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传统文化对罪犯教育改造的路径研究
——以内视观想为例

2023-06-07 10:50孙温平
中国监狱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视罪犯参与者

孙温平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市 102628)

教育改造是监狱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近年来,北京监狱系统紧跟时代趋势,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在探索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路径中,北京监狱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体验式教育,特别是创新性教育路径——内视观想改造项目,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这个项目通过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操作,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运用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改造罪犯的价值意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规定,预防和减少犯罪,是监狱承担的法定职责。而为社会回送守法公民、降低重新犯罪率,关键在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2003年司法部颁布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第3条规定:“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罪犯认罪悔罪,自觉接受改造,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将其改造成为守法公民。”〔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监狱系统在罪犯改造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改造了包括日本战犯、国民党军警宪特、伪满洲国皇帝等大批罪犯,被誉为“震撼世界的奇迹”。在使用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手段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具有典型中国特色、效果较好的一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中国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

监狱对罪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罪犯思想的洗礼、对罪犯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塑,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举措,在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监狱系统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罪犯扫盲教育、学历教育中普及传统文化,引导罪犯学习经典诗词和历史故事,让罪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滋养,同时积极通过兴趣小组、集体活动、情景剧等形式,将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狱内,陶冶罪犯情操,丰富服刑生活,营造文化氛围,促进罪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不断变革,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体验式教育,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培训学校,最初是通过野外训练提升学员的生存和人际能力,能够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让学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通过自己亲历的体会,以内化的方式习得,形成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体验式教育的特点在于,注重观念导向和行动导向相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理性与情感相结合〔4〕。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者的作用被大大弱化,更多是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我讲你听”的模式,避免了学员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强和思考性不足的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理解深度,减少其学习阻抗,提高其获得知识的质量,从而提升其学习效果。

二、创新性教育路径——内视观想在监狱的实践

内视观想经过理论界和监狱实务界的改造,成为一种改造项目。改造项目又称矫正项目、矫治项目,是监狱系统专门用来实现罪犯某个具体矫正目标的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可操作的干预措施或课程〔5〕。改造项目以循证矫正理念为基础,备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手册,具有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特点,自20世纪在国外监狱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1世纪被引入国内监狱以来,至今已经得到广泛实践。内视观想作为结合传统文化的改造项目,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引导罪犯结合文化经典,反思自身实际,主动弃恶扬善,是改造项目中的典型代表。

(一)内视观想的含义

内视观想也称“观察自我法”或“洞察自我法”,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体验式教育为形式的一种教育范式。内视观想,即为了解自己、凝视内心的自我。内视观想的开展,是在导引师的指导下,以7天为一个周期,要求参与者在独立密闭的空间内对自己过往经历进行系统的回忆和反思,在细致回顾人生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心理、性格、人际等多方面的洞察,经由这种深入的自我观察,进而调整心境,唤起“省”与“悟”的念头,最终以自觉的意识来净化内心。

(二)内视观想的典型特点

1.内视观想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化表现

内视观想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孔孟心法,是“尽心知性”“慎独”“静思”等本土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三句话最能体现其思想核心和操作流程。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强调的是人要善于反省,要“尽己(忠)”“以实(信)”“践行(习)”。二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强调“尽心”“知性”。三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强调“修己”“至善”。

内视观想能够将上述文化思想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呈现并达到效果。其在形式上持续时间为7天,其间参与者完全与外界隔离,不能与导引师之外的任何人进行言语、眼神和手势的交流,除去洗漱、如厕外,其余时间都要在屏风内静坐回顾,即使吃饭睡觉也在屏风内进行。导引师每隔一段时间会对参与者进行回顾内容的询问,并对下一阶段的回顾进行布置。内视观想具有标准化的操作手册,在流程上一般分为开场、经由主要养育者的回顾、养育费的计算、经由兄弟姐妹的回顾、经由爱人的回顾、经由子女的回顾、自我审视24条、经由母亲的二次回顾、经由周围人的回顾、集体内视观想和集体讨论等环节,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步骤和指导语上均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的操作步骤。在每一个时间段中,参与者需要对于特定的人和内容进行回顾,回顾一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他/她为我做过什么?”“我为他/她做过什么?”“我给他/她添了什么麻烦?”通过7天与外界隔绝的自我“修己”“尽心”,让参与者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对自己过往的人生,尤其是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进行逐一梳理,反思是否“尽己”“以实”“践行”,达到“知性”“至善”。

