丢弃一名伤病员”。[6]为此,军中有骡马的高级干部都把坐骑让出来给伤病员用,保证了伤病员顺利走出草地。部队进入甘南,在中央的指示下,部队向宁夏进军,1936 年10 月22 日,在将台堡胜利会师。

3.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医疗救护工作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南下时,部队约10 万之众,红军医院与卫生学校在川陕根据地得到加强,医疗物资有较为充足的准备,医护人员基本能够满足部队需要,可见,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红四方面军女战士较多,这些女战士也有一定的护理常识,这为红四方面军的医疗救护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看护人手。1935 年6 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川西懋功成功会师,双方兵力加起来高达10 万人,北上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但是由于张国焘野心膨胀,导致草地分兵,中央红军北上后,红四方面军南下,1935 年10 月下旬,在四川名山县(今明山区)百丈关一战中,遭到四川军阀部队的大规模阻击,红四方面军伤亡惨重,部队医疗救护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存力量,红四方面军退回川西一带。当时,妇女工兵营在向北川转移途中,不少人出现拉肚子的情况,但部队只有一些急救水(一种用公丁香、母丁香、樟脑、生姜、辣椒、白药等配制成的混合药物,可治疗腹泻、头痛等症),没有其他药品。[7]川西地瘠民贫,是藏族聚居之地,物产不丰,交通不便,部队筹集物资甚为困难,医疗物品稀缺,部队只能就地采集草药,因陋就简,给伤病员保守治疗。1936 年6 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部队决定北上,过草地、越大江,沿着中央红军开辟的路线行进,同年10 月,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大会师。

4.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医疗救护工作

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时,军医院随军行动,钱信忠任院长,部队还有7 名女医护人员,被誉为“七朵金花”。红二十五军是长征路上主要领导伤亡最重的一支部队,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病逝,军政委吴焕先牺牲,正、副军长皆身负重伤,“这种情况在其他长征红军中是不曾有的”。[8]红二十五军一路拼杀,伤病员日益增加,吴焕先指示:“伤病员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丢弃一个伤病员,是我军的光荣传统。”[9]为此,“红二十五军制定和确立了伤病员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10]具体措施包括救治、安置和收容等,战前布置医疗救护点,战斗中有医护人员负责抢救伤员,战后分散安置伤病员,行军中设置收容队,负责收容伤兵,宿营时为伤病员治疗以及换药等,部队休整时对重伤员进行手术。这一套战时状态的医疗救护体系是在不断行军过程中建立和逐渐完善的,为部队顺利达到陕北创造了医护条件。

三、长征时期各族群众对红军的医疗救助

长征时期,红军在沿途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倾力相助,这是红军长征得以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医疗救助方面,各民族群众帮助红军收留伤病员,使大部分伤病员得以伤愈归队。红军在途经地区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所以才能得到沿途各族群众的倾力相助。

红军突破湘江后,进入了广西龙胜,当地各族百姓苦于军阀压榨,对纪律严明的红军则持欢迎态度。突破湘江后的红军伤病员骤增,老百姓积极收留在家,给予治疗。1934 年12 月7 日,红三军团途经广西龙胜泗水乡周家村,“有四个伤病员,伤势严重,再也走不动了。瑶族农民余少林兄弟三人把他们扶到家中,藏在谷仓里,村长带着敌军逐户搜捕也没有搜到”。[11]1934 年12 月11 日,红三军团后卫部队在克村附近与桂军作战,1934 年12 月13 日,红军主力已经离开龙胜进入了湖南绥宁,但是一支后卫收容队百余人在潘寨河遭到敌人袭击,其中有32 名战士被敌军包围,情况危急,瑶族农民沈再德、沈再富兄弟在山上采香菇见到这种情况,当即决定一人负责引开敌军,一人带领红军穿过密林,找地方躲避脱险。其中30 名红军追赶上红军主力,但两名伤员留了下来,“留下的两名伤员,沈家兄弟又冒着生命危险帮他们治伤。伤好后,这两名战士在瑶寨落了户”。[11]正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红军伤病员才得到了妥善安置,为红军解决了后顾之忧。红军在途经民族地区时,由于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当地各族群众都乐意帮助红军收治伤病员。1935 年1 月,红军进入湘鄂川黔边的永顺、郭亮等县,红军在永顺龙家寨设伏,取得了龙家寨大捷。由于战斗激烈,部队伤病员急剧增加,“为救护伤病员,各族人民一方面与搜查红军伤病员的反动武装巧妙周旋,确保伤病员安全,又克服重重困难,备粮备药,精心护养。”[11]在当地民族群众救护红军伤病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土家族草医彭善华,暗地里收养2 名伤员,他自己上山为红军采集草药,用嘴一口口吸出伤员伤口的脓水,用药敷好。还变卖衣物换回鸡蛋、红糖,为伤员滋补身体,精心照料6 个多月,终于使伤员身体痊愈归队。土家族妇女张心兰夫妇精心护养3 名红军重伤员长达2 年,直至他们伤愈归队。”[11]红军在湘鄂川黔交界地区与各族群众在医疗互助方面令人动容的场面,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充分实践,是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的体现。总之,红军北上途中通过自身医护人员采取各种措施自救与沿途各族百姓的积极救护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医疗基础。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伤病员伤员
伤员呵护队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红广角(2021年4期)2021-10-11 02:39:17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11-25 04:06:23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49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2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21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