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梅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730030)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其本质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外语教学正在向外语教育转向[1]。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等外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思政“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2],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英语人才。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显著特点是寓德于课、人文立课和价值引领[3]。英语教学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门类众多,教材选用的语篇涉及人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科技等多个方面,名家名作荟萃,文质兼备,典范性强。换言之,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富于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课程选题蕴含科学精神和深厚哲理,很多知识点不仅感染力强、思辨性突出,还具有实实在在的育人元素,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难得的课程思政资源。
作为典型的高校文科专业,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等多个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涉及的课程门数众多,覆盖面广,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衔接,涵盖了本科学习的各年级和各时段,有利于灵活多变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进行深入持久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人文素质,提高其思辨能力、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多元视角和社会责任感。
英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以往只重视“学习”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的教学理念将被彻底改变: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同时,将会融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动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和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课程思政的成效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道德操守等密切相关。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引领,因而对英语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素养,教师才能做到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设计更科学、教学实践更有效,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素养实际是“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现实观照,是专业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课程开发中形成和发展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指向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总和”[4]。具体来说,英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包含六个维度,即“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敏感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思政课堂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力”[5]。只有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教师才会从专业认同层面产生实践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只有时刻保持课程思政敏感度,教师才能主动且有效地挖掘和融合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则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要明确。课程思政课堂实践能力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思政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促进专业成长的关键,通过反思、判断、分析、评价,教师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人文素养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在其内涵上包括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人文行动三个层面”[6]。其中,人文知识主要涉及人文领域的通识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政治、哲学、语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人文精神表现为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人文行动主要表现为教师深谙教学艺术,能积极丰富师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性情陶冶、精神洗礼和智慧启迪。课堂教学中,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更善于挖掘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想火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个人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或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通常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等自觉活动,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境界”[7]。教师的个人修养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学术修养等。教师道德修养体现在教师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也体现在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上。学术修养主要指教师的专业造诣,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恪守学术规范,又要能潜心问道,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良好的教师个人修养是“身教”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形成。具体来说,良好的个人修养有利于教师为学生树立行为规范的榜样,有利于教师自我价值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8],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早期研究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主要借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说法,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9]。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理解、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思维及修养。”由此看来,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伦理与安全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和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融合、师生互动模式的灵活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研究表明,我国部分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不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缺乏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10]。英语专业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并提升教学评价效果。
落实课程思政,“一线教师角色的第一大变化是从课程教学责任人转变为人才培养责任人以及‘立德树人’的执行者。”[11]英语专业教师需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
为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英语专业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践行者。作为“经师”,教师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做学术典范,做知识的传播者;作为“人师”,教师要涵养德行,端正品行,润己泽人。
怎样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践行者?首先,只有语言功底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授业”之任务。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个人的学识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尊重,实现“学高为师”的目标。其次,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磨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政素养和个人修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最后,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度挖掘教材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巧妙、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思辨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
英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表现和发展而来的。从教学过程分析,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教学评价者。
教学设计者角色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阶段。因英语专业课程牵涉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难度非常大。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情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全面,思路严谨,兼顾内容、过程和形式,做好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设计好融入手段,力求融入自然贴切。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组织者角色主要体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即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设计的活动过程,该角色也是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组织课堂教学时,英语专业教师需在每个教学环节给予学生简洁明了的指令、清晰的讲解;同时,教师还需示范、参与、分享,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指导,观察监督学生活动并给予反馈纠错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也会因不可预见的学生反应面临诸多挑战。这便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要做到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思政元素准备充分,善于把握时机,注意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巧妙渗透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教学评价者角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主动推进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积极运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英语专业教师有策略、有温度的纠错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帮助。积极的教师评价行为便于创造以成功为导向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一般有六种,即“沉浸”式、“顺势而为”式、“边叙边议”式、“语重心长”式、“思政课”式和“三寓三式(五化五式)”等[12]。在了解和借鉴上述有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英语专业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属性和特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特点和内在需求,以学生接受度和教学效果最大化作为探索与创新的出发点,全面考虑思政元素的嵌入难度和融入时机,找准突破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促进师生双方的心理共振,使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一直以来,教师是主要的资源提供者,为学生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优质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图片、范例等,促进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给予适时的、多维度的帮助,配合学生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辅助学生理解,降低学生课堂焦虑等。
同时,英语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信息意识,增长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个人信息伦理与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使用的技能和技巧,成长为信息驾驭者。首先,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现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对信息的真伪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做出判断;其次,教师要对已有信息能够进行鉴别和筛选,做好信息分析;最后,教师要通过合理合规的方式把信息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使用有效信息,让数字信息赋能英语教育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更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13],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在语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重视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让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无缝对接。教师要随着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定位自己的角色,及时调整、明确自己在育人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发挥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