2.内视观想是传统文化与体验式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与者是内视观想绝对的主体,其间所有发生的改变不是因为导引师说教而形成的,而是参与者本身在已有经验上的再生和反省而领悟产生的自主性心理活动,这些变化促使参与者重新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修通从前错误的情感和认知。7天时间的设置、隔离安静的环境、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思想启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与者在固定的设置和营造的氛围中不断内化所想,继而能够发现平时不易发现的事实和道理。内视观想与个别谈话、心理咨询等监狱其他的教育改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罪犯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了其依赖、被动思想,促进罪犯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重大转变。

内视观想中,传统文化思想既是内核,也是载体。通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式教育,能够消除参与者“自我本位”的思想,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到学会换位思考,让参与者从周围亲友的付出中觉醒,体会到他人之恩,促使参与者以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发现自身不足,激发改造动力。

三、内视观想的效果

内视观想作为新兴的改造范式,在国外监狱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日本、欧洲、北美的很多监狱都开展了相关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根据1960年在日本实施的、对参加过内视观想的3 975名成年罪犯和405名被判有罪的少年工读学校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内视观想的正面效果在成年罪犯中达到84.3%,少年中达到68%。另外,根据1958至1964年期间对来自日本5所不同监狱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频率所进行的统计,在40.4%的平均再犯罪率的基础上,没做过内视观想的罪犯在出狱以后有45.2%的人重新犯罪,而参加过内视观想的罪犯在出狱后重新犯罪率仅为21.6%,二者相差一倍多,证明内视观想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积极的作用〔6〕。

2012年,北京监狱系统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监狱内视观想中心,开启了中国监狱系统利用内视观想改造项目对罪犯进行改造的先河。2015年,内视观想被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确立为“中国罪犯关键性矫治技术”,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孵化推广,新疆、河北、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的监狱陆续开展内视观想实践。2017年,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率先在局内各监狱孵化内视观想,5年来积极推广、稳步实践,经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例如,北京监狱系统曾对罪犯在参加内视观想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追踪,结果表明,罪犯在参加内视观想后,换位思考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人际反映指数问卷》中相应的分数由13.375分提升至14.75分;负性情绪有了明显下降。此外,北京监狱系统与社会机构合作,通过心理学的罗夏墨迹测验对罪犯参加内视观想前后的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内视观想有效促进了罪犯负性情绪的宣泄,提高了其换位思考能力和对自身缺点的关注,相关指标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7〕。在多年的内视观想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改造效果突出的典型案例,李某和刘某就是其中的代表。

罪犯李某(抢劫罪、聚众斗殴罪,死缓),入狱后表面上表现积极,看不出有任何异常,但是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要在出狱后“做点大事”,报复杀害自己的仇人,然后自己也不活了。在内视观想中,李某通过换位思考和自我审视,看清了自己这一想法对于家人特别是母亲可能造成的巨大伤害,而这并不是母亲希望看到的。在内视观想后,李某不但主动向民警说出了自己埋藏多年的危险念头,而且坚决放弃了这一想法,决定积极改造、早日回家孝顺母亲。内视观想将他从“死路”上拉了回来,也防止了其出监后可能的重新犯罪。

罪犯刘某(非法持有毒品罪,有期徒刑8年),在入狱后改造态度消极,对抗监狱管理,经常与同监舍罪犯发生矛盾,多次以身体疾病、计分太少等理由写诉求信,在家属会见时谎称自己被打击报复、遭到不公正对待,并以无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监狱组织的劳动。出于好奇参加内视观想后,刘某学会了反省,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带去了痛苦却不自知,不但在班会上发言检讨自己曾经的错误行为,寻求他人原谅,还主动担任值日工作,用行动弥补过去,整个人的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积极改造。

上述结果和案例表明,经过7天的内视观想,罪犯会在内心中对自身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有一个系统梳理,通过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客观审视、观察自己,充分觉察和感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爱与支持,改变对他人的付出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理所应当等偏执观念,从而使内心充满生机、自信和力量。同时,罪犯通过对过往事实的回顾,也会觉察和发现自己为他人造成的很多之前没有认识到的麻烦,激发羞耻心,进而改变之前自以为是的认知,产生愧疚心理,进一步产生责任感和行动力。

总之,罪犯通过内视观想,能够有效提升换位思考能力,加强对自身不足的关注,源于体验式教育让罪犯切身体会到了从他人角度看自己的感受,客观认清了自身的缺点,也理解了他人的感受。这与内视观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一致,也证明内视观想起到了将传统文化思想内化于心的作用,教育效果显著。另外,内视观想有效减少了罪犯在狱内的负性情绪,帮助罪犯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服刑改造生活,也有利于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为罪犯踏实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内视观想作为以传统文化思想为内核、以体验式教育为形式的改造项目,是新时代下监狱教育改造的新范式,对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内视罪犯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生活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
狡猾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